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扶贫开发》封面截图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扶贫开发》封一截图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正文截图

坚持“三种思维”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

——易地扶贫搬迁的“港南实践”

杨亚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用典释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见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的重要性。县区一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处于具体抓落实的位置,必须聚焦“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是1996年地级贵港市成立后设立的县级区,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上游,是秦汉岭南三郡,桂林郡的郡治所在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区。“十三五”期间,共有贫困村50个,贫困户10149户38058人。其中,计划易地扶贫搬迁377户1602人。2016年以来,港南区积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以“换位、共赢、融合”三种思维,扎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有效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易地扶贫搬迁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2016年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广西各县(市、区)第5名,2017年排第1名。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贵港市副市长徐育东(后左三),港南区委书记杨亚俊(后右三)、区长曾健清(后左二)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发放新房钥匙。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杨亚俊(左三)到桥圩镇易地扶贫安置区调研指导工作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曾健清(中)到贫困户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一)坚持以“换位”思维抓关键、强信心,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易地扶贫搬迁虽然是帮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瘠地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群众“故土难离、乡愁难忘”的心理却是制约搬迁的第一道障碍。针对该问题,港南区从搬迁安置伊始,就摸清了贫困群众心理,从“换位”的角度将心比心做工作。

一是综合考虑做到选址“最科学”。根据群众意愿将安置小区选址在桥圩镇中心区域,周边规划有占地面积2300亩的工贸科技创业园,羽绒、中药材加工、塑编等产业较为发达,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而且桥圩镇地处港南的几何中心,到周边各个乡镇交通便利,是“中国羽绒之乡”“全国重点镇”和“广西特色工贸名镇”,综合实力位居广西各乡镇前列。选址在此既照顾贫困群众内心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又可为贫困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二是多方配套做到负担“最轻”。坚守搬迁不举债“底线”,通过中央补助一点、市县区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三个一点”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群众搬迁成本控制在人均不超过25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负担。三是“全链条”跟进做到服务“最优”。为加快安置点建设和搬迁进度,港南区成立由区委牵头,各乡镇、扶贫、移民、财政、建设等部门组成的临时党委,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党员战斗堡垒作用,仅用5个月就按量保质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同时,港南区为搬迁群众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从搬迁勾选到对象确定,从提出申请到最终签约,从户口迁移到子女就近入学,区、镇、村三级都安排专人跟进服务,实现了贫困群众“零障碍”搬迁。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八塘街道新花村扶贫车间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桥圩镇沃柑种植基地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江南街道南江社区党建联盟

(二)坚持以“共赢”思维兴产业、促增收,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贫困群众搬迁入住后,离开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如何让他们快速就业,解决生计问题, 是搬迁亟待破解的第二道难题。对此,港南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为扶贫带去新资源、输入新血液”的指示精神,在区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成立脱贫攻坚

红色党建、绿色产业、蓝色电商、金色爱心“四色联盟”,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成立红色党建联盟,将贫困村党支部与机关、学校、非公组织等党组织结对联盟,建强支部堡垒,有效提升组织力,港南区在2016年、2017年贵港市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两次考核中分别位居第1、2名;成立绿色产业联盟,积极引导辖区内电子信息、羽绒、木业等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探索出扬翔亚计山“一十百千万”(即: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最少吸纳十户贫困户,最少流转百亩土地,最少出栏一千头肉猪,每个贫困户年收入1万元以上)、四季花田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扶贫模式,均得到自治区党委彭清华书记等领导的高度肯定。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稳得住”,港南区在安置区内成立党群服务中心,加强党建领航脱贫能力。同时,逐户逐人对接,分类建立就业创业帮扶台账。针对“没技术,想工作的群众”,纳入红色党建联盟,由党支部联系人社等部门,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至相关的企业就业。针对“有技术,没工作的群众”,
纳入绿色产业联盟,由联盟内的电子信息、羽绒、木业、富硒米业等100多家企业,为他们针对性设岗,实现搬迁即就业。针对“有一定资金,想创业的群众”,纳入蓝色电商联盟,借助“互联网+”优势,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培训+小额信贷”扶持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创业。针对“缺资金,无就业,生活暂时困难的群众”,纳入金色爱心联盟,通过发动企业、商会、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资捐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通过以上措施,在让贫困户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问题,形成贫困群众、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的格局。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三)坚持以“融合”思维谋长远、聚合力,确保贫困群众“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只是“手段”,如何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搬迁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实现“能致富”,由温饱向温暖升级才是搬迁的最终目的。对此,港南区在一手抓“搬得出、稳得住”工作的同时,一手抓国家培育特色小镇战略机遇。2017年,港南区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桥圩镇“柔暖羽绒,和暖温泉,香暖富硒,红暖老区”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温暖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17年桥圩镇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目前,正在加快实施桥圩铜鼓湾温泉、中国羽绒谷、贵港高铁南站、谭寿林故居升级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可以预见,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加快推进,桥圩镇将逐步发展成为贵港南部的副中心,搬迁群众也将享受到特色小镇建设带来的更多实惠,成为建设全国特色小镇的参与者、共享者。港南区将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融入桥圩发展大潮,积极为他们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让搬迁群众在参与桥圩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现由“基本温饱”向“幸福温暖”的升级。

国务院《扶贫开发》杂志推广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走在广西前列经验

下一步,港南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总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作风,更强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委书记)

内容来源: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2018年第2期《扶贫开发》杂志

港南区新闻中心

港南区网信办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