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劃定13條生態保護紅線 占全省幅員面積超3成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近日出臺。根據《方案》,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4.80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0.45%。空間分佈格局呈“四軸九核”,分為5大類13個區塊,主要分佈在川西高原山地、盆周山地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富集區和金沙江下游水土流失敏感區、川東南石漠化敏感區。

四川劃定13條生態保護紅線 佔全省幅員面積超3成

▲若爾蓋溼地草原 圖據視覺中國

《方案》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共13條,包括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等。

A 紅線是如何劃定的?

科學評估

按“四軸九核”

格局分佈

《方案》指出,四川省生態功能重要性和生態環境敏感性科學評估結果表明,全省水源涵養極重要區、水土保持極重要區、生物多樣性維護極重要區面積分別為10.56萬平方公里、6.77萬平方公里、10.83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極敏感區、土地沙化極敏感區、石漠化極敏感區面積分別為5.28萬平方公里、2.31萬平方公里、0.74萬平方公里。疊加後(去除重疊部分)總面積為16.2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3.38%。

在科學評估基礎上,對各類保護地進行疊加校驗、邊界處理、規劃銜接、跨區域協調、上下對接等,去除城市建設用地、耕地(含永久基本農田)、商品林(含苗圃)、交通用地、工礦用地以及能源、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建設用地,完成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14.80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幅員面積的30.45%,涵蓋了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功能極重要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極敏感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的生態保育區和核心景觀區,等等。

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主要分佈於川西高山高原、川西南山地和盆周山地,分佈格局為“四軸九核”。

“四軸”指大巴山、金沙江下游乾熱河谷、川東南山地以及盆中丘陵區,呈帶狀分佈;“九核”指若爾蓋溼地(黃河源)、雅礱江源、大渡河源以及大雪山、沙魯裡山、岷山、邛崍山、涼山-相嶺、錦屏山,以水系、山系為骨架集中成片分佈。

B 13條生態保護紅線有哪些?

包括“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等

13條生態保護紅線包括,雅礱江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大渡河源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若爾蓋溼地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沙魯裡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大雪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岷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涼山-相嶺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錦屏山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金沙江下游乾熱河谷水土流失敏感生態保護紅線、大巴山生物多樣性維護-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川東南石漠化敏感生態保護紅線、盆中城市飲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

行政區涉及大邑縣、邛崍市、崇州市等

邛崍山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保護紅線,其地理分佈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是“華西雨屏”的中心地帶,屬於岷山-邛崍山-涼山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水源涵養重要區,行政區涉及大邑縣、邛崍市、崇州市、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小金縣,總面積0.63萬平方公里,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4.26%,佔全省幅員面積的1.30%。

這一區域內河流主要為青衣江水系,森林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亞高山常綠針葉林為主,區內原始森林以及野生珍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大熊貓、川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這一區域還是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分佈區。區域內分佈有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溼地公園、1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1處世界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

而這一區域的保護重點,則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大熊貓等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加強低效林改造和跡地修復,加強生態廊道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加強自然保護區和物種保護區建設;以及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盆中城市飲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

行政區涉及成都市等,將嚴控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的干擾

盆中城市飲用水源-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這一區域位於四川省東部成都平原及盆地丘陵區,行政區涉及成都市、自貢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廣安市、達州市、巴中市、資陽市,總面積0.08萬平方公里,佔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的0.54%,佔全省幅員面積的0.17%。

四川盆地區是成渝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渝城市群核心區域,人口密集,城鎮化率大於50%,該區主體功能區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和農產品主產區,其主導功能為人居保障和農林產品提供,該區的生態保護紅線主要以保障城市飲水安全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主,還有零散分佈於四川盆地及成都平原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溼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生態保護重要區域,它們在維護區域水土保持功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方案》,該區域分佈有32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0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5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溼地公園、4個省級溼地公園、14個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部分或全部區域。將嚴格按照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對禁止開發區域的管理要求,對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區內自然生態的干擾。

C 將帶來哪些效益?

提升生態屏障功能、維持生物多樣性等

根據《方案》分析,13條生態保護紅線將能起到優化生態安全格局,系統保護山水林田湖草;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提升生態屏障功能;保護生物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效益效果。

例如,在保護生物生境,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四川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覆蓋了省域內3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總面積達5.47萬平方公里,佔四川省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96.49%。

大熊貓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四川岷山、邛崍山-大相嶺是大熊貓棲息地的主要分佈區,也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片區。參考國家公園邊界徵求意見方案,四川境內大熊貓棲息地進入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9萬平方公里,佔岷山片區、邛崍山-大相嶺片區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96.67%,這將對保護和修復大熊貓棲息地生態系統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