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如何「積極」?機構人士這麼看

财政政策如何“积极”?机构人士这么看

7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表題為《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的文章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夠積極,甚至是緊縮的”,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

隨後,一篇由財政系統人士“青尺”所著的的文章,對徐忠的觀點作出了一些回應。文中稱,不能將赤字規模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簡單等同起來;“舉債安排的支出與通過財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應當緊密配合,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協調製定政策和確定力度等。

财政政策如何“积极”?机构人士这么看

積極財政政策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揮穩增長作用,券商機構們也有自己的觀點,整理如下:

中信證券:通脹預期前提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配合以實現穩增長

中信證券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擴張時都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強相關關係得到經濟學家的一致認同,但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卻經常被忽視,實際上,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而且有滯後性。若穩增長完全靠放鬆貨幣則可能明顯推升通脹,更好的方案是貨幣與財政政策配合。

國君宏觀:貨幣和財政需要更加配合,切合點在適度“表內”擴張

國君宏觀認為,我國政策框架思路比較清晰,貨幣方面,貨幣政策邊際放鬆,對沖宏觀審慎收緊;財政方面:“堵後門、開前門”,規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但在總量上仍然傾向積極。但政策意圖明顯受阻,關鍵是信用風險問題。堅持高質量發展路線,決定了無論是財政,還是金融,“表外”的大擴張的老路不會走,即在財政方面,不會大搞平臺隱形負債,在金融方面,不會對大搞影子銀行無動於衷。

但貨幣和財政無疑需要更加配合,配合的切合點就是適度“表內”擴張:財政方面,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表內財政(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來支持消費——如養老、醫療、生態旅遊、信息消費、新能源汽車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同時,貨幣方面,定向降準1-2次,銀行表內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另外,政府也可能考慮新一輪地方融資平臺債的置換,並輔以地方政府融資的全面監管文件出臺來解決債務置換所引發的道德風險。

國君固收:政策相愛相殺,不確定性提升利好利率

國君固收在研報中稱,央行和財政部“隔空喊話”,站在央行的角度,貨幣政策已經遇到瓶頸:貨幣政策寬鬆效果顯著,但仍然不能解決微觀主體的風險偏好問題,定向寬鬆下民營經濟仍然融資難,表內信貸獨木難支,難以完全對沖非標、票據和債融的缺口。既然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求助於財政政策的轉向。但財政政策也處於兩難的局面。

國君固收表示,本次政策對沖將有不同以往的節奏,多重的目標之下,對沖政策更有可能是“相機抉擇”而非“一步到位”。本月下旬的政治局會議之際,目前經濟下行的矛盾積累有限,綜合多方面考量,財政發力也大概率集中在中央財政及其直接支持的重點項目層面。6月金融數據也顯示,目前信貸獨木難支,無法有效對沖債市、非標、票據的融資收縮。寬鬆而平穩的資金面下,政策信號只會影響節奏,不會改變長端利率下行的趨勢。

鄧海清:積極財政正道是“減稅、減稅、再減稅!”

關於央行貨幣政策,海清FICC頻道認為,在“嚴監管+緊信用+緊財政”的政策組合下,“信用緊縮”問題持續發酵,信用緊縮導致經濟“失速風險”或已初見端倪,央行貨幣政策亟需採取“寬貨幣”進行合理對沖,且在2018年中國貿易順差逐漸收窄的情況下,“持續性降準”是對沖外匯佔款流動性的佔優策略。同時,海清FICC頻道認為,財政政策確實應當更加積極,但是應當採用“減稅”而非擴大財政支出的方式。 此外,海清FICC頻道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從來沒有“寬信用+寬財政+緊貨幣”穩增長的先例,“寬信用+寬財政”的貨幣政策搭配一定是“寬貨幣”。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當前情況下財政政策操作空間確實更大

唐建偉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協調配合,各有側重。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政策需要在:“促內需、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等多重目標間找到平衡,光靠財政或者貨幣政策任何一種政策都無法達成。所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緊密配合,協調製定政策和確定推進力度。從政策操作空間而言,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下,積極財政政策的調節空間更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