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全國各地的群眾,都有關於上海肥皂的記憶。

“臭肥皂”要用棉紗線一割為二,晾乾才能用。用到最後一點點也捨不得扔掉,要粘在新肥皂上。

連粘都粘不住了,還要融化在水裡,做成肥皂水。

“香肥皂”絕對像奢侈品一樣,不是隨便拿來用的,而是“供”在衣櫥裡防蛀留香,或者當結婚禮物送出去。

上海小囡都記得,爺爺奶奶最歡喜講:“皮皂搨一搨(肥皂塗一塗)。”

但是除了這些共同記憶,總有一些問題盤旋在腦海中:

“臭皮皂”為什麼是臭的?這麼臭為什麼全國人民還要買?

怎麼會有硫磺皂這麼怪的東西?

藥皂的氣味為什麼這麼有侵襲性?

真的能今年20,明年18嗎?

2006年,王陽去英國留學,行李箱裡裝了幾塊檀香皂。

“我媽歡喜在衣櫥裡放一塊檀香皂,從小辰光開始,我就歡喜衣裳上有這個味道。”

遠行的行李箱裡,所裝的物品,總有幾分相似。

42年前,李燕玲離開上海去江西時,母親也將肥皂切成一個個小塊放進了她的揹包。

當然,不同的是,放進知青揹包裡的肥皂,幾無可能是檀香皂。

1970年代,肥皂憑票供應,每個人每月只能買一塊肥皂。一塊肥皂的價格大概為1角5分。

那塊肥皂,上海人喜歡稱為“臭皮皂”。它呈黃色,長長的一條,學名是“固本肥皂”。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固本肥皂,從外觀到包裝,一直那麼樸素

“臭皮皂”為啥臭?

袁萬泰曾是上海制皂廠的高級工程師,1962年,他從學校畢業,進廠工作。

制皂廠在楊樹浦路,走進煉油車間的時候,袁萬泰並沒有聞到他想象中清新的肥皂香味。

反而是一種不太好聞、有點臭的味道。

“因為那時用來做肥皂的油脂是有腥味的工業油脂,甚至用我們現在說的地溝油那種低檔油脂。”

“經精煉後,油脂脫臭、脫色,去除雜質,作為做肥皂的原料。”

肥皂的不同檔次取決於油脂的質量。

越清澈的油,在皂化反應時所需要添加的鹼越少,所製成的肥皂顏色就越透明。

油脂質量不好,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那個時代,人們要吃的油脂都不充分,哪有那麼多原料能供應給肥皂生產?

袁萬泰記得,那時食堂裡所供應的大多是寡淡的蔬菜。

難得有一次肉吃,購買的隊伍會排得很長,排在後面的人根本買不到。

為了解決原料難題,制皂廠當時還採用過用部分合成脂肪酸來做肥皂的工藝。

油脂自有一股油蒿味,混合上化學物品的味道,就成了皂劑的味道。

按理,這種味道是可以被掩蓋的,只要加入一些香精即可。

這在生產技術上絕對沒有問題。

要知道,檀香皂1928年就已出品,後來聞名遐邇的力士香皂也早在1930年代就於上海生產。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約1930年代,上海中央香皂廠檀香皂包裝 /姜慶共 提供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當然是因為……窮啊。

可在生活條件普遍低下的時代,主婦們並不願意多出一兩毛錢去換取那點香味。

所以,“臭皮皂”就一直“臭”下去了。

雖然是“臭皮皂”,但因為加了不少鹼,洗淨能力強,上海人一直把它用來做洗衣皂。

而且,對它的寶貝程度一點不亞於現在對待一瓶名牌香水。

“肥皂跟年糕一樣,要晾的。晾之前,用根棉紗線,當中一切割,一分為二。每趟只用半塊。”

“用到最後只剩一小塊了,姆媽講,要把它粘在新的肥皂上。”

“實在太小,粘不上去,也要把肥皂頭泡在水裡,變成肥皂水,再用來洗衣裳。”海派作家馬尚龍回憶說。

今年54歲的黃婷婷更能體會到肥皂的珍貴。

童年時,她就隨父母全家遷到漢中支內。

每一趟舟車勞頓到上海,對他們來說就像過節一般,要代購很多東西回去。

其中一樣代購物品就是固本肥皂。肥皂在當地是硬通貨,可以用它去換老鄉家裡的雞蛋。

“當地的土肥皂,一點都不靈,黑黜黜,泡沫都塗不出。”

“每次到上海,親戚都幫忙攢著肥皂票,好讓我們到商店買20條帶回去。”

“帶回漢中,拆開行李,姆媽馬上把肥皂切開,吹吹乾。”她說。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上海制皂廠創建於1923年,已經有九十多年曆史了

那為什麼“臭皮皂”還是“臭皮皂”呢?

每家都有晾曬固本肥皂的記憶。

因為上海阿姨媽媽的生活智慧是,不晾,肥皂含水多,比較軟,不經用。

這種經驗輻射向全國各地。從小在閩江邊長大的李立記得,家裡專門有一把用來切肥皂的刀。

媽媽每次把長條固本一切為二之後,就放在外面晾一晾。

不丟棄小肥皂頭的習慣直到現在還保留在很多家庭中。

一雙穿破的玻璃絲襪中,可以塞進很多肥皂頭。粘合在一起,一點都不浪費。

有“臭皮皂”,當然也有“香皮皂”。

上海制皂廠一直有一塊價格昂貴的肥皂——蜂花檀香皂。

在一般香皂才三四角錢的時候,它要賣到八角錢。人們買來常常捨不得用,把它當作結婚禮物送出去。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約1970年代,檀香皂包裝/姜慶共 提供

它是中國最早的出口香皂。當時它的出口好於內銷,在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賣得很好。

時至今日,還遠銷歐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檀香,是東方人喜愛的一種香味。

蜂花檀香皂要調配出這種味道,需要用60多種香精混合而成。其中,有近20種是純天然香精。

除了香味特別以外,檀香皂還有一些特別的功能。

一些“老克勒”會把它買來,在還沒拆封的時候放在衣櫥裡,用來防止蟲蛀。

它還有抑汗效果。在美國,超過70%的購買者是當地黑人。

在哥倫比亞,當地小販認為蜂花檀香皂可以帶給他們財運,會在生意開張前,將檀香皂放在攤位的四個角,以求生意興隆。

檀香皂香味辨識度很高,用戶的忠誠度也高。

所以,王陽的整個留學生涯,衣物上都隱隱散發著檀香。那是家裡的味道。

而1950年代末就移居香港的理髮店老闆,現在店裡用來刮臉的肥皂用的依然是蜂花檀香皂。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香港的“老上海理髮店”僑冠,依舊在使用蜂花香皂/韓小妮 攝

甚至還有顧客打電話到上海制皂市場部說:“我感覺,買來的檀香皂和老早味道有點不一樣。”

由於價格昂貴,所以在1970年代,檀香皂只是一個小眾產品。

1970年代末,負責銷售的中國百貨銷售站(簡稱中百站)向制皂廠提出一個需求:

能不能生產一塊能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買得起的香皂?

當時就有制皂廠的老工程師提出,溫泉裡面有硫磺可以消毒,那麼,可不可以生產一種硫磺香皂?

這樣的設想是有道理的。硫磺的價格比較便宜。

加了硫磺之後,就減少了油脂的使用量,所以這塊香皂的成本比較低。

如果能成功的話,就生產出了一款既有消毒功能、價格又相對低廉的香皂。

袁萬泰當時在中心實驗室,開始和老工程師一起,通過實驗來實現這個方案。

在多次實驗後,把硫磺含量定在10-15%,進行了大規模生產。

除了生產部門研究配方,還有專門的設計部門來為這塊香皂設計包裝和造型。

因為考慮到是面向當時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所以造型設計得很樸素。

它不像其他香皂那樣呈現一個圓形的弧度,而是普通的長方形。

為了價格便宜,重量還相對地減少了一些。當時硫磺皂的價格,控制在3角錢以內。

那時硫磺皂的產量很高,一年有3000噸到5000千噸,非常好賣。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硫磺皂這款產品,生產至今

“這塊香皂的生產特別受益於農村。以前廣大的農村地區洗澡用的都是洗衣肥皂,沒有香皂的概念。”

“等到硫磺皂出來,價格和洗衣皂差不多,那麼農村的人也捨得買了,開始用上了香皂。”袁萬泰說。

這款硫磺皂的影響很大,皮膚油膩長青春痘的年輕人會拿它來洗臉。

旅居國外的作者何華回憶:“高中時,好友劉君臉上和背上皆長了痘痘,他愛美,痛苦之極。”

“我知道硫磺皂有抑制皮脂分泌、滅菌消毒的功效,建議他試試,他用了果然奏效,並從此愛上硫磺皂的藥香氣味。”

黃婷婷的母親前幾個週末還去超市買硫磺皂用。因為她發現自己頭皮癢,有頭皮屑了。

相比母親對硫磺皂的念念不忘,黃婷婷並不喜歡。

那時年輕女孩子心裡的奢侈品是一塊香皂:“有塊香皮皂老稀奇的,可以當香水用,贊得不得了。”

1989年,上海制皂廠研發的白麗香皂正式投產,主打牛奶護膚美容的概念。

當年的廣告語像“魔音”一般印入了人們的腦海中——“今年20,明年18。”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1995年,刊登在上海報紙上的白麗香皂廣告/選自姜慶共、劉瑞櫻編著的《上海字記》一書

關於這條廣告語。當年還進行過熱烈討論:它是否屬於誇大宣傳,不合《廣告法》?

最後這一廣告被判定為合法,其理由就是它屬於藝術誇張,不屬於實質誇張。

白麗那時真的火得不得了。

電臺有一檔經典節目叫白麗音樂萬花筒。甚至,普陀區一條路也因此被命名為“白麗路”。

在“臭皮皂”和“香皮皂”之間還有一個灰色地帶,存在著藥皂、洗衣皂之類的“皮皂”。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市場部的曹晶出生於1981年。

他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小朋友洗手的水池邊放著一個個小碟子,裡面是切成小塊的藥皂。

“洗手之後,整個人都散發著這種味道。”

藥皂裡面添加了苯酚,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它的氣味非常強勢,牢牢佔據著人們的嗅覺記憶。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1970-1980年代廣告單/姜慶共 提供

不喜歡藥皂的人,嫌棄它有股“怪味”,覺得那像是醫院的味道。

比如黃婷婷,那時在山裡,小孩子們都用藥皂洗澡,可她就是不喜歡,寧願清水洗也不想身上散發出這股味道。

藥皂的這股怪味道,其實是去得掉的。

曹晶小時候不喜歡這股氣味,但他現在洗澡用的卻是一塊藥皂,屬於藥皂系列的高端產品,沒有味道,油脂含量更高。

但傳統藥皂還是銷量很大。

“就像84消毒液一樣,它的味道也可以用香精中和,但大家覺得有這股味道才算是消毒。”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這塊藥皂的銷量佔據全國總量的80%/樓定和 攝

喜歡的人執迷於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比如,香港作家亦舒筆下的人物總是縈繞著藥皂的氣息:“手上藥皂的香味”,“身上一股藥皂香”。

甚至主人公特地去挑藥皂,逐塊聞過,去尋找最接近愛人身上的那種味道。

而半透明的洗衣皂脫離“臭皮皂”陣營,往“香皮皂”方向邁進了。

上海阿姨們喜歡使用的扇牌洗衣皂是五洲固本皂廠1958年研製的產品,在當時是一種高級半透明洗衣皂。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約1920年代,五洲固本肥皂包裝/姜慶共 提供

剛研發時,它的質量不穩定,1961年4月重新研製後才又正式生產。

洗衣皂呈淡黃色,用蠟紙包裝,皂體內添加了一定量的增白劑和香精,兼具了香皂的特點。

這塊洗衣皂是上海制皂廠的主要出口產品之一,1990年外銷了117024箱。

採訪那天,上海暴雨。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門市部內的營業員說:

“就在剛才,一對老夫妻,拎著行李箱,乘地鐵從市區趕到楊樹浦路,買走了一箱出口的扇牌洗衣皂。”

“一箱120塊,箱子拆掉,一塊塊碼好放在行李箱裡,拖著回去了。”

“皮皂”,總歸要“搨”呃。

有塊上海“臭皮皂”,竟然全國人民都用過丨市民歷史

- END -

寫稿子:顧箏/ 畫圖畫:顧汀汀/

編稿子:韓小妮/寫毛筆:張蓴/

拿摩溫:陳不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