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千呼萬喚,姜文的新作《邪不壓正》終於上映了。

可一天之內,豆瓣評分卻從8.5分一路跌到了7.2分。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觀眾的評價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有人說電影出色,“兌上十杯水也能品出酒味”,姜文盡顯鬼才本色;而有些人卻表示臺詞拖沓劇情混亂,充滿“惡趣味和偏見”。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為什麼一部電影會有如此極端的兩種評價?

這,還要從導演姜文本身說起。

在中國的電影人裡,姜文算是一個異類,我們很難將他歸類於任何一代導演中去,他不是第五代,提及第六時也往往將他忽略。他的電影,只能用他自己的邏輯去闡釋。

因此,我們總感覺到姜文的盛氣凌人,從這一點看,姜文和周星馳是一樣的,和賈樟柯卻不一樣,我們可以用一些模式化的、甚至既有的知識去分析賈樟柯,去抓住他,但姜文卻不行,他不拘於既有的規則,為了表達自我,無所不為。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譬如,他總喜歡在電影裡埋下一些伏筆等人去解讀,像《邪不壓正》裡諷刺蔣介石愛寫日記,“正經人誰寫日記?寫日記的人說出來的話能信嗎?”又把李天然稱做BRUCE LEE,日壇決戰時,讓李天然模仿李小龍的步法與吼叫聲。

而這些伏筆裡更有一部分是極為私人的(歷史和常識也不頂用),像是深夜裡自言自語說出的話。觀眾抓得住就抓,抓不住就算,他從來不會主動去給出線索。

這對於觀眾來說,情況就更為複雜,我真的理解了嗎?哪怕他和姜文想到一塊去了,他也不敢確信哪。這也是故事主線極為簡單的《邪不壓正》,卻被許多觀眾評價為“不知所云”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姜文近來的作品裡,人物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正邪區分越來越曖昧

《邪不壓正》裡,李天然想殺仇人朱潛龍,朱潛龍也想殺李天然,而姜文飾演的藍先生與日本人根本一郎、乃至洋醫生的攪局,使得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變得非常複雜,上一秒可能是仇人,下一秒可能就達成了共識,成為了短暫的利益共同體。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這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歷史也同樣是複雜的。至少,歷史不是教科書上所寫的那種,不是深入老百姓人心的歷史。

歷史是一個暗箱,就像《讓子彈飛》里老百姓永遠不知道,張麻子殺掉的是假的黃四郎。《邪不壓正》中也是一樣,藍先生作為正義的一方,卻毅然下手殺掉了李天然的養父,嫁禍給了朱潛龍。

這往往不是電影中,正義一方的做派。在慣常的電影模式中,正義的一方要贏,就要光明正大地贏,即使敵人倒地,英雄也不該補刀。就如同電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與赫克托爾的交戰,赫克託因一塊石子倒地,阿喀琉斯正色道:“起來,我不會讓一塊石頭奪走我的榮耀。”

所謂英雄,正是如此。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歷史的曖昧性,在影片中一直在凸顯,朱潛龍殺了師父一家,卻給師父立了相,並且把李天然做成狗的樣子,拜在師父高大的雕像前謝罪。至於真相,只在李天然的心中,他無以為證,甚至不能證明師兄是壞人。

朱潛龍在老百姓心中,是罪惡的剋星,他槍斃人犯,老百姓群起雀躍。這個段落、這個鏡頭中的老百姓,和魯迅寫的被日本兵殺頭,老百姓圍觀的場面並無區別。

在複雜的歷史與人物關係下,整部影片的核心議題,是人如何成為自己,如何承擔自己的責任,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李天然身懷絕技,人品自然沒話說,但李天然也有他的軟肋,他一個需要“父親”。但父親又是一個非常隨意的符號,人人都可以當他的父親,師父可以,洋醫生可以,藍先生也可以。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李天然一切的行動,都需要得到父親的指引。可在姜文的眼裡,父親就意味著父權,而父權則是阻礙個人自我實現的重大隱患,也是歷史不得已真實的原因。

所以,姜文賦予了女裁縫更多的意義。周韻飾演的裁縫,實際上是李天然自我實現的引路人,她一直勸李天然,按照自己內心的指引行事,你要恨日本人,就去燒他的鴉片倉庫,你要恨朱潛龍,就去殺了他,殺一個是一個。

而李天然則不同,他非要兩個綁在一塊兒殺,因為師父死時,就是這兩人一塊動的手。這個設計暗示了,父親仍然是李天然記憶中不可驅散的陰影,他如果不兩個一塊殺,他的內心就無法真的解脫。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周韻飾演的角色,在歷史上確有原型,就是刺殺孫傳芳的施劍翹,施劍翹是民國時的奇人,她一個弱女子,隱忍多年,最終殺掉孫傳芳為父報仇。在個人的實現上,施劍翹非常符合姜文的審美,這是一個永遠自己做決定的典範,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人。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整體來看,電影是浪漫的,影片中鐘樓上的感情戲,似乎像是在埃菲爾鐵塔拍攝的巴黎夜景;電影也是有才華的,那些迅猛有力的臺詞,只能出自姜文的手筆;電影還是幽默的,就連打鬥戲都做得深入淺出,張弛有度,時不時說兩句俏皮話。

但要說它有多麼出色,卻稱不上。

首先電影的節奏出現了紊亂,因為前面人物關係的鋪墊太多,過於複雜而反轉過快,使得後半部分變得拖沓臃腫。

其次,姜文又一次走向了徹底的自戀,走向了自我重複的道路,反反覆覆地敘述自己無數次敘述過的內容。

而更讓人感到難過的是,他似乎開始對某些觀眾做出妥協,主動博他們會心一笑,哪怕只有那麼一秒鐘。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在我看來,姜文電影有一個明顯的分界點,在這個分界點之前,姜文是天才的、自我的、同時在藝術的完整度與觀眾的默契上也是完美的。但這個分界點之後,姜文的作品開始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這部電影就是《太陽照常升起》,之後的《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包括當下的《邪不壓正》,都難稱極品。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說到這裡,有些人會不服氣,《讓子彈飛》多好啊,票房多成功啊。對不起,票房不是衡量藝術的準繩。《讓子彈飛》固然才華橫溢又不乏思想,但仍然缺了點自由,多了些匠氣。

或許,姜文再難回到《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一腳蹬向米蘭屁股的時候了。

從8.5分一路跌到7.2分,《邪不壓正》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