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爲天才剪花娘子

歡迎關注原創視頻頭條號“世角”。本篇文章的視頻內容在今日頭條同步發送。歡迎大家在頭條號內搜索世角關注訂閱,看視頻更精彩。

郭佩珍剪紙長卷的造型語言端莊嚴謹、清秀流暢,無論是講述磨難還是坎坷,從不刻意誇張表現,其端莊清秀的剪紙風格,自始至終平靜細緻的娓娓道來。郭佩珍的剪紙回到了自己內心的深處,命運的河流平靜如水。郭佩珍剪紙長卷的故事是具體的、真實的,也是切身和刻骨銘心的。

——喬曉光 藝術家 中央美院教授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抓雞娃娃》 19世紀50年代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扣碗》 2013年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火焰紋》 2013年

生活的史詩·發現郭佩珍

靳之林

最早在延安工作的時候,就知道佳縣的郭佩珍,她的兒子給我寫過信,我和她有過書信的來往。她希望我去佳縣,但因為工作忙,幾次從那路過,一直沒有去成。

真正發現郭佩珍的剪紙藝術,是1995年9月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的時候。這是一次全球性的有關婦女問題審議的盛會,會議主題為:以行動謀求平等、發展與和平。配合這次大會籌備了美術展覽,選了幾十人的作品,其中還有臺灣藝術家參與。當時我是評委,覺得送來的作品不滿意,代表不了中國整體勞動婦女的文化藝術傳統,也缺少歷史傳統的文化底蘊。我建議展覽把鄉村婦女的民間剪紙作品選進來,他們最能代表中國勞動婦女的文化藝術傳統。我提出了三個人,庫淑蘭、高鳳蓮、郭佩珍。

配合世界婦女大會的展覽是在中央美院陳列館舉辦的,展覽獲得了大會組委會的高度評價,大會開幕式上全體代表為展覽長時間的鼓掌祝賀。展覽中庫淑蘭的作品壯觀豔麗,高鳳蓮和郭佩珍的作品都有新內容的表現,她們的剪紙作品質樸生動,各自風格獨特。尤其是她們用大紅紙剪的大幅作品,氣勢大,造型獨特而有活力。郭佩珍的大幅長卷作品,表現的是黃河兩岸人民的生活。她喜歡用長卷的方式創作,郭佩珍內心深沉豐富,用剪紙表現生活的構圖和造型能力都很強,她的作品生活氣息濃,剪紙的細節表現很出色。我鼓勵她去大膽表現生活,創作更多剪紙的新內容。

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走近母親河—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的生活和藝術”大型申遺展,郭佩珍是入選展覽的22個民間剪紙代表傳承人之一,她被邀請來北京參加展覽開幕式,並在中央美院召開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剪紙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進行了剪紙表演。郭佩珍是一個有藝術創造力的剪紙藝術大師,她傳統功底深厚,人生閱歷坎坷,磨難多,但作為女人她又是一個頑強艱韌的人,了不起的女人。她表現陝北生活的剪紙是新的時代長卷,是中國鄉村勞動婦女為民間剪紙做出的新貢獻。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水滸城》(局部) 605×77釐米 2003年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奧運春風到我村》(局部) 1211×53 釐米 2004-2008年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回憶》 578×55.5釐米 1989年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城鄉一片好風光》局部 698.5×98釐米 1990-1993年

(請橫屏觀看長卷作品)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 童年的回憶》 320×62釐米 1986年

86歲的她不識字,卻被譽為天才剪花娘子

《我家住在黃河畔》 445×75釐米 1999年

生活的史詩·用剪紙講故事的女人

喬曉光

郭佩珍是佳縣山城裡普通的陝北鄉村婦女,她又是一個天才的民間剪紙傳承人。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許多天才剪花娘子中,第一個用剪紙講述自己人生磨難和歷史經歷的女人,郭佩珍也是一個用剪紙表現陝北人民生活和家鄉景色的長卷故事歌手。

郭佩珍在山城的窯洞裡平靜地鉸著剪紙,平日裡她沉默寡言,晚年她把心思都用在了剪紙上。郭佩珍每天都在鉸剪紙,她用剪紙講述著她經歷的人生故事,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象那些天才的剪花娘子一樣,生活中的郭佩珍是一個民間藝術的全才,剪紙、刺繡、面花、紙紮、泥塑她樣樣精通,幹什麼都出手不凡。郭佩珍是一個心靈手巧、造型能力超眾的藝術天才,看到她作品的人,無不為之感動。

但郭佩珍真正的獨特之處,是她在民間剪紙敘事傳統上的開拓性貢獻。她創造性地把傳統剪紙集體性的民俗敘事,轉變為個體生活事件與歷史境遇的敘事,郭佩珍為民間剪紙開拓了新的敘事方向。在個體性的敘事時空上,郭佩珍的長卷敘事剪紙跨度幾十年,其敘事時間的成功表達,也成為現代剪紙領域的經典個案。

郭佩珍為千年約定俗成的傳統剪紙敘事,注入了淸新生動、切身至膚的個體生活內容。她是中國鄉村第一個用剪刀書寫“生活史詩”的女人,也是當代藝術領域中,稀有的以剪紙語言表現個體命運和苦難遭遇的藝術家。她的藝術拓展了剪紙敘事的深度,她用剪紙的生活長卷,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脫離開民俗事項和傳統紋飾譜系的剪紙圖像世界。郭佩珍在她史詩般的剪紙長卷中,敘述了她一生的經歷,也呈現了家鄉的山水自然、村莊田地及人情風物。

郭佩珍是一個用剪紙記憶生活的天才,無論是表現具體民俗細節,還是村莊和窯洞裡的生活,以及大場面的習俗活動場景,她都能駕輕就熟表現得真切生動、耐人尋味。郭佩珍的剪紙語言不同於傳統剪紙的風格,雖然她傳統剪紙的功底深厚,但她更渴望追求剪紙藝術個體價值的創造。郭佩珍有屬於自己剪紙語言的敘事風格,她表現陝北生活的一些獨幅剪紙,也不同於通常的民間稚拙風格,其創作的手法和方式已近似於延安魯藝時“新剪紙”的風格。她手下那些陝北勞動生活小景,質樸清新、栩栩如生,這源自於郭佩珍對鄉村生活的熟悉,也是她對剪紙藝術語言獨特的追求。郭佩珍獨幅生活小品的表現,不同於延安時期古元模仿民間剪紙創作的“新窗花”,郭佩珍以民間自身的剪紙語言,創造了屬於民間自己的剪紙新風格。

郭佩珍的剪紙創作,體現了民間剪紙源自生活和傳統的頑強生命活力。她剪紙創作的重要啟示在於,剪紙作為一種生存行為和情感載體,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藝術,郭佩珍追求剪紙個體創造性的價值觀,為剪紙的發展開闢了新道路。我們看到了一個鄉村婦女剪紙傳承者,在個體藝術價值實現上的自覺和個體命運的自主與覺醒,這是郭佩珍非常了不起的地方。郭佩珍的剪紙創作,標誌著傳統民間剪紙在個性化藝術創作上的新開端,也代表了這個時代中國鄉村勞動婦女文化創造力的新能量。庫淑蘭、高鳳蓮、張林召、蘇蘭花、劉蘭英、彭粉女等,這些天才的剪花娘子,都表現出在深厚傳統土壤上,個體命運覺悟後的境界與能量。

郭佩珍的剪紙長卷以現代人物為主體,這與傳統的民間剪紙題材極為不同。在陝北,傳統剪紙的主題多是花草紋樣和吉祥動物,也有少量與花草結合的娃娃紋樣,巫俗使用的娃娃人是獨立的人形。郭佩珍的現代人物剪紙長卷是她對剪紙的新創造,是時代生活表現的需要。郭佩珍剪紙創作的初始,曾得到著名民間文化研究學者、藝術家靳之林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勵。郭佩珍還專門創作了表現靳之林與她生活的剪紙,以此感恩和紀念。

郭佩珍剪紙長卷的造型語言端莊嚴謹、清秀流暢,無論是講述磨難還是坎坷,從不刻意誇張表現,其端莊清秀的剪紙風格,自始至終平靜細緻的娓娓道來。郭佩珍的剪紙回到了自己內心的深處,命運的河流平靜如水。郭佩珍剪紙長卷的故事是具體的、真實的,也是切身和刻骨銘心的。在這裡剪紙成為命運故事的時間載體,剪紙在時間意義上的圖像價值和功能顯現了出來。郭佩珍消解了傳統剪紙中群體性的民俗隱喻,直面個體命運的真實,她的故事也折射出了中國鄉村農民的命運與境遇。郭佩珍真實、真誠的故事敘事勇氣和力量是令人尊敬的,她使我們看到了藝術當代性的新曙光。

郭佩珍的剪紙藝術,是她多年生活積澱和人生坎坷磨難的結果。苦難的沉積會孕育更強大的生存信念和力量。郭佩珍是一個觀察生活的敏感者,她有著極強的剪紙造型能力,有著剪紙長卷的敘事能力,以及對事物超常的默寫能力。她把佳縣山城的點滴細節都黙記在心。苦難的經歷成為郭佩珍剪紙創作的靈感之源與情感動力,她孤獨滄桑的心靈通過剪紙向世人訴說。郭佩珍是一個不甘心向命運屈服的女人,生活的磨礪造就了她孤傲堅韌的生活意志,命運的不公和坎坷使她更加平靜而深沉。霍文多為郭佩珍撰寫的《古樹開花》傳記中,記錄了她剪紙背後的故事和生活之路。我的學生陳明溍和展倩同學,她們赴佳縣郭佩珍奶奶家進行了長時間的田野口述調查,展倩為郭佩珍撰寫了口述史,陳明溍寫了郭佩珍剪紙圖像志研究的論文。

二十世紀的中國,經歷了太多的動盪與磨難,從戰爭到自然災害、從政治運動到社會變革,民族覺醒與崛起的道路從來沒有平坦過。生活在中國底層鄉村的郭佩珍同樣經歷著二十世紀社會波動的每一個時間細節。國家的命運同樣關聯影響著底層鄉村的每一個家庭和每個質樸的個體生命。那些曾經的歷史片斷與細節,在郭佩珍的剪紙長卷中表現得尤為深刻。我們從郭佩珍的剪紙中也看到了中國農民群體質樸的鄉村生活,郭佩珍為民間剪紙賦予了新的藝術能量和生活的詩性,為鄉村正在衰落的民俗剪紙開僻了新的路徑。我們相信,民間剪紙在當代敘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和未來意義。

文章節選自《生活的史詩:天才剪花娘子郭佩珍》(喬曉光、陳明溍編著,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