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爲這些標籤買單嗎?

“純天然”、“富硒”、“無糖”、“不含脂肪”……食品包裝上經常能看到這些健康的代名詞,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購買所謂的“健康食品”,然而,這類所謂的健康食品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更像炒作概念,面對各種琳琅滿目的食品和各種新概念聲稱擁有各種神奇療效的產品,很多人都會心動,可是面對價格,很多人又會犯嘀咕,那麼貴,效果真的好嗎?

六旬阿姨為防癌只吃富硒米

專家稱各種大米營養價值沒太大區別

六旬周阿姨近幾年來買米只求“富硒”,非硒米不吃;70歲的周爺爺常年吃泰國米,認為“貴的肯定好”;94歲韓老師多年吃散裝米,啥也不講究……一二十元一斤的大米比4元左右一斤的究竟好在哪?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蔡紅琳認為,大米是否有機並不影響其營養價值,消費者不要輕信炒作。

天天吃米,各人要求不同

周阿姨對飲食特別苛刻:菜只吃有機蔬菜,油只吃特級初榨橄欖油,米只吃富硒米。自從她父親10年前患肺癌去世後,“防癌”成了她生活的頭等大事。儘管體檢沒什麼毛病,她仍連續5年去巴馬旅居,家裡被保健品商推薦的飲水機7年用了3個,非鹼性水不喝;128元/5公斤的富硒米家裡從未斷過,一再向人宣傳硒米抗癌。

記者還遇到一位70歲的周爺爺正在選米,他說自己也不懂,反正“貴的肯定好”。他家常年吃20元左右一斤的泰國米,也買過5斤85元的五常有機米。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營養師:營養價值無差別

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些概念不一的大米讓人眼花繚亂。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家裡人都愛吃米,人口也比較多,50斤的大米最多吃兩個月就沒有了。王先生每次到超市買米,都被種類不同的大米困擾著,除了價格的原因外,銷售人員的介紹也讓人拿不定主意。王先生說:“每次去買大米,售貨員都給我介紹好幾種,價格一個比一個高,銷售人員說,價格高的都是營養價值高的。但是我買回去吃,感覺與之前買的也沒有太大差別。現在各種各樣的品牌、類型,搞得我們都無從下手。”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對此,公共營養師協會趙秘書長介紹,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各種概念大米,很大一部分都是廠家的炒作。以五常米為例,五常只是黑龍江省的一個市,五常米只是指從這個城市產出的大米。但是目前市場上不同產地的五常米就有很多種。其實,無論是有機米、珍珠米,還是其他種類的大米,在營養價值上與普通大米沒有太大差異。而且這些大米在產品標籤上標註的也都不是很詳細,國家目前也沒有這方面的相關規定和標準。可以說,這類大米基本都是商家炒作的一種手段,所以消費者不要輕信所謂營養價值高的名牌大米,平時吃什麼米就買什麼米。在購買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色香等方法進行辨別,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米放在手掌中揉搓,如果手上有殘留的油漬,那就是被加工過的大米,儘量不要購買。

兒童食品竟是噱頭?

“兒童食品不是應該更健康嗎?可我孩子卻吃住院了。”福州的陳女士反映。兒童醫院專家稱,接診病例中也有家長反映孩子吃了“兒童食品”導致生病的。食藥監部門表示,“兒童食品”多為商家營銷噱頭。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記者在多個超市看到,不少食品包裝上標註為“兒童食品”,涵蓋主食、調味品、飲料、零食等。例如很多面粉品牌都推出“兒童營養面”,標稱營養元素更多。但記者對比發現,不同品牌“兒童營養面”中,配料都包括小麥粉、食用鹽、碳酸鈣等,營養成分也基本相同,只是鈣、鐵、鋅等每百克含量有所不同。

普通麵條的營養成分基本都包含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但價格卻便宜很多。一款280克包裝的兒童成長掛麵系列“鈣鐵鋅面”售價7.8元,而同等包裝的普通面一般不到5元。

此外,一款160毫升的兒童醬油售價近8元,而普通醬油250毫升售價才5元左右。對比之下,它們的營養成分基本相同,兒童醬油的鈉含量略低些。

食藥監部門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並沒有“兒童食品”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兒童食品”是商家營銷手段而已。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挑選兒童食品得擦亮眼

為孩子挑選兒童食品,家長得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郭曉薇介紹,兒童食品中鈣鐵鋅等微量元素的添加,一是要考慮吸收問題,二是要看強化的量是否合理。比如強化鈣的兒童牛奶中,額外添加的鈣與牛奶天然所含的鈣不同,未必能被人體吸收。任何食品的營養成分,都是適宜最好。

兒童食品市場不乏“潛規則”。一些兒童植物油號稱不含膽固醇,但實際上所有植物油都不含膽固醇;號稱高纖維的兒童餅乾,往往可能為了改善粗糙口感而多加油脂;“孩子一定愛喝”的兒童牛奶,很可能就靠添加砂糖和香精。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挑選之前,應多看看產品包裝、認證標誌、成分說明、使用說明等信息,不要盲目信服廣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應。”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仝其根說,家長應瞭解孩子的身體營養情況和需求,如果孩子確實有營養不良現象,也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購買符合孩子營養需求的食品。他建議家長為了孩子多動 手做營養餐,既美味又健康,兒童食品的選用,應建立在一日三餐營養保證的基礎上。

加個馬甲賣貴兩倍 “土雞蛋”只是炒概念

“土雞蛋”一般指蛋雞在散養環境下自由攝食草籽、小蟲、粗糧等天然食物而非飼料所產出的雞蛋,一般比普通雞蛋小,但售價往往是普通雞蛋的兩倍甚至多倍,很多消費者認為“土雞蛋”比普通雞蛋有更高的營養價值。

記者在超市看到,各類“土雞蛋”成為貨櫃主流,品牌繁多,價格不一。“土雞蛋”、“山雞蛋”種類繁多,外包裝上大多標有散養、無公害等字樣,每盒價格在50元到90元不等。商家除了自稱賣的是土雞蛋,更創造出“昆蟲雞蛋”、“珍珠雞蛋”、“麥麩雞蛋”、“米糠笨雞蛋”等五花八門的概念。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採訪當天,記者看到市場上普通雞蛋的價格在5~6元/斤,一盒680克的土雞蛋則標價17.8元,摺合13元/斤,是普通雞蛋的2倍多,更貴的土雞蛋也不少見。

不少選購雞蛋的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土雞蛋比普通雞蛋更營養,也更好吃。”事實真的如此嗎?近日有環保組織研究發現,散養的土雞所下的土雞蛋,更容易因為食用來源不明的食物而被汙染。

環保專家認為:“散養雞蛋是土壤或者灰塵汙染物的敏感指示物,多項研究顯示,來自汙染地區的散養雞很容易超過人體健康安全的標準。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就持久性有機汙染物而言,飼養環境和方式對雞蛋的質量有很大影響。”事實上,養殖環境受汙染的可能因素有很多,如養殖地附近有高速公路,或附近有農民打了農藥,都有可能導致產出的雞蛋汙染物含量上升。

業內人士認為,環境狀況堪憂,土雞蛋市場“小、散、亂”的狀況暫時難以改變,因此,有一定規模的食品企業是消費者的安全屏障。“能進大超市、能大批量供貨的土雞蛋,一般也是規模化生產,零零碎碎收上來的來源不明的土雞蛋、網上賣的土雞蛋更是良莠不齊。”

非油炸就能更健康?

油炸食品易致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常識已無需贅言,但隨著現代食品加工工藝的進步,在方便麵的鼻祖日本,非油炸方便麵佔其市場份額的15%,在身邊的超市中,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標榜自己的產品“非油炸,更健康”,非油炸食品如何製成?“非油炸更健康”究竟是概念炒作還是客觀事實?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非油炸主要指噴淋食用油後熱風烘乾

噴淋食用油熱風烘乾工藝是非油炸食品的專業稱呼,它與油炸的區別是同一種產品,油炸是用油熱乾燥工藝處理,油炸食品油脂含量較高,水分含量較低。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付萍教授說,非油炸食品的原理和烘焙相似,從風味口感上來說,油炸的食品口感會更好一些。從營養角度來說,烘乾過程中由於溫度較油炸低,損失的營養素要小一些,所含熱量也相對低得多,油少、水分含量明顯高於油炸,油溫降低,丙烯酰胺含量相對低得多。另外,從安全角度來說,非油炸使用的油是一次性的,而油炸的油很有可能是反覆使用多次的,前者更安全。

但是,非油炸食品並非就是健康食品。首先,方便麵、薯片等非自然食品的各種口味,都是靠甜味劑、穀氨酸鈉、鹽等調製而成。“拿鹽舉例,鍋巴、薯片這類膨化食品調味劑含量很高,而且在食物成分表中並沒有將加工過程中外加進去的食鹽放入食物成分表中的鹽成分裡,而是放在鈉含量裡,這容易讓消費者忽視食鹽的攝入過多。”付萍說。

據瞭解,膨化食品中一般會添加的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等膨鬆劑,長期攝入會造成體內鋁超標,誘發老年痴呆、骨軟化症等。食品的生產管道通常是鉛錫合金。高溫下鉛會被汽化,汙染食品。鉛一旦攝入就不易排出,會損傷大腦,危及周圍神經系統。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而工業化生產非油炸類食品中使用的油脂多為精煉植物油、植物起酥油、部分氫化棕櫚油或氫化植物油。名稱不同,但其本質都是氫化油。它會生成反式脂肪酸,大量攝入會增加患糖尿病、冠心病、代謝綜合徵等慢性病的幾率。賈健斌說,在挑選薯片、餅乾時,儘量買厚一些的,因為食物越脆越薄,丙烯酰胺含量越高,最好不吃這類食品。

“無糖”可能熱量更高

市場上很多食品,包裝上醒目地標著“不添加蔗糖”。不少消費者以為,“不添加蔗糖”就是“無糖食品”,更適合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食用。

然而,專家表示,廠家即使不添加蔗糖,但還可添加其他“糖”,如在食品中添加由果糖和葡萄糖加工而成的果葡糖漿、澱粉糖漿、麥芽糖漿、麥芽糖等,讓人長胖的幾率和蔗糖相當,升高血糖的能力可能更高。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還有一些“不添加蔗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安賽蜜、甜蜜素、阿斯巴甜、木糖醇等高效合成甜味劑,這些甜味劑的甜度是蔗糖的幾百倍,既不升高血糖,也幾乎不產生熱量。另外,為了食品重量不受影響,廠家往往額外添加澱粉、糊精等,它們同樣會快速升高血糖。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另外,專家提醒,消費者如在配料表中看到果葡糖漿、麥芽糖、澱粉糖漿、玉米糖漿、糊精等詞,就不要期待它的“無糖”功效了。

真正的無糖食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再額外添加任何糖的食品,包括蔗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蜂蜜等。因此,“不添加蔗糖”不等於“無糖”。

喝“零卡路里”飲料難瘦身

近來,市場上多見到以“零能量”為賣點的飲料,既有新上市的東方樹葉綠茶、茉莉花茶、紅茶等茶類飲料,也有零度可口可樂、極度百事可樂等碳酸飲料。有網上賣家稱,零熱量飲料是健康飲品,經常飲用有減肥功效,於是有愛美女士成箱地買。

食品界概念炒作伎倆:你還在為這些標籤買單嗎?

不過一些細心買家注意到,有的零能量飲料的成分表中,卻註明含有能量物質。比如,一款臺灣產的零能量的黃金烏龍茶,含有碳水化合物0.1克,一款甘零茶飲料含有白砂糖。這也意味著,標註“零能量”的飲料,並不一定都是不含一點能量的。

武漢市中醫院醫務科主任醫師黃金元表示,單純靠零能量飲料來減肥,沒有太大意義,正確的減肥方式應是合理控制飲食、均衡營養、加強鍛鍊。

“標籤”成牟利噱頭值得反思

事實上,一些所謂的“健康食品”除包裝和價格不同以外,其配料和營養成分與普通食品相差無幾。

反思“健康概念”食品成牟利噱頭現象,首先需要加快立法進程,建立和完善“健康食品”產品的相關標準,讓生產者、消費者和管理者都有可以參照的依據,使“健康食品”名副其實,物有所值,以促進食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質檢和工商部門要積極作為,一方面加大對虛假廣告 的懲治力度,另一方面把好食品安全准入關,對一切食品的監管也都不能放鬆,不能因為“大人吃不死”或“小孩吃也沒事”, 就放鬆了對這種蔓延業界的概念亂象的警惕。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挑選健康食品,也要自帶一雙火眼金睛,多多注意產品包裝、認證標誌、成分說明、使用說明等進行甄別,不要盲目信服廣告、明星效益以及品牌效應,應該多一份警惕,少一份隨意。

針對此類現象,專家表示,“如果出現營養素缺乏的情況,應該按照醫囑,不能隨意補充導致過量或不足,而市場上這樣的健康食品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此外,開發“健康食品”應有嚴格標準,建議國家儘快參照相關食品安全鑑定模式制定嚴格的標準,避免消費者被營銷噱頭所欺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