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與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我們來做個測試。請按照第一反應回答,不要思考太久:常見的奶茶店品牌,你能想到哪幾家?5秒鐘,先將你能立刻想到的品牌一一列出來。

你能想到多少家?我想,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在3到5家。熟悉市場營銷的朋友可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叫作“心智空間”。

我們的“心智空間”是有限的。對於一個品類,我們能夠記住的品牌數量不會太多,一般就是3到5個。不信的話,不妨回想一下其他品類:碳酸飲料、洗髮水、衣服……你會發現,除非對某一品類特別熟悉,否則,大多都逃不出這個範圍。

這有什麼作用呢?

當我們對某一類產品有需求的時候,會有一個規律:我們通常只會在自己“心智空間”內的品牌裡進行挑選。簡而言之,當一個品牌出現在我們的“心智空間”裡,我們就會下意識地覺得它更可靠,從而會更願意優先考慮它。為什麼大公司、大品牌要花很多錢做廣告呢?目的就是要搶佔消費者的“心智空間”。

商業品牌如此,那麼個人品牌呢?

01

這幾年,“個人品牌”這個詞被炒得很熱。可以說,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無論你是在企業上班,還是自由職業者,都需要維護好你的個人品牌。

那麼,究竟什麼是個人品牌?非常簡單,當別人提起你的時候,他們對你的印象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前段時間,因為業務需要,我加了一些理財經理的微信。大多數理財經理的暱稱都是“××理財經理”,他們常在“朋友圈”裡宣傳自己銀行的產品:我行又出了某某寶,90天年化利率達到5%;客戶聽了自己的推薦,賺錢了;自己推薦的產品跑贏了大盤,歡迎大家諮詢……形式通常是一堆截圖加上一大段文字,排版精良,熱情洋溢,文案像是從一個模子裡複製出來的。

但其中一位,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他也發理財產品,但配的文字很少,言簡意賅,很明顯是自己寫的。介紹完產品之後,加一句“歡迎垂詢”完事。那他還發什麼呢?他分享各種文章,且多是吳曉波、吳伯凡等人的,內容涉及政策觀察、金融行業分析,等等。

這就是他的獨特之處。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這樣的行為,會讓我覺得他不是一個發廣告的,而是一個活生生、會思考、有想法的人。我甚至覺得,他很可能跟我是同一類人。

那麼,如果我有需求的話,很可能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向他諮詢。

當別的理財經理還在費勁地做廣告、搶奪客戶的時候,他利用這種方式,不聲不響地就吸引了潛在客戶的注意,並且讓潛在客戶將他跟其他同行區分開來。這就是個人品牌的力量。

個人品牌的本質,就是差異化。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你跟其他人有什麼不一樣?我為什麼要記住你?你能給我提供什麼價值?

不妨想一想,你最熟悉的幾個同事(或者下屬),當你想到他們時,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會想到有的人特別善於溝通,有的人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有的人做事情特別細緻、可靠?

再想一想,如果你手頭上有一個項目,需要安排給他們,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會把某項工作交給你認為“最擅長”的人去處理?

能夠不斷獲得機會的人,未必是能力最強的,也未必是最踏實肯幹的,但一定是個人品牌最鮮明、能夠讓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

這就是日常工作中的個人品牌效應。

你的個人品牌越鮮明、越突出,你就越容易出現在老闆和同事的“心智空間”中。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第一個想到你。而你在工作中的表現,又會印證你的能力,強化你的個人品牌,讓他們更加信任你。日積月累,你能夠接觸到的業務就越多,你得到鍛鍊、展示能力的機會也就越多。

02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個人品牌呢?“定位之父”傑克·特勞特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創造一個新產品的時候,你需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我比競爭對手好在哪裡”,而是“我在哪個方面是第一”。

什麼意思呢?很多時候,做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效。

很多人的慣性思維是:要想在公司裡出類拔萃,就一定得精通業務,在業務上做到最出色、成績最好,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

但大多數時候你會發現,你奮鬥得非常累,但仍然沒什麼作用。

因為,人們留給每個品類的“心智空間”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中,某方面特別突出的人大家也許只能記得一兩個,而你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擠進去。但如果換個思路,事情會容易很多。

如果一個山頭已經被人佔了,更好的做法是趕緊去搶佔另一個山頭,並且在這個新的山頭上打出你的旗號。

這時,你就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品類。在這個品類的“心智空間”裡,你就是第一。即使有後來者,他也必須先打敗你才行。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所以,你會發現,現在很多產品都在走“垂直,再垂直”的路線。

原因就在於,大的品類已經被搶光了,要生存下去,就必須不斷髮掘新的品類,創造出新的“心智空間”。

例如手機行業。“錘子”剛開始做手機的時候,其定位是什麼呢?情懷、工匠精神、理想主義,那麼在這個領域,錘子就是全球第一。

同樣,“小米”的定位是什麼呢?發燒友。在其他手機都在推“使用體驗”時,小米打出“為發燒而生”的旗號。那麼對發燒友而言,在他們的“心智空間”裡,小米就是行業第一。

當然還有索尼,“黑科技”加極致的工業設計就是索尼的旗號。

工作中也是一樣的。同樣是研發工程師,你一天能寫100行代碼,他一天能寫120行,差別很大嗎?並不是特別大。

能力到了一定的區間,是符合“邊際效益遞減”規則的。從60分到80分,你可能要付出50%的努力。但當你到了80分,付出100%的努力,也許只能提升到85分,更好的做法是,找到其他人未涉獵的領域,迅速搶佔,打出你自己的旗號。

03

如何才能不斷強化自己的個人品牌,在公司和行業裡脫穎而出呢?

一、標籤化。

不妨考慮這兩個問題:

1.你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是什麼?提到你,他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

2.你最擅長的是什麼?它該如何跟你的工作或者事業掛鉤?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一致,那就說明,你建立的個人品牌是有問題的,你應該有意識地將同事們對你的印象扭轉到你最擅長的方向上。這就是一個貼標籤的過程。

以我為例。我剛工作一年多時,同事對我的印象是“很會寫文案”,而我給自己設定的品牌方向是“高效”。於是,我開始主動去接許多時間緊、任務重的活,並同步地把撰寫文案的工作分給別人。慢慢地,大家對我有了這樣一個印象:這個人很厲害,每次都能救場,一個人能當一個團隊用。

這其實就是一個職業規劃的過程。

職業規劃,不僅僅是選擇去哪家公司、做什麼崗位,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和規劃好自己的“標籤”,讓別人循著你設置好的路徑,一步步推動你前進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二、細化和跨界。

如果你的長處並不是特別突出,該怎麼辦呢?

有兩個辦法。

第一,是進行縱向的垂直細化。

比如,大家都是銷售,那麼,你能不能找到你最熟悉的一類客戶,並專注在這類客戶上,讓成效最大化,讓大家記住“你是最善於處理這類客戶的人”。

即使你的業績不是部門第一,也可以給你帶來兩個好處;第一,大家會記住你,會記得你的價值;第二,你可以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得到鍛鍊和提升。

另一個方法是橫向關聯。即將你在其他領域的能力,跟現在需要的能力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新的領域。

比如,大家都是工程師,但你同時還特別善於溝通,能更快地理解業務,站在其他部門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將這兩種能力結合起來,就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價值。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三、學習。

如果你一直停留在自己的標籤上,那麼無論你的個人品牌做得有多好,你也只能待在同一個位置,做同樣的事情。

記住,個人品牌不會幫助你進步,它只是帶給你更多的展示機會。你要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給予他人驚喜。簡而言之,你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豐富你的個人品牌,實現螺旋式上升。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將同齡人甩在了身後。

(摘自《公務員文萃》2018年第六期)

精彩回顧

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笔记|与其做到最好,不如做到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