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招黑成科技企業宿命 輪到拼多多了?

從“拼團模式難成支撐,拼多多300億美元估值存疑”到“成立三年就欲上市 拼多多各利益方打得什麼如意算盤?”,再到昨天刷屏的“真實的拼多多:統計了56款爆品數據,發現了一個真相!”, 即將面臨資本市場大考的拼多多,迎來了預期之外的“招黑”。

上市招黑成科技企業宿命 輪到拼多多了?

一切的態勢都在表明,“上市招黑”似乎是中國所有互聯網企業都無法逃脫的一個宿命!從百度到阿里,唯品會到京東等等,再從愛奇藝到虎牙,幾乎主流的互聯網企業在上市前夕,都遭遇了大面積的負面新聞“報道”,不過好在這些企業業務都足夠紮實,基本上後來都走出來超越預期的發展軌跡。

尤其是近期上市前頻頻被黑的小米,上市後用漂亮的股市上揚曲線,有力的做了回擊。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同樣啟動上市計劃的拼多多,由於體量足夠巨大、牽涉各方利益眾多,由此遭遇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不少朋友問我怎麼看待近期小米、美團、拼多多等,密集的遭遇負面報道事件。這種事情本來不願意多講,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批評報道站不住腳,無非就是掩耳盜鈴(自說自話,只說問題,過濾利好)或者盲人摸象(片面的看待事物,沒有從宏觀大局對比分析),甚至有些批評報道帶有明顯的利益驅動性質,難以真正站在第三視角客觀反應問題。

不過一方面我作為拼多多用戶,多次在拼多多購物;另外一方面我作為行業獨立觀察者,實地調研了幾家為拼多多商家供貨的工廠;再一方面我近期密集的和一些媒體做過深入探討,聽取了多方的意見。小米和美團的利弊我之前的文章已經做過分析,今天來用常識分析下拼多多所處的輿論問題。

最反智邏輯:從A到B,得出B和A的因果關係

很多假冒偽劣的商品很便宜,所以很多媒體以價格或者“因為你便宜”或者“你的商標很像誰”來認定你一定有問題。

這輯好比“娛樂圈有人用陰陽合同手法偷稅漏稅,所以我認為用陰陽合同偷稅的人就是混娛樂圈的”。

這種從A到B,反證B到A的反智邏輯,在我們的科技行業層出不窮,其危害巨大,甚至會給我們的一些優秀企業貼上固有標籤。曾一度把淘寶打成“賣假貨的平臺”,把百度搜索打成“賣假藥的平臺”,把王者榮耀打成毒害青少年的遊戲。

其實到了今天的商業社會,價格高低和商品本身的真假不一定完全成正比。這些年,我們高價買到的假貨還少嗎?有沒有問題是需要品牌方以及有關政府部門最終來認定,平臺允許誰來開店並經營其實是依據收到的合法合規材料與資質,媒體和自媒體更多的時候是報道事實或者基於規則事實做分析評論,而不是代替司法進行審判。

當然,拼多多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後續其他各個領域的快速發展的企業,相信也會遭遇類似的反智輿論壓力,尤其是在上市階段。

批評類分析報道 切勿掩耳盜鈴和盲人摸象

平心而論,不管是拼多多也好,還是比拼多多體量更大的幾家平臺也好,都無法100%杜絕假冒偽劣。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些平臺對待假貨的態度以及處理售假的方案(包括對商戶的處罰和消費者的賠償)。

淘寶商戶每次被曝光售假我們樂此不彼的轉發評論,鍵盤鼠標口水齊上,卻忽略了馬雲一次次針對打假提出的見解以及所開展的動作。同樣對於拼多多來說,過去一年(2017年)拼多多主動下架1070萬件疑似侵權商品,全年攔截4000萬條侵權鏈接,將95%售假商家拒之門外。同時,還設立1.5億消費者保障基金,幫消費者處理售後糾紛並維權索賠。對於我們的媒體人和看客來說,很多時候選擇性的失明,只看問題,不看成效。這就是典型的掩耳盜鈴和盲人摸象,捂住耳朵,自動屏蔽和對抗我們所不想看的,忽略了事物的多面性。

同樣,“掩耳盜鈴”的一方面在於,對待同一件事情,沒有放到全局來看。比如我們要報道拼多多的問題商品,是不是也應該去搜搜其他平臺是否也有同類商品,這樣既遵守了平衡性原則,又堵住了看客的嘴。而實際我們看到的是,某件問題商品,它出現在多個平臺時,我們喜歡揪著其中一個平臺不放,對其大加指責。

這種指責當然無可厚非,但我們都集中指責謾罵一個平臺時,其他平臺藉此悄悄完成了撤退。正如當年“百度魏則西”一案,百度的密集中槍,掩護了無良醫院和有關部門的撤退。

用白話解讀:拼多多為什麼可以低價?

拼多多99%的指責來自於低價,或者基於低級倒推質量問題的論述。那麼拼多多為什麼能夠低價而保障平臺存活,並且發展越來越快,我之前就說過,主要是打掉了三個層面的溢價。

①打掉渠道溢價。

所有的電商平臺,京東也好,阿里也罷,通過平臺構建,打造全新供應體系,打掉渠道溢價是其快速增長的關鍵鑰匙。

拼多多同樣也不例外,拼多多采用的是“商家直接對個人,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渠道體系,當然拼多多的審核門檻低備受質疑,讓一些假冒偽劣或者不合規的產品進入平臺銷售,好在拼多多有一套“寬鬆進入,嚴格處罰”的機制,並且去年以來升級了打假體系,平臺整體的風控質量有了長足的進步。

正如業界人士所言,相比淘寶以搜索為主的產品展示模式,拼多多是社交信息流商品展示邏輯,就像短視頻品臺抖音一樣,容易形成“新爆款露出”鏈路,一些動則七八十萬件商品的銷量展示,就像抖音上動輒幾百萬的點贊視頻一樣,讓前輩們感到詫異但真實存在。當然其實貨與淘寶很多都是共享的(很多小店鋪沒有資格被二選一,經常在多個平臺開店),拼多多上有的淘寶上大部都有,淘寶上的有的拼多多很多卻沒有。

②打掉品牌溢價。

在產能過剩的當下,品牌溢價愈發的成為決定產品售價的核心要素,同等配置的寶馬車能比競品高出30%售價,就是這個道理。

拼多多賣的好是因為價格便宜,價格便宜主要原因就是打掉了品牌溢價。這裡我們要特別說明下,筆者闡述的品牌溢價是品質等同基礎上,所進行的品牌溢價分析。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拼多多上一款名為“魅揚”的洗衣液,售價比品牌名氣更大的“藍月亮”要便宜一半左右。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理解是因為魅揚的品質要比藍月亮差了一倍。實際上,我為了找尋這個答案,趕赴這家工廠總部調研,並且採用了盲測的方式,進行試驗,經過多輪測試,我得出的結論是“魅揚足可以媲美藍月亮”。

在同等品質或者品質接近的前提下,拼多多選擇了名氣更小的,放棄了名氣更大的產品,打掉了品牌溢價,讓利給消費者和商家,這就是拼多多能夠低價的因素之一。

③打掉營銷溢價。

小米當年能迅速崛起,主要原因就在於“把用戶從消費者變成了參與者”,通過社交網絡,用戶自主參與營銷,如此節約了營銷成本,相比蘋果和三星等對手,得以給用戶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今天的拼多多營銷理論本質上還是小米的方法論,只是形式上有了更多的創新。拼多多“拼單”模式,讓用戶主動的去營銷用戶(達到省錢目的),也是通過節約營銷成本,打掉了營銷費用帶來的溢價。最終,同樣的產品,給消費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到。

所以我們看到拼多多上推出了很多大牌0元秒殺的商品,看起來商品本身虧錢了,但因為海量用戶的參與,僅僅關注度和廣告費就足夠獲取回報。同樣的道理還有本次世界盃很多人以為的最大輸家華帝(法國隊奪冠,我們就全額退款的那個華帝),其實是最大的贏家之一,只損失了幾千萬的商品,就換回來幾億廣告投放不一定有的效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現在雖然虧損,但拼多多隻要想盈利,隨時都可以。只是現在的虧損是因為賺取市場份額和消費者粘性,遠比賺錢更重要。我們把此稱之為“戰略性虧損”,當年京東和阿里,以及今天的小巨頭美團,也都各自經歷過“戰略性虧損”階段。

拼多多真正的問題:2個矛盾

拼多多沒問題嗎?當然不是!那拼多多的問題是低價嗎?也不是!

在我看來,拼多多問題不但很多,而且有些問題非常急需解決,如果解決不妥當,很可能從方向上影響平臺發展,甚至帶來致命危機。

具體來說,拼多多主要有以下2個層面的問題矛盾:

一、平臺快速發展和合規之間的矛盾。 我在《拼多多上市有利有弊 或倒逼公司合規化運營》一文提到過,對於拼多多來說,上市可以幫助其獲取更多資金,獲得資本市場更多關注,同時倒逼公司合規化運營

當然拼多多的合規來自多個方面,一是各項業務開展許可層面的合規,二是財務稅務方面的合規,三是管理運營層面的合規。合規化經營,必須會進行“效率大於規範”還是“規範大於效率”的選擇,這對拼多多來說如何下手抉擇至關重要。

二、平臺快速發展和轉型升級之間的矛盾。我們很難對拼多多進行定義,因為它是不斷動態變化發展之中的新物種,縱觀拼多多近乎3年的發展歷程,幾乎走過了其他電商平臺10年都沒有走過的歷史(這個不僅僅是說GMV的快速增長),其間歷經多次轉型升級,起起伏伏絕非我們以為的一路高歌猛進。

在上市前後,對於拼多多來說也要進行一次大幅的轉型,這種戰略性轉型主要體現在平臺的整體升級上來(用你們的大白話來說,就是變的不那麼low),或者像淘寶一樣,在固有平臺基礎之上推出一個類似天貓的精品平臺,重新構建一套體系標準。而轉型升級,主動跳出舒適區後,如何又能保證快速發展,這也是拼多多要考慮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