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中國人爲什麼還重男輕女?

  2017年1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在女性“健康與生存”指標上,全球144個經濟體,中國排倒數第一。其中,“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長期處於嚴重失衡狀態。這正是一切不平等的開始。(新京報)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人也許不以為然。放眼看看你周圍吧,有多少趕著生二胎的頭胎都是女孩?是的,中國人觀念都這樣,一個家庭必須有個男孩,延續香火,兒子是老子生命的延續。也希望有個女兒,老了可以在病榻前服侍。而在當今農村,母憑子貴仍然有市場,生下兒子意味著在家庭中有更高的地位,生女兒則被視為無能。

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中國人為什麼還重男輕女?

  《人民法院報》去年曾報道了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婦女因為渴望抱一個孫子,藉著"二胎政策"督促兒子和兒媳生二胎,並許諾會送一套房子;結婚由於兒媳生的是個女孩,婦女難以接受事實,在樓梯轉角處通過用腳踩踏女嬰頭部和身上的方式將僅出生4天的孫女虐殺;當這名婦女被確認為犯罪嫌疑人後,兒子兒媳同親家表示對其諒解,鄰里多人聯名請求對其從寬處罰。

  可悲的是,現如今社會上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更可悲的是,這些被重男輕女思想殘害的人,變成了維護自己仇敵的兇手。她們因這一思想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遭受了冷笑和白眼,不去想要反抗抵制這一觀念,反而熱烈地擁護它,並積極地幫助它殘害更多的人。其愚昧程度遠勝過“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人。我又彷彿看見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他受封建制度的壓迫,不再是以前那個聰慧活潑的少年,而成為了一個木訥、愚昧的行屍,然而仍心甘情願喚兒時玩伴“老爺”、告誡自己孩子等級之分。先生實為大家,他所批判的東西直到現在依然存在。

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中國人為什麼還重男輕女?

  在城市,情況是否有所不同呢?事實上,大城市的很多家庭的確不像部分農村家庭一樣把“重男輕女”寫在臉上,而且因為日益水漲船高的房價等外部因素影響,生兒子給家庭帶來的壓力更大。但至少在心理認知與行為選擇上,還是不一樣的。比如,很多女孩不被期望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卻被期望找個“好”女婿,她們從農村版的“招弟”變成了大城市的“招婿”;家長普遍認為養女孩更操心,男孩則相對省事;一胎是兒子的要二胎的少,是女兒的更傾向於再生一個。

  有一位媽媽這樣說:“有女兒是裡子暖和,有兒子是面子好看。”可怕的是,重男輕女的往往是女人自己。她們習慣了幼年時被忽視被輕視,莫名其妙的,在成長後把這種輕視轉嫁給下一代的女兒。

  更可怕的是,據統計,我國留守兒童人數達164萬,其中至少一半是女孩。本就缺少父母的關愛,面對農村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被忽視的留守的女童成了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在整個中國,過去一年差不多平均每天都有一起性侵兒童事件被公開。相比之下,男孩兒們總是被“青睞”的,如果有機會跟父母一起去城市生活,被帶在身邊的往往也都是男孩們。“女孩讀那麼多書沒用”“女孩應該多幫家裡承擔家務”“女孩應該照顧弟弟妹妹”……看似陳舊得與時代脫節的思想,就像烙印一樣,正烙在留守女童的身上。

改革開放幾十年了中國人為什麼還重男輕女?

  其實,重男輕女的思想在國人心中從未消失,只是在特定的時期,每對夫婦只讓要一個娃,人們無奈做出的被動選擇。你看羅爾的視頻:“我不賣房救女兒,是因為那套房是要留個兒子的。”女兒的生命和兒子的房子,毋庸置疑的抉擇竟然被扭曲倒置!你看江蘇南通事件的發展:全家人和鄰居都在為奶奶求情,而把親孫女活活踩死的兇手,竟然只判了十年!

  面對“歷史+現實”上的重男輕女,老天爺也看不慣了。當年是“男兒戶趾高氣揚,女兒戶垂頭喪氣”,現在呢?似乎,老天爺要來懲罰一下男兒戶而來補償一下女兒戶,所以這才有了一些地方的“天價彩禮”,這才有了“婆媳地位大逆轉,媳婦都得供著,婆婆得陪著小心”——可見,“女尊男卑”是對“重男輕女”的報復!家有男兒,累倒父母!“女尊男卑”打了誰的臉?不客氣地說,打了“男尊女卑”的臉,打了“重男輕女”的臉,“三十年河東轉河西”,舊觀念也該改改了。

  許多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我們活在世上,真正需要被繼承的,是風骨,是意志,是無邊浩淼的精神財富。而不是隻有一個姓氏,一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