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大清宣統二年(公元1912年)正月初三,寒冷的深夜。裕州(今方城)新街車馬店,幽暗的室內。為國為民赤膽忠心的南陽總兵謝寶勝,在接過宣統退位的詔書後,自殺身亡,以死報國。

這位天子的忠臣,屏退左右,撣灰正冠,脫去四品頂戴,向北行三跪九叩大禮,又向家鄉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禮。拜君別父後,他嘔血數升,抽出手槍,對準左胸開槍自戕,時年66歲。

一彈冷鐵,一腔熱血。謝寶勝,一個留名於史的前清總兵,留給後人一聲長長的嘆息!

剿匪安民,身先士卒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內憂外患的大清帝國岌岌可危,搖搖欲墜。而河南一帶,大批遊民趁勢聚嘯山林。特別是豫西南的連綿山地,匪患尤為猖獗,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

據《清史稿》記載,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時任河北鎮總兵的謝寶勝,奉詔令駐守河南,改任南陽鎮總兵(即總鎮、鎮臺),節度河、陝、汝軍事。

謝寶勝,這位來自安徽壽縣的淮軍將領,系東晉宰相謝安四十七世孫。雖有豪門基因,但家道衰落,出家十載,在南陽民間有“謝老道”的美稱。還俗參軍後,在戎馬倥傯的歲月裡,為穩定大清江山,他南征北戰,視死如歸。阿古伯叛亂時,他率軍進疆,平定叛亂;甲午戰爭時,他抵禦日寇,血戰山海關;捻軍起義時,他絞殺“捻匪”,一馬當先。因屢建戰功,謝寶勝一路擢升。義和團運動興起時,京師武衛護軍——榮祿請寶勝出任河南巡防營管帶;後升豫北軍統領。

謝寶勝在河北時,威嚴逼人,視盜如仇,剿匪安民,有口皆碑。如今,受命於危難之際,謝寶勝更加感奮,也決心以剿匪為首務,來報效浩蕩皇恩。

總兵謝寶勝駐南陽期間,一方面大力整飭吏治,查辦貪官,一時間,南陽政壇河清海晏,風清氣正。

同時,他還組織軍隊進山剿匪,雖有小勝,可效果不佳。於是,他整肅武備,招募鄉勇,建立聯防,修築城垣。

通過考察,他了解到有的村裡有人通匪,與土匪通風報信,狼狽為奸,甚至引狼入室,禍害鄉鄰。

謝總兵不愧為淮軍將領,足智多謀,另闢蹊徑。他脫去長袍馬褂,穿上當地老百姓的粗布短衣,扮成村民,每天走幾十裡乃至上百里的道路,深入調查各地土匪的具體人數、窩藏地點及出沒規律。他甚至扮成小商小販,走村串巷,找出村裡與土匪私通的人。

那些人對謝寶勝恨之入骨,就在他喝的水裡和飯裡下毒。後來不管謝寶勝走到哪裡,自己帶著飲用水和乾糧。出去時間長了,帶的東西不夠,他只好忍飢挨餓。

就這樣,經過仔細摸排,謝寶勝對匪情瞭如指掌。於是,他組織官兵進山,大部分土匪躲在深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匪情得以緩解。

通過和匪患的鬥智鬥勇,謝寶勝先後擒獲流竄於南陽的河北匪首張黑子、陳玉成,捕殺唐河匪首王麻子,方城匪首張三喜、任文鬥等。

最後,只有南陽的王八老虎(即王鍾寺)仍在負隅頑抗,久攻不下。謝寶勝就派下戰書,約定日子,要和他決一勝負。

時值冬季,連續大雪封山,天寒地坼。謝寶勝帶兵提前幾天埋伏在土匪據點附近。

到了約定期限,土匪想這麼寒冷的天氣,官兵肯定不會來到。只見謝寶勝身先士卒,殺入敵陣;將士們奮勇爭先,拼死殺敵。眾匪猝不及防,四處逃散。官兵乘勝追擊,抓獲土匪殘部,焚燬土匪老巢,終於使南陽一帶的匪患得以控制。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修復後的南陽古梅花寨南寨牆

撤出宛城,退保裕州

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把我們送進了嶄新的民國時代。

當時,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聯合北伐意欲推翻腐朽的清廷。因河南巡撫遲遲不宣佈獨立,北伐軍和民軍從南、西兩個方向殺向河南,南陽則首當其衝。

南陽公學同盟會會員捐資購買槍支,待機起義,誰料消息洩露。謝寶勝聽聞,大發雷霆,大肆搜捕革命黨,要懲辦這些在他眼裡叛逆的亂臣賊子。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陽一部分進步青年在武漢組建了“河南旅鄂奮勇軍”。他們揮戈北上,連克新野、鄧縣等地,兵臨南陽城下。

在嵩縣得到武昌起義爆發的消息後,囿於愚忠的謝寶勝,加緊備戰,誓保大清。他火速召開南陽府縣文武官員會議,佈置守城方案。南陽地方紳學各界人士,深恐戰禍臨頭百姓遭殃,屢次向謝寶勝請商,以地方安全為重,希望他能妥善謀劃解救辦法。

此時的謝寶勝,起初表示堅決與南陽共存亡,但各路消息紛至沓來:奮勇軍已開始圍攻南陽城;部下哨管包炳耀已投誠,並準備做奮勇軍的內應;和他糾纏十幾年的土匪王天樅也糾集部下從西北朝南陽一路殺來……謝寶勝真的感到驚憟,於是希望他對大清的忠心能感動神靈。

一個酷寒的深夜,謝寶勝悄悄到一家寺廟,求神問卜。結果再次大失所望,卦辭說:“你問我,我問誰,你屁股之下坐有五百賊!”

謝寶勝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令清軍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大年初一午時,撤出宛城,逃到裕州(今方城)新街,尋求老部下和省裡來增援,結果又是一場空。

蜷居方城新街,一連串的新聞接連而至:宣統退位,使這位效忠皇上的南陽總兵感覺脊樑骨斷裂了似的;南北議和達成,革命黨新出的公報上登出了段祺瑞領銜的逼迫清帝退位之電,謝寶勝的名字赫然在冊。

這位幾十年戎馬倥傯、忠君勤事的總兵,不知不覺由“忠臣”變成“逆子”,謝寶勝悲憤交加,徹底絕望,癱倒在地。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中華民國五色旗

殉情大清,以身效忠

大年初三下午,謝軍來到裕州西門後,只見城頭上已經改易旗幟,懸掛著中華民國的國旗——五色旗。謝寶勝大怒,手指城頭,高聲大罵裕州守將、知州朱正本。可是守城兵士拒不開城門,謝寶勝無奈之下,率軍涉過潘河,駐紮在北新街,自己住在車馬店。

深夜戍牌時分,朱正本來到軍中,參見寶勝,說明原委,並呈上共和文書和宣統帝退位詔書。寶勝接過詔書,靜默良久,哽咽無語,淚如雨下。

深思後,他傳令各營首領聚議,說道:“諸位跟隨謝某多年,血戰沙場,出生入死,本欲博得個封妻萌子,青史留名,熟料當今皇上業已退位,使我等空懷壯志,報國無門,謝某愧對諸位!吾已老去,精力不濟,今後由董懷震將軍代吾之職,諸位勿生二心,倘若隊伍打散,各自回鄉做個田舍郎,切勿為匪,禍害百姓。”

董懷震等人聽後,說道,“末將德疏才薄,怎能擔此重任,還望大人主軍,末將和眾兄弟誓死保護大人!”

謝寶勝悲傷地說:“吾意已決,勿復再言,爾等去吧!”待眾將離去後,拜君別父後,他開槍自殺。

次日清晨,將卒來看他,見他僵臥於床,血洇床褥。寶勝一妻、一妾、一子環跪床前,呼天搶地。將卒強忍悲痛,以大旗裹屍,抬到獨頭鎮,借衣斂之。

走到襄城,其部下買一棺木將其盛斂。數日後,抵達省府開封。開弔三日後,被故友集資送至故鄉安徽安葬。其部將董懷震為其立碑紀念:“傷心南宛,城廊一空;翹首北燕,山河頓異,公唯有一死報國而已”。

戎馬一生、出生入死的“大刀寶勝”,自任南陽總兵後,力剿匪患,嚴懲惡霸,南陽父老安居樂業,百姓奔走相慶,對其感恩戴德。

在南陽,謝寶勝面對“山河頓異”,“一死報國”。雖死於“愚”忠,但其忠義氣節,與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丹心一片的文天祥、史可法,相映成輝,光明磊落,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豐碑,值得我們薪火相傳,學而貫之。(靈芝)

清末總兵謝寶勝,鎮守南陽永留名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