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我與 「中國天眼」的緣

专栏|我与 “中国天眼”的缘

2006年夏天,到貴州調研,不經意間到了一個叫“大窩凼”的村莊。窩凼,南方語義為水坑或水塘,而前面加上個“大”自是形容其偉岸和有容乃大狀貌。

記得那個村莊約有十幾戶人家,依山而居,四面群峰聳峙,綠意遍野,頗有些仙靈之氣。加上去的那天,微雨濛濛,霧低雲垂,似乎天上人間一般。正當一行人驚歎此地之奇時,陪同調研的當地政府人士說:這裡已確定要建500米球徑射電天文望遠鏡,建成後可以成為巡天重器。

回到帝都後,每天不是耽於煙火,就是行走於公文之中,期間兩進兩出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又在經費監管中心默默地勞作了六年半,早已把中國天眼的事拋諸腦後了。也該是造化弄人,2015年我居然到了科技日報社工作,或許作為科技傳媒人的使命使然,或許自幼傾心於科學好奇慫恿,或許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呼喚,總之我又從瑣碎的事務中擺脫出來,重拾研究之鞭,重走調研之路,重歸好奇驅動。於是,包括中國“天眼”建設在內的中國大科學工程,成為了我極為關注、關心的對象。

专栏|我与 “中国天眼”的缘

中國“天眼”,從1994年提出構想,到2016年建成,前後歷時22年。據說,霍金生前曾警告中國:最好不要和外星人聯繫,否則地球有被毀滅之憂。“天眼”開啟後,捷報頻傳,大量天體信號不斷“現形”,至今僅脈衝星就發現了43顆。

中國“天眼”,學名FAST,為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開啟後,我一直心嚮往之,不止是要看一看,而是想從一個科技傳媒人的視角去觀察,去調研這個中國超級工程。

“苦心人天不負”,2018年7月上旬,我的“FAST”之行終於開啟了快進鍵。7月11日中午,正是豔陽高照之際,我踏進了“天眼”的微視矩範圍。

专栏|我与 “中国天眼”的缘

在這裡,我與基地工作的科學家和守護者,有了第一次對話,有了第一次面對面的接觸。由此,我瞭解到了更鮮活的南仁東,是他發現球面與拋物面差,進而找到了突破球面射電望遠鏡直徑100米極限的密鑰;是他苦心孤詣帶領團隊成就中國夢想;是他讓中國人的“巡天”能力第一次可望到達137億光年,那可是宇宙的理論邊緣啊。

進入現場踏堪,更讓人震撼不已。首先是諾大的球面,從邊緣到底端,高差超過了140米,從上望下去,恐高如我者,已無法氣定神閒了。其次是500米的超大直徑,從此岸到彼岸,已有了遙遙之感,更別說這中間還有那4450個反射單元組成的巡天“眼角膜”,次第排展其下。還有,“天眼”之眼瞼竟有500兀米之巨,巡視一圈至少要40分鐘。當然,最神奇的部位當屬被六線牽引,自由移動的“天眼之瞳”,正是它的巧妙、靈動化設計,使中國天眼成為了世界上視域最寬廣、視覺最靈敏的射電天文望遠鏡。

专栏|我与 “中国天眼”的缘

回到貴州省平塘縣克度天文小鎮,我心仍久久難靜。中國古人是世界上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我們藉助於對天之觀測,發現了“黃道”,制訂了“曆法”,而今之中國又有了可究宇宙之遠的“天眼”。

古今對望,先祖對頭上星空的仰望與我們今日對宇宙深處之遙望,不正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五千年文脈的薪火相傳嗎?

識別以下二維碼,關注中國科普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