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

光與光在什麼地方相見,在最暗的地方相見。

聲音和聲音在什麼地方相遇,在最靜謐的自然相遇。

我與世界在什麼地方相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

上杭的"好聲音"走上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

6月12-14日,三位平均年齡75歲的老爺爺林隆遊、林輩香、林永超從上杭來到北京,帶著他們伐木時的"木桐號子"參演了張藝謀執導的全新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來自大山的聲音——上杭縣步雲鄉梨嶺村的木桐號子從閩西的森林傳到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作為開場單元,閩西梅花山深處的木桐號子和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原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哼唱著過去簡單樸素的生活和低頭族手上每一塊發光的小屏幕不斷髮出的信息提示聲,《號子•染》給現場3000多名觀眾留下深深印象——人與科技 何往何至?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這是木桐號子第一次走出福建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也是三位老人第一次在這麼高端大氣的舞臺上表演。演出結束後,領隊林光芃帶著三位老人高興地和張藝謀導演合影,這是他們之前都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不為誰而作的歌,自然而然在勞動中誕生

木桐號子的發源地有個詩意的名字——上杭縣步雲鄉梨嶺村,這裡山勢高峻,風景秀麗,雲霧瀰漫,步出院門,宛如置身於悠悠白雲間。它的"步雲書院"建學在鄉國之間,教孝教忠教友義;閩西三年游擊戰爭期間,這裡是紅軍游擊隊活動的據點之一,革命烈士羅步雲在這裡指揮作戰而犧牲。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步雲鄉地處上杭縣東北部"梅花山自然保護區"腹地,平均海拔830米以上。早在3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專門做木材生意。工人將伐下的木材運到山下九龍江源頭,由水路經萬安、漳平、華安到達漳州等地售出。當時步雲山高林深,道路崎嶇,加上木材粗大,全靠人力砍伐、扛出大山。一根木材須三五個或七八個乃至十幾個人同心協力扛下山搬到河邊,既辛苦又危險。為了達到步調一致,快慢協調,伐木工們自然而然哼起號子,由領頭號工傳遞路況信息,又可通過號子的應和產生勞動樂趣,消除疲勞,提高勞動效率,久而久之形成有節奏、有音調的"木桐號子"。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木桐號子分佈在步雲鄉20多個自然村,以梨嶺村為代表。用當地方言領號、應號,地方特色濃郁。為協同勞動者的步調,領號者要根據不同路段發出各種信息,哼唱出不同"號聲"如開步、停步、上坡、下坡、過橋、歇肩等,其內容也就包括有起步調、平步調、上坡調、下坡調、過橋號、歇肩調、停步調等。號子由一人領號眾人應和,節奏感強,調子高亢粗放,富有韻律,使扛木桐的人能協同努力、精神振奮。如今,隨著生態保護深入人心,人們停止上山砍伐木材。木桐號子也從大山深處走向藝術殿堂。

遠去的木桐號子:三個老爺爺帶著大山的聲音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上杭步雲梨嶺木桐號子是當地群眾在勞動中產生的原生態"客家歌謠",是神奇的梅花山留給閩西的天籟之音,日前被列為龍巖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它的存在是在科技大爆炸前,人與萬物最初的和諧;它的新生,正在發聲"人忘了號叫,根源忘了轉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