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嚴控,政策頂不住了?只爲熊孩子5萬億地方債

兩年嚴控,政策頂不住了?只為熊孩子5萬億地方債

前幾日,國務院會議為下半年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定調,簡直驚掉了一眾看客的下巴。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其實說白了,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放鬆了!政策放鬆,最大的獲利者當屬房地產無疑。

而這之前,房地產一直處於從嚴從緊的監管之下,即便前幾次的央行放水,也時刻防備著房地產分羹。政策突然變臉,簡直讓人始料不及。按照以往的經驗,放水的大頭又會流入房地產行業;當然對於廣大購房者也是一個福音,可以預見的是,信貸政策會有所放鬆,貸款會變得相對容易,而且利率再上浮的空間也不大了。幫主從多個渠道得到的消息是,部分央行分行已經在執行調整MPA部分參數的要求,以適當放鬆考核要求,促進銀行加大信貸投放。

寫到這裡,貌似皆大歡喜。

但是還有個最大的問題沒有搞清楚,那就是為什麼?為什麼之前一直以穩為主,突然轉為寬鬆?難道不怕表面平靜的樓市再起波瀾?寫到這,幫主突然想起了前段時間央媽財爸那場架。國務院拍板定調之後回過頭再看這場互懟,就能品出些不同的意味。

這場神仙打架,源頭很多,但主要分歧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處理地方政府龐大的債務”。

地方政府的債務有多龐大?

首先,我們可以看下官方統計,2017年上半年,全國只有北上廣深、江蘇、福建這幾個城市是賺錢的,其餘25省財務全部虧損,整體財政缺口達到5萬億。5萬億什麼概念?如果我們按全國人口13億計算,相當於每個人都負債3846元,一個三口之家,負債11538元。而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

地方政府除了官方統計的負債之外,還有許多隱性債務,政府擔保的地方融資平臺的許多債務在計算中就被統計為企業債務。而這些未統計的隱性債務也十分龐大,比如之前遼寧就把一千多億政府債務推給了企業,後被查出。

如此龐大的缺口,也難怪雙方掐架,如果不是條件不允許,估計雙方早就把地方政府這個熊孩子掐死了。所以,這輪互懟很容易理解為甩鍋行為,說白了,誰都不想再挑地方政府這堆爛攤子。然而,如果真的出現問題,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所以,吵歸吵,吵完之後該解決的問題還是需要解決。

如何解決之前也有先例,無外乎兩點:

一、去槓桿。地方政府不再擔保隱形債務,這一點加強監管就可以。

二、自食其力把缺口補回來。沒錢?那就賣地!行情不好賣不出去?好說,開個口子就可以。這次放水對於樓市無異於久旱逢甘霖,這劑強心劑效果雖然還沒顯現,但可以預見影響深遠。行情好了,賣地賺得就多,想繼續賺得多,樓市就不能黃,這是一個死循環。

於是,所有問題都搞明白了,國務院的定調,既維持了央行和財政部的平衡,又緩解了地方政府的窘迫,順帶還給了普通購房者一個不大不小的福利,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沒毛病!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只要賣地一直是地方收入主要來源的現狀不改變,就別指望房價會降下去,因為這是地塊能賣出去的前提條件。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房子還是硬通貨這一點不會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