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經過近年來的調整轉型,我國花卉消費市場日趨成熟,花卉消費逐漸由過去的集團消費向大眾消費轉變,由節慶消費、階段性消費向日常消費、週年消費轉變,消費模式由單一化、團購化向個性化、多樣化轉變,消費範圍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乃至鄉村發展,花卉消費群體不斷擴大。花卉走進千家萬戶正逐步變為現實。

總體來看,2017年我國盆栽植物總產量穩步增長,品類日益豐富,品質提高,市場供應充足,產銷基本平衡。鮮切花產業生產佈局日趨合理,產品種類更為豐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大眾消費市場持續拓展,行情穩中有升。經過5年的持續低迷後,綠化觀賞苗木產業走出低谷,市場回暖復甦,產銷形勢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花店零售行業穩步增長,出現多種經營方式,花店新零售開始萌芽。大型花卉市場銷售平穩增長,花卉銷售從地級城市向縣城擴展的速度不斷擴大,並開始加速向鄉鎮擴展。花卉產品結構不斷豐富,高檔花卉品種增加,花卉銷售時間呈現常態化的發展趨勢。

(一)盆栽植物

2017年國內盆栽植物價格有所下降,銷量大幅度增長,特別是小型化盆栽植物產品銷量增加,消費者接受度更高,花卉家庭消費呈現暴發式增長。

1.多肉植物 近些年多肉植物發展迅速、異軍突起,已經成為國內產銷量最大的品類。2016年多肉植物成品產量3億盆,批發均價6元/盆;2017年成品產量增加至4億盆,批發均價5元/盆。從2014年開始,多肉植物線上線下銷售火爆,這一趨勢得以延續。2017年,在全國多肉電商中,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的有3-4家,超過2000萬元的有10家。其中網絡直播銷售交易量很可觀。目前,國內已經形成山東青州、雲南昆明、福建漳州三大多肉植物主產地。

2.蝴蝶蘭 蝴蝶蘭是全球最重要的盆栽花卉產品,對栽培設施依賴度高,環境控制要求較嚴,投資門檻相對較高,市場價格相對穩定。2016年,蝴蝶蘭產銷量5000萬盆,均價20元/株;2017年產銷量6000萬盆,均價19元/株。廣東地區由於氣候優勢、市場優勢、產業集群等優勢,目前已成為全國蝴蝶蘭主產地,產量佔全國半壁江山。蝴蝶蘭銷售更加均衡,長年銷售趨勢明顯。多梗小型蝴蝶蘭將逐步成為市場主流,百姓日常消費量呈增加趨勢。

3.大花蕙蘭 作為重要的年宵花卉,2014年後大花蕙蘭價格出現滑坡,2016年價格開始回升,產量持續增加,質量逐年提高,價格漸趨合理。2016年大花蕙蘭產量500萬盆,2017年520萬盆,仍以“紅霞”“黃金歲月”“金光”等紅、黃色系為核心品種。根據品種和質量不同,批發價在30-120元/盆之間,均價保持在75元/盆左右,較上年有所增長。大花蕙蘭的主要產區在雲南,產量約佔全國的90%以上。

4.紅掌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紅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2016年、2017年紅掌產銷量基本穩定在3000萬盆左右,達到歐洲的兩倍,均價基本穩定在18-20元/盆之間。紅掌成為深受消費者喜愛且性價比較高的盆花品種之一,年宵銷售逐漸弱化,日常消費成為主流。年輕白領是紅掌消費者主流,小型桌面型紅掌仍有非常大的潛在需求空間。

5.鳳梨 2016年、2017年銷量穩定在2000萬盆左右,均價在15元/盆左右。廣東地區由於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可以利用簡易設施進行低成本模式栽培,故批發價格一直難以提高。市場主流品種有“平頭紅”“新紅星”“丹尼斯”“火炬”等,紅色系佔90%的市場份額。

6.竹芋 作為精品觀葉盆栽,竹芋枝葉清秀、耐室內擺放,深受北方地區消費者喜愛。2016年竹芋產量450萬盆、2017年600萬盆,產量和價格趨穩,生產利潤較好。以前竹芋種苗主要從歐洲進口,現在進口種苗逐步退出市場,以國產種苗為主。市場主要品種包括“新飛羽”“天鵝絨”“箭羽”“彩虹”“美麗”“貓眼”等。

7.盆栽玫瑰 盆栽迷你玫瑰成為近3年來盆栽花卉的最大亮點,充分顯示了我國家庭園藝消費的潛力。2016年盆栽迷你玫瑰產量1000萬盆,平均批發價9元/盆;2017年產量3000萬盆,平均批發價6元/盆,生產利潤快速下降。雲南地區憑藉優越的氣候條件成為盆栽玫瑰的主要產地,產能約佔全國70%以上。

8.彩色馬蹄蓮 彩色馬蹄蓮是近年的盆花新貴,由於種球價格高、生產和銷售環節損耗大,產品貨架期較短,導致終端售價居高難下,因此彩色馬蹄蓮難以成為大宗盆花品種。2016年全國彩色馬蹄蓮產量100萬盆,均價35元/盆;2017年產量130萬盆,均價30元/盆。雲南地區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80%。

9.白掌 白掌貨架期較長,適合家庭消費和租擺客戶,多年來一直受市場歡迎。2016年全國白掌產量3500萬盆,2017年產量4000萬盆,價格穩定在8.8~9元/盆之間。廣東為白掌主產地,產量約佔全國的70%。

10.綠蘿 綠蘿是性價比很高的觀葉盆栽,耐陰、耐擺放,非常適合家居和公共場所使用。2016年全國綠蘿產量1億盆,均價7元/盆;2017年產量1.2億盆,均價5.5元/盆。廣東地區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海南、廣西也有批量生產。

11.開花小盆栽 盆栽菊花、麗格海棠、長壽花、仙客來等開花小盆栽,品種和花型多樣,色彩豐富,生產週期短,成本低,價格親民,消費者接受度高,銷量和價格穩定。近兩年開花小盆栽全國產量均在增加,山東青州、雲南昆明等地利用改良型、規模化的生產設施,逐漸成為開花小盆栽的主要產地。

12.觀葉小盆栽 近年來,觀葉小盆栽的產銷量和價格一直保持穩定。廣東地區是觀葉小盆栽的主要產地,品種多樣、價格低廉、銷量巨大。觀葉小盆栽的產品規格、價格和儲運非常適合花卉電商銷售,電商銷售勢頭良好且潛力巨大。

13.大型觀葉綠植 多年來生產效益一直穩定,2016年以來價格有回升趨勢,市場穩定,需求遞增,價格喜人,總體行情看好。主要產地在廣東、福建,海南也有較大產量。

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圖2 2017年雲南鮮切花交易渠道構成

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二)鮮切花

1.區域佈局 我國鮮切花種植區域不斷擴大,逐漸從雲南及周邊適宜區域向次適宜區域擴展,寧夏、貴州等成為鮮切花新產區,並湧現出眾多區域品牌。如雲南通海玫瑰(通玫)、洛陽牡丹、重慶蠟梅、海南荷花等。雲南是我國鮮切花種植核心區,集中分佈於滇中及周邊地區。全國鮮切花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的有16個省(區、市),佔全國鮮切花種植總面積的95%。其中,雲南、湖北和廣東三省位居前三,分別佔全國鮮切花種植總面積的21.54%、18.64%和13.65%。

2.規模產量 我國鮮切花種植規模居世界前列。2011年以來,我國花卉種植規模逐漸增大,現已成為世界花卉種植規模最大的產區,其中鮮切花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76.29萬畝增加至2016年的96.84萬畝,佔全國花卉總面積的4.85%,年均增幅4.21%。我國鮮切花品類豐富,四大傳統鮮切花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和百合以及在雲南產區新發展壯大的洋桔梗、繡球切花等產品,已成為我國鮮切花的主流產品。

3.進出口貿易 2017年我國鮮切花出口總額1.02億美元,出口國和地區有40個。其中日本是我國鮮切花最大出口國,佔總出口額的36%,其次是緬甸和韓國。2017年出口增幅較大的有斯里蘭卡、老撾。緬甸、越南、泰國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傢俱有較大出口市場潛力。出口到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的鮮切花所佔比例均為5%(見圖1)。

2017年,我國鮮切花進口總額0.51億美元,其中泰國佔28%,為1402.64萬美元,進口產品以熱帶蘭為主。其次是厄瓜多爾,佔26%,為1316.86萬美元,進口產品為玫瑰切花,較2011年增長130.82倍。種球是進口花卉的重頭戲。2017年種球進口額1.14億美元,主要以百合、鬱金香種球為主,其中荷蘭佔84%,之後依次為智利、新西蘭和法國。

4.產銷特點 全國鮮切花產銷特點明顯,產業提質增效明顯,交易方式多元化,銷售均價持續增長(見表1、表2)。

(1)推動鮮切花產業提質增效明顯。近年來,全國很多省(區、市)已把花卉納入重點產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傾斜,制定了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大大推動了鮮切花產業提質增效。

(2)交易方式多元發展,電商推動了大眾市場。近年來,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得到明顯釋放,鮮切花行情一路上揚。這與電商推動息息相關。2017年,進駐雲南開展花卉電商業務的知名企業達21家,較2014年電商萌發時增長7倍。斗南花卉市場周邊與雲南鮮切花有關聯的小電商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批電商傾力拉動花卉消費,百姓消費、家庭消費興起,新的消費增長顯現。據統計,2017年全國花卉電商銷售總額235.5億元,佔比為23%。按目前的增長速度,結合消費水平,我國鮮切花未來3年內,剛性需求預計超過1000億元,還約有60%的增長空間(見圖2)。

(3)節日消費拉動行情,銷售均價持續增長。“十二五”以來,受消費增長等因素影響,我國鮮切花行情整體呈上揚走勢。主產區雲南的鮮切花均價從2011年的1.31元/支漲至2017年的1.92元/支,年均漲幅6.79%。2017年,鮮切花行情呈現以下5個特點。一是節假日增多,大眾消費大幅增加。二是“特定日”消費興起。僅11月11日“單身節”,鮮花消費就呈現海量增長。三是教師節、母親節、勞動節等節假日,鮮花消費熱潮也逐漸提高。四是年底春節前後,依然是一年中的重要消費時段,價格高漲。五是黃金消費之後的慣性行情更加持久。

(4)KIFA拍賣總量和拍賣均價均創歷史新高。2017年,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KIFA)共拍出各類鮮切花11.04億支,平均每天拍出鮮切花313.64萬支,同比增長15.24%;拍賣均價0.92元/支,同比增長15%,拍賣總量和拍賣均價均創歷史新高。在拍出的11.04億支鮮切花中,8成以上為玫瑰,其次為康乃馨、非洲菊、滿天星、洋桔梗、繡球等品種。2017年玫瑰拍賣均價0.93元/支,創歷史新高。其中去年七夕前,一款多頭玫瑰拍出了27.77元/支的高價。康乃馨、非洲菊、滿天星、洋桔梗、繡球2017年拍賣均價分別為0.52元/支、0.24元/支、23元/扎、2.1元/支、6.3元/支。這些鮮切花不僅銷往北上廣深等國內一線城市,還銷往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

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圖3 2017年四大主產區花木種植面積(萬畝)

2017全國花卉產銷情況報告出爐

圖4 2017年四大主產區苗木產量(億株)

(三)綠化觀賞苗木

1.全國苗木產業現狀 2017年全國觀賞苗木種植面積約78萬公頃,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是四大苗木主產區(見圖3、圖4)。苗木品種主要為傳統成熟樹種+引進彩葉觀花觀果樹種,形成了喬木、亞喬-花灌木、景樁、造型樹、綠籬色塊、藤本植物、觀賞竹、地被花境、水生植物和觀賞草為主的產銷市場格局。標準化、精品化、大規格苗木,新優品種、特色高端工程用苗,依然是既俏銷又稀缺的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市場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與個性化需求。

2.苗圃生產模式轉變 市場格局變化和消費升級,促使苗木產業結構調整。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和功能用途,為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苗圃形態和生產方式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如傳統苗圃向現代苗圃轉變;大(小)而全苗圃向專類苗圃轉變;截幹苗苗圃向原生苗苗圃轉變;普通綠化苗圃向苗旅結合、林苗一體苗圃轉變。

3.園林苗木市場回暖復甦 2017年受宏觀經濟向好和園林市場強勁拉動,苗木產銷形勢喜人。從全國產銷情況看,苗木銷量和價格較2016年均有大幅度增長,沉寂了數年的市場被激活重啟,苗圃經營回暖復甦。一些常規苗木品種價格觸底反彈,大規格優質喬木和花灌木、觀葉和觀果品種、原冠苗和造型苗木、部分綠籬球類和色塊苗新優品種需求強勁,價格上揚,部分品種規格出現脫銷,有的高檔特色苗木甚至要從國外採購。不過,苗木市場分化嚴重,同質化中小規格苗和一些速生苗行情低迷滯銷;差異化、精品化、大規格高端苗木價格堅挺,供不應求。優質鄉土樹種,原冠苗、造型苗和彩葉觀花觀果苗木市場需求強勁,產銷兩旺。2017年各類苗木市場使用情況見圖5。

4.園林市場亮點紛呈 貴州、雲南、陝西、河北(雄安新區)、內蒙古、新疆、福建(廈門)和江西等地區生態建設、景觀改造項目大增,全國以PPP、EPC為代表的大型綜合工程項目投資達數萬億元之巨。“一帶一路”、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美麗鄉村、城市造林、環境治理等投資建設如火如荼。這些亮點工程和項目有力拉動了園林市場復甦和苗木銷售增長,對苗木去庫存起到了積極作用。園林上市公司成為園林市場和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重要的用苗大戶。2017年園林上市公司中標工程金額總計約1800億元(合同價),累計PPP項目約1400多億元,佔比達到81%左右。

5.苗木去庫存取得明顯成效 城市造林去庫存貢獻巨大。雄安新區建設、北京百萬畝造林以及各省市的森林城市建設對拉動苗木走出低谷和去庫存起到重大作用。

6.苗木產品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消費結構變化、市場分化與分層愈加明顯,高端苗木需求旺盛,大規格觀花大喬木十分俏銷,行情看漲。造型、植物編藝、盆景等產品俏銷。木本花灌木和觀果苗木向容器化、園藝化方向發展。專類苗圃產品產銷兩旺,效益顯著。造型苗與植物編藝的興起,推動了苗木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

(四)花店零售業

2017年全國大概有20萬家實體花店,網上花店有5萬家左右。近期發佈的《2017-2018中國鮮花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鮮花電商行業市場規模達235.5億元。其中淘寶鮮花園藝銷售額達1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實體花店的市場規模約為942億元。

花店零售出現多種經營方式,如“賣花+咖啡”的跨界花店,“賣花+DIY花藝培訓”的多元花店,“實體+小程序”的新型花店,等等。從花店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實體零售已經滿足不了市場和客戶日益增長的需求,必須進行轉型和創新。電商雖然能給消費者帶來無限便利,但無法滿足體驗式消費。於是,花店新零售萌芽開始出現。

花店行業開始了新零售的探索,越來越多的實體花店入駐美團外賣、餓了嗎、百度外賣等移動平臺,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改變了客戶買花的習慣。比如美團外賣將實體花店納入平臺,2017年鮮花綠植銷量同比增幅高達221%。這種融合使得實體花店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大大方便了客戶。客戶通過網絡,可以選擇地理位置最近的花店買花,消費過程在手機端完成,方便快捷。

線上內容營銷與線下體驗消費相結合的方式,為花店新零售發展提供了思路。一方面通過微信公眾號、花店群、朋友圈等方式進行營銷,並且通過發放免費體驗券等方式,引導客戶到實體店體驗後成為消費客戶;另一方面通過教學等方式,嘗試把客戶培養成花藝愛好者或者花藝高手,以帶動客戶的重複消費。

(五)花卉市場

2017年全國有2980個花卉市場,比2016年略降1.62%。花卉銷售額1533.3億元,比2016年大幅增加10.4%。總體來看,2017年花卉市場銷售快速增長,花卉消費需求呈現新的變化趨勢。以鄭州陳砦花卉雙橋基地為例,2017年盆花交易量3897萬盆,較2016年的3145萬盆增加23.9%;鮮切花交易量8061噸(約1.3億支),較2016年的6894噸增加16.9%。從統計數據看,盆栽植物消費增長基本平穩,全年各月份消費逐漸均衡。鮮切花約70%來自昆明,約30%來自廣東、海南、銀川和本地生產。

花卉銷售變化主要體現在地域變化、產品結構、銷售渠道和銷售時間上。花卉銷售從地級城市向縣城擴展的速度不斷擴大,並開始加速向鄉鎮擴展。從雙橋基地進貨商地域分佈來看,地方縣鎮開始湧現大量花店,花卉商販隊伍不斷擴大。

花卉產品結構不斷豐富,繡球等各類高檔進口切花增加。高品質鳳梨、紅掌、蝴蝶蘭、彩色馬蹄蓮等高檔盆花不再是年宵專屬花卉,已經成為全年不間斷供應產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花卉從業者不再依靠單一的對手交易,而是逐漸開始依靠電商平臺、微信、直播等互聯網工具拓展銷售渠道,簡化交易過程。特別是近兩年,個別經營者的互聯網銷售額已佔其銷售總額的1/3。

花卉銷售時間呈現常態化趨勢。節日消費平穩增長,日常消費增長迅速,全年花卉銷售逐漸趨向平穩。但是具有特殊文化價值內涵的花卉(如玫瑰),在特定節日期間(如情人節)的銷售高峰現象仍然長期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