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自身「知識生態系」,做到三讀:廣讀、體讀、心讀!

構建自身“知識生態系”,做到三讀:廣讀、體讀、心讀!

在這樣一個知識年代,要想掌握好自己的命運,那就得抽出時間多讀書,“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構建自身“知識生態系”,做到三讀:廣讀、體讀、心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從電視、報紙、微信、網絡等各種媒體上傳來的消息把我們的生活填得滿滿的,我們的時間變得很有限。多讀書當然是好事,但沒時間讀那麼多書,讀完不見得讀通,卻也常讓人對閱讀望而卻步。

日本書市曾非常流行所謂的“倍速讀書術”,標榜“一天一本”“一年500本”的讀書達人,紛紛出書教導如何速讀與廣讀,藉由全面而快速地涉獵,達到過濾信息、理解概念與強化重點的目標。不過,日本多摩大學教授田坂廣志在《President》雜誌中指出,這種“追求速度與數量”的做法,其實大有問題。

許多人滿口“杜拉克這樣說”或者“這是美國最新理論”,看似博覽群書,實際上並無法學以致用。這主要是因為速讀與廣讀雖然可以“長知識”,卻未必能“增智慧”,畢竟讀書的目的不只在“知”,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否則“片段的知識,知道再多也不過是雜學而已!”

一、學習知識的讀書:擴展思考範圍的“廣讀”

讀書的首要目的是“知識的學習”,但如果讀完了書,卻沒能讀通,也是枉然。讀書應將書上的“死知識”變成“活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就必須以構建自身“知識的生態系”的想法來讀書,確立自己讀書的目的,然後以一箇中心主題出發,將不同範疇的知識連結起來,架構出屬於自己獨特而有系統的觀點。

在讀書的同時,一邊進行相關內容的延伸思考,以拓展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以此建立自己的“知識生態系”。在做法上,有4種延伸思考的技巧:

1.邊讀邊“自我深度提問”

只要提問,就會引發新的聯想,進而串連起相關的知識,從中孕育出自身的“知識的生態系”。

舉例來說,在閱讀《管理在管什麼?》這樣一本書時,除了理解基本知識(如“管理”的定義與理論)之外,更要進一步自問:“在網絡革命及全球暖化等趨勢下, 管理的下一步會是什麼?”思考隨著時代及趨勢的演變,管理這門學問有哪些觀念是歷久彌新的,又有哪些必須與時俱進、甚至徹底被顛覆?

此外,與個人相關的各種議題也是延伸思考的重點所在,舉凡“公司是什麼”“工作報酬是什麼”“成功的意義何在”等問題,都能讓知識和個人產生聯繫。

2.邊讀邊“連結現象,創造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應周遭環境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思考“這些事之間可能有著什麼樣的關聯?”

比如,在逛書店時,通常都會輪流看各個分類書架上的書,一邊觀察“最新的話題為何”、“多數人有興趣的書是什麼”、“舊理論有哪些新應用”,一邊構思各種關於未來變化的可能“故事”。例如在社會趨勢類書區中,發現“團塊世代紛紛屆臨退休”相關議題的書籍大量湧現;信息管理類的書架上,“部落格架設”、“信息管理學”等書籍很多;在職業進修區看見《成為諮詢顧問的方法》等書。乍看都是不相干的信息,但走出書店後,便會在腦中描繪出以下的故事:

“退休後的團塊世代,有工作意願的人還很多,這之中應該有很多人不會考慮繼續在企業中任職,而會依據自身的工作經驗,在網絡上提供收費的諮詢顧問服務。這 時,能否為自己架設一個專屬的部落格,做為新事業的基礎平臺,以及能否有效地將過往經驗轉化為可傳授的知識,便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提升自我的知識管 理與網絡技能,將是下一波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學習重點。”

這種方法正是“將整間書店當作一本書來閱讀”,從單本的書籍內容以外,汲取許多潛在的關鍵情報。

3.邊讀邊“留心有興趣的字詞”

至於構思故事的秘訣,則有待在平日閱讀中多留心觀察。在讀書時,有些“特別有感覺”的字眼會沒來由地映入眼簾,先在筆記本寫下來,當下通常不追問原因,往往等到看過幾本書之後,就能抓出數個語詞做出相關的連結,進而產生新的概念與構想,這種方法稱為“知的創發”。畢竟創新很難刻意營造,無意識下的迸發,有時反會帶來非常好的點子。

4.邊讀邊“想象未來”

在各種提問與延伸聯想的方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對未來的想象”。身處變遷快速的現代社會,集結成書的知識往往都已是第二手信息,一味地生吞活剝,未能同步思考未來的可能面貌,將會侷限個人的洞察力與創意發想。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一邊意識著“在所屬的產業中,將來會發生什麼?”是有助於將知識轉化為自身智能最重要的思考課題。

二、掌握智慧的讀書:親身感受的“體讀”

讀書的第二層目的是“掌握智慧”,瞭解各種行為處事的方法與態度。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許多智能沒有親身經歷,只靠閱讀別人的經歷,很難有深刻體會。如何有效地透過閱讀來掌握難以言喻的智慧,有5個重點:

重點1:區分知識與智能

請把別人在書裡分享的“智慧”,當成是“知識”就好。

舉例來說,市面上常見各種分享“成功方法與秘訣”的書籍,彷佛讀完就掌握了邁向成功之路的訣竅。成功人士的成功關鍵要素,有時只是事後諸葛,而且常是“個人限定”。讀完名人的經驗談與智能結晶,其實只是抓到“這樣做或許可以成功的'知識’”而已,還必須透過與自身經驗交互驗證,才不會陷入誤解之中。

重點2:對照自身經驗

要確實理解書中的意涵,得透過將書中所述與自身經驗相對照,才能讓別人的文字成為自己的體悟,否則一切都只是“別人的經驗”而已。

例如業務達人在書中描述:“為緩和顧客與陌生人見面時的緊張感,與顧客會面時的最初幾分鐘,必須配合對方呼吸的節奏而呼吸。”有業務經驗的讀者,看到這段 文字時,腦中便浮現出拜訪客戶的場景,並開始思考書中所說的“該怎麼觀察對方”“該怎麼配合”“該用什麼速度調節呼吸”是不是真的可以派上用場,這便是抓到了自身經驗中的重要智慧。

以書中文字為觸媒,讓智慧從自身經驗中浮現的讀書,就是“掌握智慧的讀書”。藉助於別人的經驗,發掘屬於自己的體悟

重點3:抱持謙虛態度

最怕的就是有些人,由於經驗不足無法領略書中深奧的智慧,就武斷地批判“這本書寫啥都看不懂!”“這書毫無實用!”若用這種“因為年輕而傲慢”的態度來讀書,就等於扼殺了把前人話語昇華為自身智慧的機會。

即使未曾體驗過書中所描述的內容,若能抱持著“謙虛的態度”來學習與記憶,如此在往後碰到類似情境時,就能兩相對照,將過往的文字轉化為自身智能。

重點4:將感動瞬間銘記心中

在讀書時,務必要記得“共感的時刻”,也就是在讀到書中某句話時,心中產生了“啊呀!就是這樣!”那種被觸及、領略到智慧的感動瞬間。就如同平日辛勤操練是為了比賽奪冠時的榮耀,這種感動,是激發一個人追求智慧的最佳動力,也是自我成長的體認。

重點5:抱持實踐的覺悟

最後,尋求閱讀智慧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實踐”。田坂指出,好不容易體悟了書中智慧,如果沒能真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必定會日漸淡忘,尤其在信息快速替換的時代,失去了,往往就難以追回了。在尋求智慧的同時,更要抱持著“十年修行”的覺悟,真正去實踐。

三、淨化心靈的讀書:與作者神交的“心讀”

日本作家龜井勝一郎在《讀書論》中寫道:“讀書,就是與作者靈魂的邂逅。”田坂指出,讀書最高一層的目的,就是“獲得心靈的食糧”,這尤其表現在許多談論生死、生命或情感等書本的閱讀中,讀者透過閱讀前人流傳下來的敘述,與作家跨時空地展開思辯與交流,從而得到人生的指引、精神的支柱。

人們常被諸如重病、事故、家庭不合、親人亡故或部屬糾葛等難以忘懷的負面體驗所纏繞,這些僅屬於自己的“原體驗”,往往不是專業知識和理論所能明白闡述或抒解緩和的,但是卻會對個人的行為處事決策產生重大影響。透過讀書,看見別人如何做抉擇,思索對方如此選擇的理由,便能從這種“跨界的對話 ” 中,豐富心靈的食糧。有時候,多年解不開的執念,說不定就在某本書中的某一句話得到釋放。

這就是“心讀”,也正是古來所說的“言靈之力。當讀者與作者的靈魂產生共鳴時,那種改變,將會為我們的一生,掀開截然不同的一頁,而這是一個人無論喜不喜歡讀書,都該閱讀的理由。

構建自身“知識生態系”,做到三讀:廣讀、體讀、心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