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對於高考生而言,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和一所什麼樣的學校讀書,就是命運埋下的伏筆,影響了往後許多的人生際遇和生命軌跡。是選擇一線城市211,還是十八線城市985?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文章提供了一種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去年和朋友去旅遊,在西部某城市轉機,順道逛了逛。

下了飛機,機場大巴就一路在戈壁中行走。

除了叢叢簇簇的駱駝刺,地上幾乎沒有高大的植被,七月的陽光曝曬著一覽無餘的城市,路旁偶有現代化的小區,卻一個人影也見不到。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駱駝刺

對於南方長大的我們,若非親見,真的不能想象自然環境的惡劣與艱辛。

朋友感慨地說:

高中班上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考了這所城市的一所名校,不到一個月就退學了。因為他適應不了這邊的環境:乾旱少雨,風沙大,飲食也與南方截然不同。

我讀書的時候,也有一個男生懵懵懂懂選了一所偏遠的985高校。

畢業的時候因為離家鄉太遠,找工作諸多不便,加上談了個當地的女朋友,就在當地結婚生子了。

這些年,自己發展一般,還連帶著父母也得千里奔波給他帶孩子,偶爾聯繫,言語間似乎有些後悔。

我們當然不能把個人的發展不順怪罪到母校頭上,不過回頭看來,當時的我們,對城市的認知只停留在地球儀上,對高校的認知也僅侷限於985、211的名號。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哪裡知道,同樣的985和211,在不同的城市卻有著天差地別。

直到今天,曾經在填志願的時候抓破腦袋的我,也成為了一名高校老師,再遇到“同樣的分數下,到底要選個好城市,還是選個好學校?”這樣的問題時,我會說:

985學校名號當然是響亮,也是你高中三年努力奮鬥的光鮮成果。但是,還是選個好城市吧。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對於家庭來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是錢。

對於高校來說,改善教學條件、增添圖書器材、招兵買馬、補貼學生,樣樣投入不菲。可以說,財政投入是高校發展的命脈。

高校投入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地方財政投入。

一線城市經濟發達,教育投入自然多;十八線城市本身就已經精打細算了,哪裡有那麼多錢來發展教育。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從上表中可看到,不管是國家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還是地方財政預算中的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從,都大體呈現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投入多,西部欠發達地區投入少的趨勢。

有錢好辦事,也只有有錢,才能讓學校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財政投入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生活場地、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硬件條件。

清華大學優秀青年教授顏寧有一次談到自己的實驗室時說:

和國外也沒什麼區別。這個沒什麼區別背後,卻正是源於國家財力的巨大投入。

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清華大學2018年的預算是269億,平均一天的預算就是7千多萬。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而青海省公佈的2017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8年財政預算草案中,2017年全部教育支出188.1億元,2018年教育經費預算161億元,只有清華大學投入的三分之二左右。

更為可怕的是,高校投入還適應於馬太效應。

一線城市的高校有更多錢,更好的地域和辦學條件,能夠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便能夠申請更多專項項目、獲得更多的專項撥款,又有了更多的錢搞建設,反之亦然。

也正因為如此,在98年提出985高校、1995年提出211高校之後的這些年,高校的真正辦學實力其實早已不完全囿於這一評價體系了。

新的“雙一流”大學評選,又開始了高校的新一輪洗牌。

城市經濟實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的撥款多少,從而決定學校的硬件條件。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朋友浩子早兩年研究生畢業的時候,博士考試遲遲沒有結果,又錯過了校招的高峰,很是著急。

在網上看到一所偏遠二本院校的招聘公告,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了,沒想到不怎麼費力就通過了。

大家都為他高興,畢竟碩士的含金量早就不如以前了。

在一線城市,謀箇中小學教職都得過五關扎六將,別說高校了。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即使二三線城市的本科高校,招聘也要求是博士了。

可浩子最終還是沒去那所學校上班。

他說:“我去學校看了看,幾乎沒幾個年輕人,活力明顯不足;城市那麼偏遠,最前沿的學術思想很難接觸到,實驗條件也不好;而且聽說,待遇也不怎麼樣。與其在一團死氣沉沉裡耗著,不如放手一搏,假如博士沒考上,我就再考一年。”

去年興義民族師範學院的一則招聘啟事火遍全網,大家都說這學校的招聘啟事實誠。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招聘啟事

可對於學校的人事部門,如果學校優點很多,又何必藏著掖著。

可平臺擺在那、實力擺在那、地域也擺在那,實在是撒不了謊。

只好擺出評職稱容易、自由度大、物價房價低、學風淳樸的優點,說是實誠,也不過是十八線高校人才引進的無奈之舉。

上文提到的辦學資源和條件影響了高校的師資流入,而一線城市快捷的訊息、便利的生活、優質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又再次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引進。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曾對高校人才向東南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的 “孔雀東南飛”現象表示過深重的憂慮。

不說一線211,就是一線的二本院校,也有數不清的優秀人才可以挑選;而十八線城市即使是985高校,學歷高、創造力旺盛、視野開闊的專家學者即使是去了,也很少人願意一輩子紮根。

一線城市的高校,毋容置疑的擁有更優秀的師資。

人民網報道,7月8日上午,北大哲學系2018屆畢業典禮在人文學苑1號樓108報告廳舉行,在場全體師生首先觀看了由2018屆畢業生製作的《哲學有點甜》紀念MV,以動聽的歌聲回憶了從入學到離校的點點滴滴,再現了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高校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體驗,知識儲備與學養風度。

而我們朝夕生活四年的這座城市,卻影響著我們的見識、格局,也給我們帶來機會和挑戰。

一線城市人才匯聚,無論你的興趣點是什麼,都可以找到合適的圈子共同精進,遇到本領域優秀的人,參加相關的講座、分享會、展示,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一個朋友本科在上海上學,專業學的是英語,但業餘喜歡服裝設計。

她利用週末和寒暑假的時間,跑遍了很多的時裝秀場,又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與行業內的大咖們建立了聯繫,最後在服裝設計的領域發展得越來越好。

畢業之後,她也一直呆在上海,她說:“上海真是我的福地。”

一個能給她資源,又能給她機會的城市,當然稱得上是福地。

一線城市大平臺、大公司密集,工作機會多,與高校之間的合作也多,因此更容易得到大平臺、大公司的實習、工作機會,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前途。

26歲就成為春晚節目主持人的李思思,是吉林長春人,後考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習。

大一就以學生身份參加央視三套《挑戰主持人》節目,併成為該節目史上第一位八期女擂主;大二再次參加《挑戰主持人》全國選拔賽,並榮獲季軍。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李思思參加《挑戰主持人》畫面

大三就開始在央視主持節目。地利之便,讓她順利得到了央視的工作機會。

在十八線城市讀書的人如果要去一線城市工作,相當於要重新開始、重新融入。

沒畢業的時候,哪怕只是去一線城市參加一次面試都有諸多不便;

而對於一個本來就在一線城市讀書的人來說,就好像本來就生在羅馬,少了很多的適應、融入,多了更多的歷練與機會。

寧去一線211,也別去十八線985?

另外,一個城市的氣質,它是大氣、開放、包容,還是斤斤計較、故步自封,則在日復一日的浸潤裡影響著我們的行事風格和精神氣質。

而大體上說,一線城市更包容、更開放。

在深圳讀了四年書的好朋友,當年去的時候家境貧寒,幾乎想要放棄學業。

但在深圳的四年,她自己供自己讀完了書,還攢了些錢。

她說,是深圳教會了我,不斷努力就會有機會。

這樣的信念也一直貫穿在她的工作中,讓她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殺鵪鶉的少女》有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對於高考生而言,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和一所什麼樣的學校讀書,就是命運埋下的伏筆,影響了往後許多的人生際遇和生命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