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七月,我們推出“史前生物”專題,為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史前生物知識,希望大家持續關注。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今年,一部另類的片子《水形物語》斬獲了奧斯卡。顏值不高的男主角魚人竟然俘獲了無數人的心。為什麼魚人這類水生怪物會獲得評委的青睞呢?其實,不光是評委,全世界人民都對水中的奇怪生物很有興致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電影《水形物語》海報

01

人類對水生怪物的迷戀

幾乎每個靠近江河湖海的民族都有關於水怪的傳說,大部分水怪都是神秘或恐怖的,有些水怪雖然像超模一樣漂亮(比如希臘神話中的海妖塞壬),但卻妥妥的是以美貌害人的反面角色。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奧德修斯船隊抵抗塞壬海妖姐妹歌聲,致使帕耳塞洛珀投海自盡。

繪畫者:赫伯特·詹姆斯·德拉波(1863-1920),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宮廷畫家。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對水怪(尤其是人形水怪)的迷戀,反映出我們的一種“死亡本能”。胎兒在母體羊水中十個月,體驗了類似淹死但不會死亡的感覺,雖然當時大腦還沒有明確的記憶,但是卻深深刻在潛意識當中。被美人魚等“水中人”帶下水,就彷彿回到瞭如胎兒一般安寧的“休眠狀態”。很多生性浪漫的人也選擇投水自盡,彷彿又回到了母體當中。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1558年《北歐民族史》中的海怪morse

02

陸地上有的,水裡應該也會有吧……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奧勞斯·馬格努斯《海圖》(1539)中充滿了海怪

另外,

人對未知事物的見解還有一種“學習遷移”,會把對上次學習的經驗用在下次學習中,有時候這種遷移是幫倒忙的,在研究海洋生物的時候就是如此。不僅是魚人和美人魚,很多愛開腦洞的古人還認為,水中有各種能對應陸地動物,比如中外都有的海馬(可不是水族館中能看到的那種),海豬,只是長了鱗片和魚鰭魚尾的陸地動物。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16世紀歐洲地圖中的海豬morse

中國人和日本人認為河裡有會拉人下水的吃人怪物水猴子(河童),歐洲探險家認為海中存在像大象一樣的長牙怪獸。早期的歐洲航海圖甚至畫滿了各種怪物,不知道《西遊降魔傳》中長腿的魚怪是不是受了這些地圖的啟發。這一切都源於對未知事物充滿恐懼、好奇的推(xia)演(cai)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日本水怪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馬丁·瓦爾德塞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地圖》(1516)的海中大象“morsus”

這種擅自給海洋生物加上魚鰭魚尾的做法一直用在早期科研中,比如海象,雖然瑞士自然學家,康納德·蓋斯納(Conrad Gesner)收集了非常詳細的資料,但是在其所著《動物史》(1558,第四卷)中,還是忍不住給海象加上了不存在的魚鰭和魚尾。其他動物也一樣,加上這些零件就變成了一隻新造的海洋怪獸了。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動物史》(1558,第四卷)加上魚鰭、魚尾的海象

03

如果魚人真的存在,它會是什麼樣子?

遊戲和日漫中好像更偏愛魚人角色,甚至有不少正面形象,如《惡魔戰士》中的水之英雄、《魔獸世界》《英雄聯盟》中的魚人、還有《海賊王》當中的大量魚人。這些魚人大部分都是長著魚類的腦袋,非常不符合人類審美。

水之英雄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海賊王 魚人

水之英雄Aulbath是魚人中少有的高富帥,他的原型就是墨西哥攝影師口中所說的亞馬遜河中的未確認生物。根據遊戲設定,他的皮膚更像是兩棲動物那樣光滑,本人也沒有魚尾巴,但小時候是有尾巴但沒有腿的,和青蛙一樣經過變態發育。如果分類學上真的存在這種生物,他應該屬於“介於魚類和兩棲動物之間”的人形生物。

水怪這種東西,說白了就是人類自己嚇自己的產物罷了!

動漫中美型的海怪之所以帥,主要是因為五官與人類很像

目前還不知道這些魚人是否有哺乳功能,因為在恐龍時代早期就出現過能用乳頭哺乳的爬行動物,這並不衝突。Aulbath之所以帥,是因為他的五官和人類很像,因此他的種族應當和同樣高顏值的美人魚一樣,有靈活的雙手,這樣才能保證食物可以被精細的處理,不必再長出鋒利的獠牙和強健的顎部。當然,靈活的手和攻擊性強的嘴巴並不衝突,狒狒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而且水生動物在水下需要靠四肢游泳,口鼻部比較突出有利於它們發現目標和及時咬住。

科普作家,碩士。曾給多個科普新媒體平臺供稿,北京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美科學,關注我們帶你看更多好玩的“史前生物”

下載科普中國app看最權威、更全面的科普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