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有人說,倘要寫作,必須廣閱天下詩書。

不盡然。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這勝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搖曳生姿,練就此態勢的不是風。沒有側立千尺的絕壁,好水難為瀑;沒有臨風飄舉的翠竹,勁風不生姿。

通俗地譬喻,寫作倘是機器,讀書只是潤滑油。有了恰當的潤滑油,機器會轉得更快。原本不是機器,有多少潤滑油也無濟於事。

寫出來寫不出來,決定於先天的素養。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繪畫之美,能在方寸之地繪形表意;文學之美,能在字裡行間傳神達情;音樂之美,能在抑音揚韻頓聲挫調之間生趣衍歡。

讀書之事,實乃眼觀字裡繪畫,耳聽行間音樂。

文字妙絕者,畫乃意境之畫,音乃天籟之音,意趣層生,使人留戀忘返。

失聲留畫,書尚差之可讀,聲畫皆無,書味皆去矣。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趣味有高下,閱歷有淺深,審美有分別,是以區分讀書人之雅俗,不可。雅者無形,雅者無象。雅者如空谷之音,鏡中之象,水中之月,虛無縹緲,不可捕捉。

隱心,是雅者真訣。雅者不耐寂寞,從幕後走向前臺,已宛然一俗人。讀書人中難覓真雅,多見大俗。

央視有一“對話”欄目,一日,邀請數十人,環圍而坐,評論金庸先生作品。為評價讀先生作品者歸雅歸俗,爭論不休,唾星四濺。金庸先生端坐中央,頷首淺笑,沉默無語,方真雅者矣。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讀古文學,可以汲養。讀先秦古詩,可汲如訴之怨情;讀諸子散文,可汲曠古之哲思;讀兩漢大賦,可汲雄渾之氣勢;讀盛唐詩歌,可汲意蘊之空靈;讀南北宋詞,可汲辭采之華麗。

一棵樹,若發達茁壯,必根系縱橫,蜿蜒錯雜,在地脈高低之間,汲取不同的營養,方有參天之冠。在地表淺嘗輒止,即便能爆春之一芽,生氣也不會長久。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大氣之書闊人之胸襟,恬淡之書靜人之躁動。書有言外之味,有弦外之響,是矯人之思想,博人之情感的。書可盪滌人之魂靈,即在此。

年輕人讀愛情故事,如若賞花圃之花。成年人讀愛情故事,如若觀水中之月。

故年輕人讀出曼妙,成年人讀出感慨。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年輕人讀愛情故事瀰漫以理想化色彩;成年人讀愛情故事貫之以理性化分析。所以,吸引年輕人的,惟是浪漫;感染成年人的,只有真實。

站立長河邊,可洞照真面目;埋首書卷裡,可煉就真性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煉就閒適恬淡,“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煉就蒼勁悲涼,“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煉就離愁別恨,“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煉就空靈曠遠。

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讀書人由大境生上品,由摯情釀高格,品格自可卓立人群之上。

哲理美文:《華章可生境,妙句亦傳情——談讀書》(文/馬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