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煎餅即使月入三萬,我還會選擇讀書

攤煎餅即使月入三萬,我還會選擇讀書

十年寒窗苦,何日苦到頭?

讀書無用論,是社會階段化產物,確切說,是沒文化的有錢人用理論羞辱有文化的沒錢人。

早些年,市場經濟不完善,很多暴發戶鑽了法律和政策空子,在你還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時,他們憑藉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勁頭,愣是拱出豬圈,橫行霸道。

於是讀書無用,成為小學畢業老闆嘲諷他的985下屬時,暴擊的金句。

讀書無用論,也是農耕文明與知識經濟的價值碰撞,很多進城泥瓦工的收入,的確高於普通白領。他們擅長手工勞作,並藉此回老家蓋上新房,娶了新娘,想當然輕視收入更低的普通純腦力勞動者。

讀書萬卷,不如一技在手,就是他們造句的巔峰,關鍵是,不少白領信了。

直到攤煎餅大媽鏗鏘有力的喊出:我月入三萬,差你一個雞蛋?這回,白領不但被鎮住了,連為雞蛋維權的尊嚴都放下了。

讀書,看似對兩類人是沒什麼用。

一類不愛學習,但腦子靈活,能用野路子打天下、立門派;另一類滿腹經綸,終成丐幫文書。

前者調戲知識,後者被知識調戲。

馬雲曾參加某個節目,說:讀書像汽車加油,得知道去哪裡,裝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車。不讀書和讀書太多的人,都不太會成功,所以別讀太多書。

顯然,馬雲是讀過一點書,對前兩類人都瞧不起的第三類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馬雲這種類型,但我必須提醒你,我們真不是馬雲。

因為馬雲還說過一句話,你只要成功了,放屁都是真理。不管馬雲說的對不對,他的話,現在就是真理。

其實,馬雲的油罐車理論,隱藏著大大的問號:你為什麼讀書?

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別鬧,這是偉人的話,我們普通人,讀書更多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輪不到我們。

還是說說讀書沒用的兩類人吧,我還真認識一個孔乙己式的朋友,單論才華能把我甩脫臼,唯獨性格羞澀,不擅交際。

他參加公考,筆試輕鬆第一,面試緊張到憋不住哪怕一句話,氣的考官差點搶答。不出所料,他面試失利,現在還是大學生公益性崗位。

後來因為工作眼高手低,差點連公益崗都丟掉,還是眾朋友找領導說情,才替他保住飯碗。

在家裡,他沒任何地位可言,老婆認為他沒用,兒子認為他沒錢,父母認為他沒出息。

他唯一優點就是愛看書,用他話說,我讀過一萬五千多本書。算算吧,以一天一本的速度,他的看書生涯也得從胎教算起,但我相信他的話,在沒有智能手機和Kindle的時代,他幾乎看光了我們這座小城的所有書店,而且是一天幾本的效率。

他還曾看書入迷,兩天兩夜,不吃不喝,被他爸一腳踹出家門,他蹲在有燈的茅廁裡,又看了一晚上。

我相信你看到這裡,會覺得他是書呆子,要用世俗眼光評判,你是正確的。

可我這朋友,脾氣特好,心態,接近於神。楊絳生前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這句話簡直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他用學問給自己搭建起一個遠離塵世煩惱的小天堂,樂在其中,他眼裡的世界和我們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世界,幾乎顛倒對立。

讀書為了什麼?讓我這種俗人說,不就是靠知識掙錢嗎?掙錢又為了什麼?不就為了讓自己活的舒服一點,開心一點嗎?

人傢什麼都沒掙,卻活得很舒服,很開心,這難道不是智慧?

現在,他老婆的脾氣被他磨成了菩薩,你別問我他是怎麼娶到老婆的,我問誰?

不管讀書有沒有用,至少我這朋友,已修身成仙。

攤煎餅即使月入三萬,我還會選擇讀書

秉燭夜讀,只為坦途

我再說個不愛讀書的人,他對抬槓的熱衷遠遠超過謙虛學習。

1+1=2,是絕對真理,偏偏我有個奇葩同學不服,因為他名字裡帶個彪字,大家都叫他小彪。

小學時,小彪對美女老師說,1+1未必等於2,嚇的老師嬌軀一震。小彪舉例說,一頭公豬和一頭母豬相愛,後來,母豬懷孕了……

美女老師強壓怒火,問,你是不是想說1+1=10?

非也,1+1還等於1,因為它們只生了一窩。

小彪,你給我滾出去!

中學時,男老師說,一個圓有無窮多條半徑。小彪又說,老師,你讓我畫半徑,我肯定能把一個圓畫滿。

男老師比美女老師城府深,他對小彪說,看到外面的花壇沒?拿根兒粉筆,下課前畫滿。

男老師說的本來是氣話,沒想到,小彪真的溜了出去,把一花壇都鋪成了白色。而堆在教學樓牆角,之前建實驗樓剩下的石灰,起碼少了一麻袋。

很多老師都對他頭疼,得出一致結論,他要想成學霸,得讓自己笨一些,再乖一些。

小彪成績不好,但高考時愣比三模多了200分,考上大學,用他自己話說,人品爆發,連抄帶蒙。他又在大學裡打遊戲打成某省戰區的戰隊長,哪怕畢業後,當年某個學霸也對小彪畢恭畢敬,因為對老闆必須得客氣嘛。

我的書痴朋友從讀書中獲得了超脫,我的同學小彪從不讀書中獲得了成功,這麼一看,讀書有用,讀書也沒用,到底有沒有用?要看讀書目的是什麼。

讀書從來都是讀自己,讀不懂自己的人,讀的都是死書,就像馬雲所說失去方向的油罐車。我這兩個朋友,一個愛讀書,一個不愛讀書,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愛學習,都知道自己是誰,知道學習能給自己帶來哪種樂趣,只是他們學習的方式不同罷了。

我覺得他們都是真正的讀書人,讀到了靈魂需要的東西,才讓自己的人生清晰。

攤煎餅即使月入三萬,我還會選擇讀書

你要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就怕還有人把讀書理解學歷教育,理解成掙錢攀比,需要和別人比較後才能定義自己,那麼讀書有沒有用,就變成讀書能不能把別人壓下去,這是一件很累很累的事。

尤其現在,讀書無用論在不少高校畢業生、亦或農村學子中又有死灰復燃的苗頭。

他們讀書就是為了工作,掙錢,學到知識後卻不能讓自己活得更體面,更輕鬆,他們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

這種認識有其合理性,畢竟生存是第一需要,一旦掙錢少到撐不起需要,讀書對他們來說就要打上問號了。

可是,把讀書樂趣和生存能力直接掛鉤的唯利讀書論,真的正確嗎?

讀書最初級功用才是生存,終極目的,是讓你開闊視角,看到世界更多層次,對多元價值更加包容,起碼在你面對人生各種挑戰時,應付更合理,選擇更從容,姿態更穩健。

如果僅僅為了掙錢,為了成功,你可能根本沒讀進去過書。

連山西煤老闆都認識到這個問題。

煤礦大規模淘汰落後產能,國有併購後,他們結束了暴富的黃金時代,只能拿著大量資金,閒居在北京。可以這樣說,當他們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時,幾乎都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焦慮。

這種焦慮讓他們無所事事,又無所適從。

從成功角度,和他們以往的人生哲學看,他們已經沒必要再探討讀書的用處,可還是有很多煤老闆,捧起了書,補償青春。甚至有人花大價錢聽講座,向遠遠沒他們有錢的年輕創業者拜師求經。

因為他們從一箇舊世紀突然穿越到新時代,很多新生事物看不懂,也很難找到樂於和他們做精神交流的人,這讓他們內心充斥孤獨,甚至帶點自卑。

他們把目前迷茫的狀態歸咎於自己讀書少、沒文化,他們也成了知識經濟時代第一批被淘汰的有錢人。

他們並不甘心,為了融入北京的精英圈子,開始大量砸錢,也玩起了互聯網,共享經濟,哪怕僅僅是照貓畫虎。

最終,在資本沒有輸掉時,從精神層面先垮掉。因為他們的對手,都是具備新思維和新視角的新人才,後者比前者具備足夠多的信息收集能力,分解能力,加工後再輸出能力。

在煤老闆用自己的真金白銀砸錢時,有文化的創業者用一番口才,一部PPT,外加一輪融資就搞定了,投資者更傾向把錢投向新晉創業者,而不是可以用資產託底的煤老闆。

因為投資者相信知識就是未來。

煤老闆們在北京,終於見識到了知識的氣質,知識的力量,也知道自己根本贏不下這場較量。

他們又紛紛回到山西,想從熟悉的行業中尋找東山再起的機會,哪怕個別人找到了,也不認為這就是成功。

看了煤老闆的故事,還會糾結讀書有沒有用嗎?還會糾結讀書是不是為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嗎?

你可能一時找不到好工作,但讀書會讓你這輩子隨時做好翻身的準備,只要你不單單為掙錢而讀書。

倘若你把書讀透,那些外在的附加價值,也有一天會青睞你,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並不矛盾。

你一時處境困窘,不是你的錯,有些矛盾需要社會發展去消化,在這之前,你還是需要知識來塑造自己,請把眼光放長遠。

知識是一種人生氣質,賦予你優雅的舞臺,那些對讀書嗤之以鼻的人,就像鄭州公園裡尬舞的大叔大媽,終歸被人笑話。

你要堅信讀書能幫你走出人生尷尬,只要你懂得為何而讀,如何去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