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野蠻學習者」的4大通病,你有幾個?

小丸子的朋友小A是心理諮詢“發燒友”

,他談起“原生家庭”“防禦機制”等心理諮詢流行詞頭頭是道,對弗洛伊德羅傑斯等名人如數家珍,上過的線上、線下課程五花八門,累積花費時間和錢都快趕上再讀一個心理學研究生了。

前兩天,小A居然吐槽說,自己學了這麼久,才發現自己是一個“野蠻學習者”

“學心理諮詢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我在裡面橫衝直撞,卻迷了路。”

小A說的“野蠻學習者”原來是作為心理諮詢熱心學習者的血淚史

今天這篇文章,透過對“野蠻學習者”的剖析,看看在諮詢學習的路上,如何從“野蠻學習者”變成“理性學習者”。

“野蠻學習者”的通病,你中了幾條?

“野蠻學習者”通常對學習心理諮詢或者成為諮詢師抱有很大的熱情和動力,往往願意投入時間精力來學習諮詢,常常買書、讀書、參加各種課程或者工作坊,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學習諮詢知識。

這類學習者的熱情值得肯定,但是由於學習過程的不合理,常常出現以下不良狀況:

通病一:套用心理諮詢專業術語,妄下定義,愛貼標籤

這一點不光是“野蠻學習者”,也是許多心理諮詢初學者常見的問題之一

心理諮詢的學習中會接觸許多的定義和專業名詞,對於心理疾病,我們有各種診斷標準,對於一般個體心理問題、關係問題,我們有許多的名詞、概念、理論去描述、概括和解釋,比如流行的“原生家庭”、“抑鬱”、“討好型人格”

(emm,其實嚴格說來這不是一個心理諮詢專業名詞……)

一方面,套用這些名詞會給初學者一種快速入門的“偽專業感”;另一方面,人們利用自己習得的知識去“對號入座”地解釋這個世界也是一種思維習慣

比如,醫學院的學生們在大三臨床學習的時常常有自己得了各種病的幻覺,這就是所謂的“大三綜合症”根本原因是作為新手的專業知識水平有限,容易照本宣科,無法對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心理諮詢的學習也是如此,心理諮詢中對來訪者問題理解過程叫做個案概念化

個案概念化建立在對諮詢專業基礎知識的全面學習和掌握,在專業教師指導下通過實踐一步步練習和領悟,不是瞭解幾個概念、看幾本書,背幾條定義就能獲得的,紮實的基礎是重中之重。

通病二:愛學習、愛考證,無法運用所學諮詢知識去參與實踐

許多初學者對於學習的熱情往往是跟考證、拿證相關的,但是卻無法跨越拿證和真正執業之間的鴻溝,關鍵在於無法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有國家諮詢師資格證的時候,數百萬人本著拿證的勁頭學了心理諮詢,考證之前信心滿滿覺得考證是入門諮詢的第一步,但是90%以上的人證是拿到了,但還是沒有實現真正的“入門”。

雖然現在證書取消了,但是許多諮詢學習者在決定開始一項諮詢學習之前,總是要打聽一下:有證麼?證書有多少含金量?

其中的心理其實不難理解,對內,初學者對於自身專業性缺乏底氣,對外,在諮詢行業正在不斷規範和優化的過程中,許多學習者對未來標準不確定性的焦慮,兩者結合起來都寄希望於一紙“尚方寶劍”式的證書。

然而,小丸子也常常跟朋友說,真正“含金量”高的證書歸根到底都是對你專業實力的認證,後者是因,前者是果,當你通過科學、紮實、系統的學習和訓練獲得真正“含金量高”的實力時,證書對於你來說才是實至名歸的。

通病三:理解片面,想用“一招鮮,吃遍天下”

許多諮詢學習者對心理諮詢的瞭解來自於一些曝光度較高的“炫酷技術”,認為心理諮詢就是催眠、解夢,心理諮詢師就是利用這些技術“治好”來訪者的。許多學習者在沒有對心理諮詢的基礎知識有全面的學習時,就一心想通過學習和掌握一種“厲害”的技術,來靠一門技術穩住諮詢師地位。

這樣的結果就是各種“野蠻分析”,對待所有的來訪者問題,都只會用自己僅會的一套理論來解釋,用一種技術來“治療”。這不光是錯誤的學習方式,也是違背心理諮詢倫理的行為。

如果你學習過任何一門心理諮詢導論性質的課程,你就會了解心理諮詢遠遠不只是那麼狹隘和片面。

比如在簡單心理Uni的Seed課程《心理諮詢概論》這門課中,高雋老師會為大家講述心理諮詢定義和發展歷史。

你可以突破狹隘的認知,從橫向縱向兩個方面,去學習中外心理諮詢理論的異同,瞭解到心理諮詢無論是發源還是發展,無論是從業者的背景還是理論流派,從來都是多元的,且不同理論流派之間有互通的,可以相互借鑑的部分。

簡單心理上一位從業多年的諮詢師給初學者的建議是:成為諮詢師之前一定要先成為心理諮詢“理論家”全面深入

地去了解各個流派,同時對於不同理論和技術保持開放性,持續的學習,這才是對自己和對於來訪者負責的態度,也是成為合格諮詢師的必經之路。

通病四:光環效應,對行業和職業缺乏理性認識

許多人對心理諮詢師有很多的誤解:認為“成為諮詢師就能治好自己、心理諮詢師不會有心理問題或者都有心理問題、心理諮詢師特別好當就是跟別人聊聊天,或者成為諮詢師特別困難”等等。

導致一批人興沖沖地想學幾門課就當諮詢師,一批人又陷入自我懷疑中不敢行動。

與開始任何職業一樣,成為心理諮詢師需要這項職業、行業、自己與職業的匹配程度有理性的認識,既不是一時衝動也不是迷茫困惑。

在簡單心理Uni的Seed《諮詢師成長之路》中單雨佳老師從動機、氣質性格、職業勝任力、學習成長路徑、自我照顧等方面全面介紹了在成為心理諮詢師之前你必須知道的一些問題。

成為諮詢師,熱情很重要,理性和智慧也很重要。

心理諮詢“野蠻學習者”的4大通病,你有幾個?

是什麼讓“野蠻學習者”迷了路——諮詢學習3大誤區

誤區一:盲目學習,貪多求快,缺乏系統的學習計劃

由於目前心理諮詢學習資源的稀缺和培訓體系的不完善,許多心理諮詢學習者來說,學習是自發且盲目的,往往看的書是有趣好讀的、上的課程是感興趣方便的,零零碎碎地知識學了一堆,都來不及消化,更談不上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了。

誤區二:知識體系不全面,單從某一流派學起

流派的本質是一種對諮詢經驗的總結和建構,核心是提供對於諮詢核心問題的假設和治療的策略。心理諮詢是一門科學,理論也需要在諮詢實踐中不斷驗證、修正或創新。在此基礎上,流派才是真的有用的。

初學者在連諮詢的基本設置、人類心理的發展規律等基礎知識都不瞭解的情況下,但從某一流派學起就像是讓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去選擇信仰一樣盲目和無意義。

誤區三:只學知識,缺乏練習和體驗

心理諮詢的學習具有特殊性,不是僅靠個人學習和理解就可以完成。比如說“傾聽”、“共情”、“無條件積極關注”,凡是瞭解一點心理諮詢的人都可以張口就來,但每個人都是帶著幾十年的認識、行為、情緒的習慣模式生活的,要想真的將所學知識促成自我和他人的改變,需要在專業老師的帶領、支持性的同伴團體中不斷練習、體驗的。

誤區四

重技術輕理論,

基礎知識不牢

技術的使用建立在對倫理設置的遵循、對來訪者當前問題的正確理解之上,而這些的前提是:紮實的理論基礎,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心理諮詢“野蠻學習者”的4大通病,你有幾個?

如何才能避免成為“野蠻學習者”,實現心理諮詢正確入門

在Seed課程《心理諮詢基礎理論》中,艾琳老師用3E模型來介紹來訪者發生改變的過程,這裡也可以借用這個模型來理解諮詢的的學習過程:

探索(Exploration)-經驗(Experience)-實驗(Experiment)

1.探索階段(Exploration)

這是諮詢學習最初的階段,學習者會通過學習輸入大量的基礎概念、理論,也是許多學習者體驗到的“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的階段。

這個階段學習者會嘗試將新的知識與自己舊有認知進行連接,在未建立全面系統認知的時,這也是一個容易“貼標籤”的階段。同時也可以通過持續的系統理論學習和下一階段經驗的積累來修正錯誤的理解。

2.經驗階段(Experience)

這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當基礎知識積累了一個階段之後,學習者需要通過完成一些作業或練習體驗諮詢的原理和概念。

比如說,在seed課程《常見心理問題臨床表現》這門課時,同學們會學到不同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但是如果只是死記這些標準而沒有感性的認知的話,當真的面對活生生的人的時候是無法做出判斷的。這時老師會佈置一些觀影作業,讓同學們通過影視形象來判斷人物符合哪種心理障礙的類型。

此外,同學間的角色扮演、模擬演練、心理諮詢機構或醫療機構的臨床見習都可以是經驗階段的有效學習手段。

當經驗足夠充分時,學習者自然就能夠建立起專業的確認感,有信心進入下一階段的實踐學習中。

3.實驗(Experiment )

這個階段是許多學習者

欠缺的一個階段,也是讓很多“持著者”缺乏底氣的階段。

在經歷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練習反饋之後,在實操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方法,通過實踐加深作為諮詢師的體驗,不斷自我反省及藉助督導的力量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是從新手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心理諮詢“野蠻學習者”的4大通病,你有幾個?

我們給初學者的建議是:

1.學習之前制定一個科學的學習計劃

這個學習計劃需要符合自身的水平、全面和循序漸進的。

2.除了專業知識外,瞭解行業

去除對於行業和職業的理想化認知,是從“野蠻學習者”到“理性從業者”的重要一步。

3.專業老師的教授

最好是既有臨床經驗又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好的老師不僅傳達知識,也通過真誠的態度作為前輩將自己的經驗傳達給後來者,收穫知識的同時讓你能切身體會專業諮詢師的職業素養。

4.找一個可支持的團體

同伴團體的作用重要但是常被忽略。諮詢是一門人與人的學科,在你能面對來訪者之前,一個可靠的學習團體是你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當你從碎片化的專業名詞、術語、人名中抽出來,去思考心理諮詢的最根本的問題時,你就即將從一個“野蠻學習者”轉變為“理性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