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嘯侃」劉永好希望國家進一步支持規模養豬!

3月3日晚間,新希望集團在北京舉行媒體溝通會,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親自出席並接受了幾十家國內外主流媒體的採訪;新希望集團首度對外公佈的2017年大事記顯示,其全年銷售超過千億,同比增長16%,引發社會關注。


「財經嘯侃」劉永好希望國家進一步支持規模養豬!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集團從飼料生產,跨入農業科技、食品加工、渠道終端、設施建設、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目前,新希望集團已逐步成為以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為主導,並持續關注、投資、運營具有創新能力和成長性的新興行業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為此,出席會議的媒體非常關心新希望集團全年銷售突破千億大關,到底是其哪個業務板塊驅動的結果?

“去年我們的收入正好是過千億,過去十來年,新希望集團的發展整體很穩健,我們90%左右的產業都是農業和食品產業,這是我們產業的基礎,也是新希望集團的特點。在這些發展過程中,包括剛才講的農業部分,也是帶來了巨大的規模,農業收入是去年主要的增長(引擎),同時新希望集團也在關注、培育消費升級的新興領域,所以說是這兩個方面帶來的增長。”,新希望集團副總裁李建雄告訴《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五穀君,新希望集團總體上保持了一個穩健的、積極的發展態勢。

據瞭解,目前新希望集團在A股有一家上市公司,即新希望六和(000876.SZ),這也是新希望集團旗下的核心上市公司;同時,新希望集團旗下乳業公司,即新希望乳業,也在進行IPO,並已經對外披露了招股說明書。

「財經嘯侃」劉永好希望國家進一步支持規模養豬!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六和主要業務包括飼料生產、畜禽養殖、屠宰及肉製品。作為中國最早的民營農牧業上市公司,公司飼料銷量位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

不過,新希望六和正在從以飼料銷售為主的商業模式轉為以商品豬銷售盈利的商業模式,並計劃3-5年以“公司+家庭牧場”模式發展1000萬頭生豬,為此,新希望六和在全國各地進行產業佈局。

日前,新希望六和發佈公告稱,擬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投資新建年出欄200萬頭商品豬聚落項目,項目投資總額32.05億元。

根據公告,該項目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其中曾祖代豬場規模0.3萬頭,祖代豬場規模1.2萬頭,父母代豬場規模7.2萬頭,保育育肥場72萬頭。商品豬育肥環節採用3/4自育肥和1/4“公司+希望農場”放養模式。

項目投資主體為通遼市新好農牧有限公司 (公司全資子公司西藏新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項目籌備與建設工期共計19個月,自2018年3月開始籌備,2019年10月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滿負荷生產後,年可提供合格育肥豬200萬頭以上,同時能夠帶動飼料增量60萬噸。

新希望六和方面表示,該項目的實施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對優勢養殖資源的佔有率,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與盈利能力,不僅有利於推進公司的區域產業佈局,更能為當地肉品供應和肉品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推動當地豬品種改良,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有利於公司主營業務做大做強,有利於推進公司區域產業佈局,有利於公司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然而,目前國內養豬產業週期性依然存在,價格波動較大,散戶養殖效益並不太好,“豬週期常有,而虧損不能常有”——如何理性而有效地認識和應對豬週期,尋找合適的對沖方式,成為所有養豬主體都應實時思考的一道常規題。

為此,劉永好參加2018年“兩會”合計準備了6份提案,其中一個就是圍繞養豬的課題,即《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規模化、集約化養豬的提案》。

“我們是做農牧產業的,過去這幾年豬肉的價格一會兒高,高的離譜,城裡老百姓吃不起;一會兒又低,低的一塌糊塗,農民虧的一塌糊塗。2015、2016年豬肉價格很高,農民賺了。去年豬肉價格一直跌,到去年年底、今年初,幾乎所有的養殖戶都虧了。你想現在的蔬菜都是一兩塊一斤,我們的毛豬收入才5塊,所有的養殖戶都在成本以下,這顯然也不正常。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大的波動呢?有人說這叫豬週期”,

劉永好告訴《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五穀君,如何預防這個豬週期呢?必須從產業模式上著手,因為國內養殖戶比較小、比較散、也比較亂,但如今規模化的養殖場正在興起,“國家為了環保的原因,把南方水網劃為禁養區,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同時在適養區、適合養的地方,引導它,國家鼓勵進行現代化、規模的養殖,而減少這些小規模的或者是不具規模、不規範的養殖。其實當你規模小了以後,你的環保問題很難解決,因為環保投資很大,你的效率提升不高,監管也落實不到實處。”

基於此,劉永好準備提交《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規模化、集約化養豬的提案》,在其看來,分散的小規模養殖最浪費地,也不好做環境保護,而規模化養殖可以節約5倍的土地,規模化以後土地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一個區域集中的把這些小、散、亂的戶做一些清理,聯合起來建一個綜合的現代化的豬廠,這樣的話土地還會節約,環境保護能做的更好,還可以可以把現代的模式、國際的模式,甚至把互聯網、物聯網和豬的運作結合起來。”劉永好如上表示。

據瞭解,養豬業是中國農業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目前,中國每年的商品豬消費量約7億頭,並且中國市場對豬肉的消費需求將會長期存在並保持穩定。

在供給端,中國養豬業的格局正從分散向集中演進,但總體上“小、散、亂”的特點依然較為顯著。

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高級分析師方世俊等業內人士也表示,當前,儘管500頭以上規模的養豬戶數量增長迅速,但100頭以下規模的且設施設備亟待升級的養豬戶仍普遍存在。

“小、散、亂”的養豬格局導致了汙染物處理難、疫病防治難、養殖效率低、養豬用地趨緊、食品安全存在風險等諸多挑戰。這與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不相匹配。此外,小規模養豬也難以保障農民收入提升。

正常情況下,當前每頭豬的年平均利潤低於200元。當養殖規模低於200頭時,養豬戶的年利潤將低於4萬元,達不到城市務工的基本收入水平。

因此,在市場的倒逼下,農民也會逐漸放棄小規模養殖。養豬業適度集中化、規模化是現代農業轉型、城市消費升級、農民發展致富的必然選擇和有效路徑。

比如養殖用地方面,規模化養豬在土地佔用面積上是同等規模傳統養殖用地的五分之一,能極大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養殖環保方面,規模和集約化的養豬更有能力和技術通過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等一系列治理路徑減少汙染物,實現汙染物的便捷、低成本處理及有效利用,同時更便於養殖汙染的監管;養殖效率與疫病防控方面,規模和集約化養豬使得互聯網、物聯網、生物工程、育種等技術的運用成為可能,進而在母豬生產效率、傳染病控制、精準營養等方面均能取得更好的表現,為更安全、更優質的豬肉食品供給提供更充分的保障。

河北吳氏潤康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老闆吳群就在利用互聯網養豬了,“只要你有電腦,有手機,有網絡的情況下,你都可以(在豬聯網上)觀察到你(豬)場裡邊的情況,包括每天豬飼料、藥品的使用,還有生產。今天生產了多少,銷售了多少,都會有個準確的數字在自己心中。”吳群如是說。

“由於受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提高、散戶退出加快、養殖結構的政策性導向、信息化程度、養殖主體資金實力提高及外部資本進駐等多重因素影響,豬週期格局正發生著本質變化。”農信互聯行情寶分析師夏晨豐表示,“目前,行業內已逐步形成共識——大週期的時代已經結束,從三四年一輪的大週期正逐步過渡到年內小週期波動。”同時,豬產業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微利時代,暴漲暴跌將不復存在,豬價將開啟理性走勢元年。

基於此,劉永好希望國家在三個方面進一步支持和鼓勵規模和集約化的養豬:

1、增強對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的土地資源支持;

2、加大對規模和集約化養豬模式的資金支持力度;

3、鼓勵大型養豬企業更有組織地進行技術創新,如通過成立現代養豬研究院等方式,開展對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研發、推廣與創新。

“對發展規模和集約化養豬的農戶和企業推行融資優惠政策;對於環保達標的養殖公司、養豬戶推行排汙費減免政策;對於養殖效率高、集約化程度高的養豬公司、養殖戶給予適當的財政支持。”劉永好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