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帶你認識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神人紋多節琮,高32.1cm,孔徑6.3-7.2cm。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琮呈外方內圓的柱形,上寬下窄,中心有圓孔,上下相通。玉料深褐黃色,局部有黃白沁斑。 玉琮圖案以橫線截成十一節,每節均以四琮角為人面部的中心線,以四面凹槽為隔界,雕刻出四個簡化的神人面紋。神人的冠、鼻清晰可見,圓眼及嘴則模糊不清,只是象徵性地刻出。在玉琮上端相對的兩側面中部,隱約可見各有一陰刻的帶雙翼紋的符號。

玉獸面紋琮,良渚文化,高6.7cm,口徑8.2cm,孔徑6.2cm。《周禮·春官·大伯宗》載:“以黃琮禮地”,說明玉琮是古時人們禮地的祭器。從目前良渚文化墓葬出土情況看,玉琮多置於屍體周圍。

十二節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通高31cm,大端邊長7.5×7.5cm,小端邊長6.5×6.4cm。 以12節簡化的人面紋為飾,每節均以稜為中心,刻飾簡化的神人紋,冠、嘴均簡化,大多眼紋已模糊不清。玉琮兩端對鑽孔,呈明顯的喇叭口狀,管鑽穿孔。在大端射口中間部分雕琢一符號。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後世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認為璧和琮象徵著天圓地方,為十分重要的祭祀禮儀用器。


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高7.3cm,內直徑8.9cm,外邊長11.7cm。 青綠色玉質,外部已受沁為紅褐色。整器造型內圓外方,分兩節,各陰刻人面紋。人面圓眼,並陰刻出兩尖眼梢,羽冠部分簡化為橫直線。嘴部浮雕,上陰刻回紋。玉琮內壁平直、光滑,陰刻乾隆御題詩一首:“輞頭於古不為重,重以歷今千百年。物亦當前弗稱寶,人應逮後乃知賢。試看血土經沈浸,已閱滄桑幾變遷。張釋之言真可省,拈毫欲詠意犁然。”

玉琮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對於其意義有多種解釋,如象徵著天圓地方,為祭祀禮儀用器等等。周以後,玉琮漸漸失去了原有的禮儀重器功能,逐漸不為人認識。清代乾隆時期早已不知此為上古玉琮,將之識為車之輞頭,定為漢代之物。此件玉琮由清人將內孔重新打直,並配一琺琅銅膽,作為香薰使用。因未能識別器物的外部紋飾,這首乾隆的《題漢玉輞頭瓶》詩和外部的紋飾琢刻方向相反。其後配的琺琅銅膽上也寫上了相同的詩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