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銀行理財門檻在當下是好事

降银行理财门槛在当下是好事

2018年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一文件最受普通民眾關注的,是擬大大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將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7月26日《南方週末》)

這對於手中有幾萬閒錢,但是又達不到5萬的投資者來說,當然是一個利好消息。

中國的中產階層一直苦於投資渠道不多,尤其是對於剛剛畢業幾年,手中積蓄不多的人來說。幾萬塊錢如果存銀行,即使是利率最高的3年和5年定期存款,年利率也不到3%(有些銀行為了攬儲,會在官方利率基礎上適當上調,但也只是稍微超過3%),活期存款0.3%的年利率,更是連通膨都跑不過,錢存銀行只能貶值。股市對於這些人來說,一則資金太少,二來股市的風險太大,對股票投資不熟悉,又沒有時間研究,進股市只能變成韭菜。

這部分人需要風險較低,流動性高,又有一定回報的投資渠道。正是因為這些旺盛的需求,餘額寶、P2P等回報率較高,購買程序便捷的互聯網金融才會異軍突起。尤其是P2P,以幾乎零門檻、較高的投資回報率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但是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6月份曾表示,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最近一段時間,P2P不斷爆雷,很多投資者遭受了損失。P2P這個投資渠道,短時間內恐怕令人膽戰心驚了。

而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則比較低,尤其是銀行自有的理財產品。銀行集中投資者的資金,利用其自身在貸款領域的優勢,可以為客戶獲得更高回報率。也正是因為如此,銀行理財一直受到低風險投資者的青睞。但是之前5萬元的門檻,擋住了不少小投資者。銀行理財門檻降低到1萬元後,這部分投資者多了一個比P2P遠遠靠譜的投資渠道,在P2P紛紛爆雷的當下是好事。

不過,與存款的保證本息不同,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銀保監會此次公佈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銀行理財產品是非保本產品,收益率也不能保證一定達到某一水平。銀保監會還強調,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也就是銀行要對投資者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投資者自己承擔投資風險。

之前,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一些亂象,到銀行存款被工作人員忽悠買了理財卻虧本的新聞時有所聞。銀行自營和代銷的理財產品分割也不明確,以致投資者以為從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都是有銀行背書的,不會虧本,因為購買代銷產品虧損而找銀行算賬的投資者也叢出不窮。新規對這些亂象都做了明確的規定,銀行理財業務和存貸款等業務必須明確區分,理財產品銷售要在專區進行,產品宣傳必須做出明確的風險提示。

對銀行來說,降低理財產品門檻也是利好。銀行在與餘額寶、P2P們的競爭中,又多了一點籌碼。有銀行從事資產管理的人士說,銀行理財產品門檻大幅下降使得銀行理財更加“平民化”,可以容納更多的投資群體,同時也可以緩解銀行的資金來源壓力。銀行最基本的業務是存貸款,通過吸收儲戶存款並貸給資金需求方,通過存貸款利差來盈利。但是在存款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銀行能貸出的資金越來越少。而理財產品門檻降低,可以為銀行帶來更多資金,發揮自己在貸款領域的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獲得服務費收益。

對監管者來說,銀行理財的資產端更容易監管,通過銀行理財將資金真正投入實體經濟中需要資金的地方,將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