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誰是我師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三人行,誰是我師

我們認識到他人的長處,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則更是獲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徑。所以只有謙虛的人才能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得到各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使自己不斷進步。這個道理彷彿誰都明白,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卻往往表現的不夠謙虛,只要得到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不願請教他人,這實在是幼稚無知的表現。古往今來,有多少卓越的科學家總把謙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告訴自己學無止盡,要虛心向他人學習。

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要認識到:人者必有師。在每天接觸的人或事上都會有優點,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學會發現他人優點,積極吸取。而一些不好的方面則及時反觀自我,進行自省,在此之中不斷進步。像孔老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其中一個人是惡人,一個人是善人,還有一個人就是我自己。也就是說,我從善人身上學他的善,從惡人身上避免他的惡,無論是善人、惡人都是我可以學習的老師。
三人行,誰是我師

現在的人卻沒有這種態度。看到有德行的人、做得好的人,心生嫉妒,怨恨之心也由此產生;見到不賢德的人、做得不好的人,則心生嘲笑,瞧他不起。

古人告訴我們,無論是見到善人,還是見到惡人,都要生起一種正確的態度。修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看別人的過失,而是修正自己的這一顆心,讓自己的這顆心時時保持一個正確的態度。這麼大一本國粹,倘若知悉一二,這人生也就不會走太多的彎路了。有些道理,我們都懂,卻還要刻意違背;有些事,明知不得為,而為之,終了損人不利己。

時常讚歎聖人之偉大,感嘆他們對生活通透的解悟。古人做學問,殷勤、踏實、刻苦、謙虛、善鑽研。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有著最深的道理,多了覺得無味,少了覺得不清。學問如酒,彌久沉香。
三人行,誰是我師

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世間學問沒有止境,而謙卑向學的人,卻鳳毛麟角。時代在變,真正的中國文化,卻在一點點被時代洪流埋葬。一個國家,一個名族,屬於我們的文化,都被逐漸拋卻,請問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炫耀的呢?

有些人,總是太過於自負自滿,似乎比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更盈滿。古往今來,真正做學問的人,都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對知識的追求,不恥下問,不恃才傲物,不驕傲自滿。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我們常常恥笑他人的孤陋寡聞,知識淺薄,殊不知當我們在恥笑他人的時候,也是在恥笑自己。一個謙虛向上的人,在他眼裡,任何人,都是自己成長路上的老師。“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生路漫漫,誰不是在邊走邊學,邊成長呢?
三人行,誰是我師

看到一些陌生的詞句,總會絞盡腦汁把它們的意思瞭解透徹,以免將來遇到,再次出現陌生感。每一個字句,都像是一個個溫和的朋友,既然是朋友,就一定要認真的瞭解它們真意,而不是一眼而過,再見依舊不認識。

你必須放低姿態,謙卑,不恥下問。見人之善而學之,是一種好學的謙虛精神;對於不善者,避而遠之,以此引以為戒,這是一種修養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