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爲沒蚊子走紅

在江西鷹潭龍虎山瀘溪河畔,距離省會南昌1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古村落小有名氣,被稱為無蚊村。無蚊村,原名許家村,山清水秀,冬暖夏涼,是一個天然的絕佳避暑聖地,它能成為山水界的網紅並非是因為依傍龍虎山,而是因為夏天沒蚊子。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6至9月是蚊子的活躍期,無論蚊子在外界多麼的肆虐,到了許家村則難覓蹤影。蚊帳、蚊香、花露水這些夏季必備的東西在無蚊村根本用不著。前往無蚊村沒有旱路,只能通過水路進入,青山為屏,綠水環繞,沿路皆美景。

在許家村村口門樓上,有這樣一副對聯:“掬泉洗耳辭堯語,解字成書費段箋。”橫批“緒衍箕山”。這副對聯並不是為了高大上附庸風雅,而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據許家村族譜記載,他們是東晉著名道士許遜真君的後裔,許遜是道教淨明派祖師,被尊稱許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氏百姓視許遜為保護神。唐末時期,許遜部分後裔遷到龍虎山焦坑定居,以打漁種田為生。

老祖相一公偶然到這裡打獵,發現早晨掛在樹枝上的飯筒飯,到中午吃的時候仍有餘溫,於是環視一圈,越看越覺得有神靈之氣,是塊風水寶地,於是收拾收拾舉家遷到此處,名為許家村,成為現代網紅後,許家村改名為無蚊村。由此可以得知,無蚊村已存在了1000多年。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許家村原有40多戶人家,約200多口人,至今已衍嗣40餘代。由於人口增加,生活空間有限,近20年來,有部分村民遷往河對岸的許家新村。但是到新村生活後,村民發現新村的蚊子十分猖獗,老村卻依然很難找到蚊子。

這一現象讓人們不禁好奇,新村和老村中間僅相隔一條河,怎麼就差別如此之大呢?

針對老村沒有蚊子的原因,無蚊村的村民有一個傳說。第30代天師張繼先陪伴母親在龍虎山遊玩,夜間投宿許家村,正值炎熱的盛夏,蚊蟲甚多,張母被叮咬得難受,張天師利用法術將蚊子驅逐,從此許家村再無蚊子,村民還根據這個傳說改編了《天師孝母》的劇目。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傳說畢竟是傳說,無蚊村真正的秘密肯定不會這麼玄乎,於是不少人加入了揭秘行列。目前有兩種說法較為流行,當地人也認可,一是說當地的植物,二是說動物。

植物是指當地種有大片古樟樹、桉樹,以及近千棵名貴樹種竹柏,據說這些植物都有驅蚊作用。然而,驅蚊有效成分需要焚燒生煙或者技術提取加工,才能發揮出有效的驅蚊作用,細究之下這個結論並不妥當。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動物是指無蚊村附近山洞裡有不少蝙蝠,雖然蝙蝠是蚊子的天敵,但它也不是從根本上解決蚊子的關鍵。

但是如果我們轉換思路,從地理地質方面去探究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無蚊村,即許家老村,在高處俯瞰時可以發現,村子整體坐落在山前的一片狹小斜坡上,村後三面都是山,細看之下我們就會發現無蚊村沒有蚊子的秘密。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無蚊村在坡地上建造房屋實在是一個巧妙的安排。無蚊村土地是紅色的,並且土質相對疏鬆,這使得雨水量小時可以自然滲透,雨水較大時也可能與生活用水由排水溝順斜坡而下,流向村前瀘溪河。老村無蚊村生活空間不大,因為不能從事較大規模農業生產條件,所以沒有滋生蚊蟲的水田分佈,自古講“流水不腐”,沒有積水,自然杜絕了蚊蠅孳生的可能。

再看新村,遷出老村到許家新村生活的村民,在新村開墾了大片大片的水田。夏季任何有積水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蚊子滋生的最佳環境,那些靜止狀態的大片水田就成為蚊子最理想的繁殖場,所以蚊子特別多。

江西一古村有千年歷史,因為沒蚊子走紅

無蚊村沒有蚊子的原因如此簡單,從側面也證明了古人的智慧。許氏後裔遷移此地安家時,就選擇了在地形並不開闊的斜坡上依山壘屋,面水而居,充分利用了山水的自然屏障,加上完善的排水方式,自然而然實現了夏季無蚊。而無蚊村長久以來保持的格局,也是關鍵的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