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 你的夢想還在嗎?

米格的曾曾爺爺為了追求音樂拋棄家人,拆散了整個家庭。而曾曾奶奶通過做鞋修補了這個家庭,並且將做鞋的本事祖傳了下來。

尋夢環遊記 你的夢想還在嗎?

從此,一家人嚴禁米格碰音樂,是為了不讓他變成曾曾爺爺那樣。

有一天,米格發現曾曾爺爺就是歌神德拉庫斯,同時無意來到光怪陸離的亡靈世界,他需要曾曾爺爺的祝福才能回到現實世界。

尋夢環遊記 你的夢想還在嗎?

而在尋找德拉庫斯的過程中,米格又發現埃克托才是自己的曾曾爺爺。當年,德拉庫斯毒死了埃克托並剽竊了他的成果。

故事的最後,米格順利回到現實世界,全家人也終於開始支持米格的音樂夢想。

如果在觀看電影前,你不幸得知了劇情,可能會覺得電影過於老套,頂多是個平庸之作。但閱讀文字版的劇情介紹,和完整觀看電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皮克斯再一次化腐朽為神奇,把“追求夢想”如此老套的主題拍得感人肺腑又毫不做作。雖然滿滿都是套路,但是已經優秀到了讓人感受不到套路的地步,使人潸然淚下又意猶未盡。不出意外的話,這就是明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了。即便是落選了,它也是我心目中的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電影以誇張的方式講述了一家人對米格百般阻撓的故事,他們嚴禁米格碰音樂,還口口聲聲說是為了他好。他們宣佈米格可以做鞋了,可以學會祖傳的手藝,好像還是什麼不得了的喜事,其實米格根本不感興趣。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家長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你所覺得有前途的醫生、會計、從商等等,都是你自己的夢想,你不能幫孩子選擇夢想,他們應該有自己選擇人生的權利。

這就好比是兔子把胡蘿蔔送給魚,你覺得很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別人想要的。

這些僅僅是《尋夢環遊記》最表面的一層含義。

皮克斯的動畫片一向充滿隱喻,通過巧妙的比喻傳達正確的三觀。

比如,米格需要得到家人的祝福才能回到現實世界,比喻孩子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如果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孩子就如同亡靈一般行屍走肉了。但孩子需要的是家人祝福自己實現夢想,而不是子承父業。

再比如,亡靈需要有人們供奉才可以過橋與家人重逢,比喻銘記已故的長輩,他們的靈魂就會得到安息,會在陰間保佑你;忘記已故的長輩,他們就成了孤魂野鬼。

俗話說,人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停止呼吸的時候,在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是真的死了,也就是電影中的“終極死亡”。

而祝福孩子和供奉長輩又往往是相互的,長輩支持孩子追求夢想,孩子長大後成為了想成為的人,自然會對長輩倍加感激;長輩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孩子一輩子做不喜歡的事,自然也會恨死長輩。

《尋夢環遊記》的高明之處在於,電影沒有非黑即白地說追求夢想一定是錯的,應該聽父母的話;也沒有說追求夢想一定是對的,要不顧一切追求夢想,而是辯證地分析了夢想。

從事音樂事業是正確的,但因為它拋棄家人就是錯誤的;為音樂投入精力是對的,但不擇手段剽竊他人成果、毒死搭檔就是錯誤的。

不違背法律道德、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玩音樂可以支持,背叛家人朋友、殺雞取卵地玩音樂就不可取。

德拉庫斯確實應該遭到鄙夷和臭罵,但音樂沒有錯。錯誤的不是音樂,不是追求夢想,而是拋棄家人和作奸犯科。家長應該阻止孩子離開家庭,阻止孩子違法亂紀,但不應該阻止他們追求夢想。

至於埃克托,電影也揭曉了謎底,其實他當年並沒有拋棄家人,他在準備回家的時候被毒死了。

《尋夢環遊記》在講述追求夢想的同時,還不忘傳達家庭的主題,畢竟“家庭”早已是皮克斯動畫片的標配。不得不說,現在電影裡的“家庭”主題過於氾濫了,觀眾早已審美疲勞。要讓觀眾滿意,就必須創新。

《尋夢環遊記》大膽嘗試反套路和多重反轉,把電影的各種技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以至於觀眾看不出任何設計的痕跡,整部電影行雲流水而毫不刻意。

電影先是講述米格為了尋找德拉庫斯多麼辛苦艱難,好不容易才成功祖孫團聚。如果這時候電影就結束了,那就太普通了。

眼看米格就要闔家團圓的時候,電影又抽絲剝繭、不動聲色地告訴觀眾德拉庫斯那骯髒的成功史。此時,電影已經達到了懸疑片的水準。

導演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它就是衝著奧斯卡來的。於是,當埃克托說出他的女兒叫可可時,不僅點明瞭《Coco》的片名,又揭曉了埃克托才是米格的曾曾爺爺的懸念。觀影前本以為《Coco》的片名是隨便取的,看到這裡才發現Coco是很重要的鋪墊和細節。

當埃克托和米格說道“我們是一家人”的那一刻,真相大白的感慨、破鏡重圓的喜悅、家人重聚的開心、認祖歸宗的辛酸、虛驚一場的解脫、失而復得的感動等一系列情緒瞬間傾瀉而出,猝不及防給觀眾帶來淚點,縱然是再粗獷的硬漢也必然熱淚盈眶。

“We are family”早已是陳詞濫調,我們在太多電影中聽到這句臺詞,但《尋夢環遊記》確實拍得太好了,當我們再次聽到這句老掉牙的臺詞,仍然會哭得稀里嘩啦。

《尋夢環遊記》採用的手法類似於希區柯克的“一浪高過一浪”,多次反轉,戲劇張力不斷增強,又永不脫調,當節奏上升到頂點時,電影就達到了接近完美的境界。

電影的淚點是一定需要鋪墊的,米格和埃克托在一起這麼長時間,有合作,有分歧,有代溝,有誤會,有同甘共苦,有矛盾相向,又最終在得知是一家人後冰釋前嫌。充分的鋪墊下,電影顯得格外感人。

第二次淚點是米格丟失了埃克托的照片後,太奶奶可可將缺角的照片補齊,埃克托不僅魂魄健全,還在陰間一家團聚。

原本以為埃克托的照片遺落在水中的劇情是刻意營造悲劇氣氛,是為了教育米格直面死亡、放手過去的道理,不料太奶奶還保存著照片的殘角。

不少導演為了追求藝術造詣而刻意拍攝悲劇,口碑是上去了,但觀眾多少會難過。而《尋夢環遊記》先給你一個悲劇的結局,又給你一個圓滿的反轉,讓你哭成淚人的時候又給你帶來溫暖,達到笑中帶淚的效果。一部電影同時兼具悲劇的缺憾美和喜劇的閤家歡,在皆大歡喜的同時又不落俗套,實在是高明。

畢竟電影源自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不一定要貼近現實,不一定要很喪,也可以給人以安慰和希望。

有人說,人生會經歷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發現即使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

米格為了避免埃克托玉石俱焚,不再孩子氣,不惜犧牲自己,願意接受曾曾奶奶“不再碰音樂”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是他第一次成長;他竭盡全力還是丟失了埃克托的照片,是第二次成長;他通過彈吉他喚醒太奶奶的意識,間接補全照片,是第三次成長。

經歷了三次成長,米格不再是那個固執叛逆的小孩子,他能分辨黑白是非,能辯證地認識音樂,而家人也終於與他和解。

曾曾奶奶祝福米格的時候,收回了不允許他碰音樂的話,只要求他“永遠別忘了我們是一家人”。而在世的長輩也開始理解米格、支持米格,只要你不拋棄家人,我們就永遠支持你做喜歡的事。

當然,德拉庫斯也並非十惡不赦,他為了夢想不擇手段的行為是不可取的,他過於極端和偏激。倘若他能像米格那樣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不違反法律道德,始終顧及家人朋友,那就是積極的。

正如他說:

“音樂不僅是我的工作,也是生活。”

“人生再艱難,我還有我的吉他。”

“我受夠了徵求同意,我不要循規蹈矩,我要跟隨自己的心。”

“堅持夢想,努力把它變為現實。”

除此之外,《尋夢環遊記》的音樂沁人心脾、畫風精美絕倫、曾曾奶奶一邊跳舞一邊躲避反派、亡者世界打造得極其富有美感……完全可以用“完美”形容。感謝《尋夢環遊記》把一切美好都給了我們。

《尋夢環遊記》給我的感觸很深,我一度以為自己就是電影裡的主人公。

我從高中開始就熱愛電影,卻一直受到家人反對,他們覺得看電影毫無前途,純屬消遣。

我就像米格一樣無助,就像米格說的:“如果我玩音樂,我家裡一定會氣瘋的。”

對於我的叛逆行為,朋友同事沒少冷嘲熱諷,說我不孝順,說我要氣死父母。但至少我還敢於追求夢想,而他們連上路的勇氣都沒有。

去年9月開始,我堅持在豆瓣發表影評,終於堅持到今年5月的時候,現在的主編給我拋出了橄欖枝。我終於可以從事電影行業,每天的工作就是看電影和寫影評。

眼看我能夠通過看電影賺錢了,家人也逐漸開始理解我、支持我。我不僅可以通過愛好養活自己,每個月還可以寄錢給父母,何樂而不為呢?

我感謝曾經矢志不渝、堅持到底的自己,我鍥而不捨、忍辱負重也終於讓自己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正如服裝設計師馬可所說:

我們所有的文憑、證書、獎項,都不及選擇怎樣去活更能說明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尋夢環遊記》中,米格一路奮戰、絕不言棄終於得到了應有的回報,家人終於開始支持他的夢想。

這是他的故事,是我的故事,或許也是你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