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大探明抗逆基因調控植物應對惡劣環境機制

中國科學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近日,合肥工業大學科研人員首次成功探明功能性基因DFR1在植物面對惡劣環境時調節適應能力的機制,為提高農經作物抗凍抗旱能力開闢了新的理論路徑。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細胞報告》上。

為探明功能性基因DFR1調控機制,該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曹樹青課題組與劉永勝課題組合作,成功克隆該基因,並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開展系列研究。研究證實,該基因通過調控植物細胞中脯氨酸的動態平衡,實現植物對各種環境脅迫的應答反應。

在乾旱和低溫等惡劣環境下,該基因編碼的DFR1蛋白與脯氨酸降解途徑上的兩個關鍵酶均發生相互作用,並顯著抑制其活性,從而阻斷整個脯氨酸降解途徑,使得脯氨酸的含量增加,進而增加植物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

實驗結果表明,將模式植物置於乾旱或低溫環境後,DFR1基因的表達量急劇增加400倍,植物細胞中脯氨酸含量也隨之升高50倍,並在惡劣環境中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在該基因的調控作用下,DFR1過表達植物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大幅提高,在持續18天重度乾旱或12小時-8℃冷凍處理條件下,其植株存活率較野生型提升3至4倍。

據介紹,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提高該基因的表達水平,這一成果可大幅提升植物在惡劣環境中的存活率和生物量,在農經作物抗逆分子育種等領域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8年7月5日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