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字號打聯賽的五點擔憂

關於國字號隊伍要打職業聯賽的傳言已經愈演愈烈,雖然屢屢遭到嚴重反對,但這種傳聞似乎已經越來越真實。今天又有消息傳出,兩種方案已經基本成型,而且只爭朝夕自9月份就可能啟動,國字號球隊在聯賽征戰似乎已經進入倒計時。

關於國字號打聯賽的五點擔憂

裡皮

這兩種方案,一種是組建50人的國家隊分成兩隊參加中超聯賽;一種是U23、U21、U19分別組隊征戰中超、中甲和中乙。

在1991年,中國足球曾經組建過一支由徐根寶帶隊參加聯賽的國家隊,其實就是為了備戰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國奧隊,當時足協決定讓這支有郝海東、范志毅的球隊參加甲級聯賽。為了鼓勵各球隊為國家做貢獻,球隊每有一名球員入選國奧隊,則給與一個積分獎勵。然而很遺憾的是,那一屆國家隊在聯賽中竟然降級了,更為遺憾的是,那一年的奧運會預選賽,徐根寶的隊伍也沒有能夠出線。

時光荏苒白雲蒼狗,27年過去了,我們已經進入職業化26年的聯賽,又要回到計劃和半職業的思路,我們是該為中國球員的不爭氣而悲哀,還是該為指揮家的深謀遠慮而感慨呢?歷史上,為了參加重要國際賽事,我們也曾多次停掉整年的聯賽或停掉升降級,但足球水平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提高。

關於國字號打聯賽的五點擔憂

中國球迷

沒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為了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做一些合理的犧牲也是值得的,但我們擔憂的是已經位居亞洲前列的聯賽水平和影響力會因此而大幅下滑,一大批投資者會逐漸對足球失去信心和興趣,球員或許並沒有提高反而因為思維的混亂而喪失對足球的喜愛。

首先,第一方案組建國家隊征戰中超。中超每支球隊報名人數是32人,16支球隊合計512人。看起來50人只佔了1/10的比例,似乎影響不大。但是,從每次國家隊的人員組成看,球員似乎相對侷限在數十人之內,也主要集中在幾家俱樂部,如果大規模抽調這幾支球隊的球員,勢必嚴重影響球隊水準,如果廣泛從各支球隊徵集球員,又失去了組建國家隊增強球員配合熟悉水準的初衷,兩者都存在問題。國家隊球員不會沒有踢球的機會,因此鍛鍊和提高他們的水平是個偽命題。

其次,第二方案年輕球員組隊參加聯賽。這可能會讓球員有更多的比賽機會,但是這個前提必須是停掉現行的U23出場人數政策,畢竟每支球隊就那麼幾個能拿得出手的年輕球員,全被徵召了球隊實力受損成績必然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取消這一政策,俱樂部就必然不重視U23的出場時間,為了一小批球員而損失一大批球員的鍛鍊是不是搞反了,將來新的一小批從何而來呢?更何況,一些優秀的更年輕的球員已經能夠在中超聯賽上打比賽了,現在要他們去打低級別聯賽,這是鍛鍊球員還是埋沒天才?年輕球員的成長需要穩定的環境,在國字號球隊裡,教練員、隊友、甚至各自的位置和打法都要頻繁更換,年輕人本就不定性,遇到這種動盪的環境必然困惑,這是培養球員還是製造麻煩呢?

第三,因為市場機會存在,因為有了利益驅使,才有了很多願意做青少年足球培訓的基層企業,像浙江毅騰的老闆,就是做青少年培訓起家,通過交易球員獲得利益自己組建了球隊,甚至還打到過中超聯賽。如果年輕球員要組隊參加聯賽,那麼誰會有動力發現和培養青少年呢——培養出來的球員沒人買,因為買來了要送到國青隊替別人踢比賽。國青組隊參加聯賽,不僅不會增強資本進入青少年球員培訓的市場動力,相反還會讓人望而生畏從而本末倒置,嚴重降低足球人才的層出不窮。

第四,市場經濟體制下,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是必然的。俱樂部的球員被抽調,誰來為這些買單?球員如此高的身價和工資獎金,買來了卻用不了還佔用了寶貴的名額,球隊必然失去追逐優秀球員的興趣。也許足協或許會有一定的補償,但這種補償對於俱樂部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更何況,一旦長期為國足效力產生傷病,足協最多退回球員,而俱樂部卻要為此蒙受巨大損失。長此以往,或許各俱樂部將會患上“國腳恐懼症”,不再以擁有多少國腳為榮耀,相反成為負擔,或許有一天,國腳可能連想籤他們的俱樂部都找不到。

由此,俱樂部老闆必然會逐步降低對球隊的投入水準甚至退出職業聯賽,多年來形成的良好聯賽氛圍和競技水平從此衰退,80億中超身價貶值多少不得而知。

第五,如果為了補償球隊損失而放開外援名額,那麼即會與亞冠聯賽相沖突,又會導致數量更多的普通球員失去踢球機會和成長機會,這筆賬似乎怎麼算都是賠本的買賣。

政策出臺,不能拍腦袋,市場經濟需要以需求為導向,多了不必說,大家都明白。

關於國字號打聯賽的五點擔憂

足球從娃娃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