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父親們懵逼地退下,忍,成了大多數人的最終決定,耐操是中國父親的優點。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劉強東在疫苗事件中多次發聲,義憤填膺,“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嚴懲責任人。這種“嚴懲”還是迴歸了一位富豪的“商本位”思想,“罰他個傾家蕩產”可能是最高懲罰了,而不是“無期徒刑”甚至“死刑”。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這位登上過《財富》全球50位商業領袖榜單,進過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十,是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的公眾人物,在此刻最大的能量,也僅限於“建議”。

魯迅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幸好,現在還有一些人物“爭”出了聲音,儘管後果未知,但人民還是一片叫好。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微乎其微的力量,當見到比自己更大的力量是站隊我們一邊時,總是感到良知的寬慰。

而這種發聲,更多的可能不是因為公眾人物的“例行公事”,而僅僅是因為,他是一位父親。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然而作為一個具有很強大能量的父親,對孩子的保護和焦慮,也和普通人差別不大。

他當然是不差錢給孩子打最高級的疫苗,過最貴的人生,但他真的依然擺脫不了生活的焦慮。就算你是富豪,你能保證黑心的手不會在暗處伸向自己的孩子嗎?

所以,“建議嚴懲”恐怕是這位父親此刻能做的唯一的事了。

有一個嚴懲,就多一份安心,當然,也可能只是心裡安慰,但也能讓一位父親感到自己“終於為孩子做了點什麼”。

而更多的中國父親,能為孩子做的,實在無法更多。

尤其是在發生不好的事情時,絕大多數中國父親,那在詩歌中被讚美過的“寬厚臂膀”,“安全臂彎”,“如山父愛”,都只能變成一些像“娘們”一樣細小的抱怨和憤恨,輕則發朋友圈表態度,重則在網上破口爆粗。如果有可能,他們一定也想做些別的,但是能做什麼呢?

這是做父親的悲哀,保護孩子這件本能的事情,變得好像無力出手。

而想象中的父愛,彷彿應該是帶著一些橫衝直撞和不顧一切的。父愛和母愛的不同,不就是父親的安全感需要不僅僅落實在嘴上嗎。

但在中國,基本做不到。

東野圭吾有一部小說叫《彷徨之刃》,講的是一位父親為女兒復仇,千里追殺兩名少年犯。當然,他本身也犯法了。“他手持獵槍,雙眼佈滿血絲”,正義與法律在父親面前是一種彷徨的選擇。

這部作品改編的電影在韓國上映後,韓國的網站發起了“父親為報仇害回兇手是否恰當”的投票,30.1%的人認為自己也會這麼做,61.4%的人投票給可以充分理解失去女兒的父親心情,而僅有8.5%的人認為無論怎麼樣這都是不合法的行為。當法律連一個少女都無法保護時,父親有沒有權力來私法救助?

這種彷徨恐怕永久難以解開。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如果東野圭吾筆下的被殺害的女孩,變成吃了毒奶粉、打了假疫苗而受到傷害的孩子,他能怎麼寫?估計他寫不了,因為這種事情難以想象,他以一個作家的想象力,編造不出這樣荒唐的事。

但中國的父親,面臨的荒唐,經歷的彷徨,不是那些作家可以想象的。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十年前,照片中三歲的女孩,因為吃了含有大量三聚氰胺奶粉被檢出“雙腎結石”和尿蛋白及缺鐵症狀,他的父親郭利開啟了為女兒維權。但後來卻被奶粉廠家誣告陷害成“敲詐勒索”罪被判入獄,最後妻離子散。

這個父親的正常維權是保護女兒的合法權利,最後的結局是失去了家庭和自由。

不知道這位父親在獄中有沒有一刻曾經懊惱,在當初面對超標132倍的三聚氰胺、看著女兒的體檢報告的那一刻,如果早知道結局是自己入獄,那為何不是一拳打向那些黑心人。

同樣是入獄,換來的結果很不一樣。也許,至少能讓其他一些黑心的惡人,因為害怕同樣被打,而收起了魔抓,哪怕是片刻。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而現在法律告訴了中國父親:你們打也不是,告也不是,有證據也不是,有理由也不是,你的結局是不受控的,自求多福吧。

父親們懵逼地退下,忍,成了大多數人的最終決定,耐操是中國父親的優點。

現在,孩子遇上事的那些父親們,多數只剩下“對著鏡頭”控訴,保護孩子的方式變得單一。臉上有淚水,心裡有血水,手中沒有任何武器,身上沒有一件鎧甲。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裡,青山綠水環保,花香鳥鳴清風,無憂無慮的爸爸們和孩子們在演繹著如山的父愛如何挺拔。父親們多在執行一種“磨練孩子”的父愛精神,他們依然覺得,現在孩子還小,我有能力當你的保護傘,將來有一天你們是需要自己面對世界的。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可是他們說的不是實情。可能不用等你老了才失去了保護孩子的能力,很多時候,即使你還年輕力壯,能量強大,也不一定真的就能擋風遮雨。

中國的父親,老得特別快。

無力的中國父親: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