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CCTV《最美中国》专题片摄影指导,专注于拍摄西藏的时代变迁


赵嘉 报道摄影师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摄影顾问; 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技术与器材专业委员会委员; 戈尔特斯户外英雄; GETTY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户外-OUTSIDE》杂志编委;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评委; CCTV《最美中国》专题片摄影指导。

作为中国最畅销的摄影图书的作者,创作的书籍涉及多个领域,近年出版的书籍包括:《兵书十二卷》《顶级摄影器材》《那时西藏》《EOS王朝》《Redemption》《一本摄影书》《光的美学》《上帝之眼》《通往独立之路:摄影师生存手册》《摄影的骨头:高品质数码摄影流程》《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等。(图为2002年,冈仁波齐)

1993年读大学期间,赵嘉开始进藏,后来在西藏工作,他做过摄影师,野外活动的支援者、自助旅游者,甚至还有登山向导。2010年5月,玉树地震发生时,赵嘉正在玉树,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顾问,他拍摄赈灾图片并协调当地的救灾工作,青藏高原通过赵嘉的镜头展现了它的另一面,疼痛、忍耐与沉默。


他认为不少在西藏短期旅行的摄影师们往往有一个共通之处——他们以加倍的热情拍摄符号化的西藏:雪山、冰川、寺院、僧侣、老人、笑容。他们关注着“奇特的、充满异域神话的西藏”,展现他们心中也是游客梦想中的那个香巴拉。还有很多人钟情于拍摄风景,着力展现“大美西藏”。这样产生的作品虽然精美,却显得过于“趣味化”。

赵嘉认为,当代西藏相关摄影作品中,过于强调形式、符号,对时代变迁考虑的较少,对人性的洞察和挖掘不够,沉迷于自己的小趣味,这是一个比较让人遗憾的事情。而摄影,本身恰恰应该是与时间联系最紧密的艺术。

赵嘉说,摄影师在拍摄前应当进行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要做到对拍摄对象的历史、环境,乃至被拍摄者的性格有相当的了解,实际拍摄中,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拍摄目的、表现手法进行修正和确认。

如同小说家所写的序幕,电影的开场,赵嘉说,拍摄也要考虑“如何进入故事”的问题,如此几次三番的努力和准备工作之后,摄影师才能够较为确信地把握所拍摄的主题。

“年轻的时候我太热衷于在世界各地跑,分给西藏的时间太少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赵嘉说:“我会更专注在西藏拍摄。另外就是要做大量的采访/拍摄笔记,如果只是一味的拍摄,很多该记录和传达的会不够充分。”

“我们这些外来的摄影师在西藏的时间太有限了,本地的摄影师有很多先天优势,应该更多承担起记录西藏的责任。”

“西藏摄影师应当有一个更沉静的心态,时间能证明很多,不必要通过评奖来着急证明自己,不要急于靠西藏出名和发财。要安静拍摄,忠于时间,忠于历史,忠于内心。”

“要尽快开始个人专题,然后深入拍摄,任何一滴水都可以折射出整个西藏,整个中国。看你挖掘得深入不深入。摄影应当如用刀,要深插直至没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