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味美而養生,來看看古詩詞文中的豆腐吧


我國人們製作、食用豆腐的歷史悠久。相傳豆腐是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當時劉安召集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煉丹製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碰到石膏,形成了豆腐。

古人以豆腐為題材的詩詞文很多。如宋代王老者寫的《豆腐詩》:“朝朝只與磨為親,推轉我邊無大法。碾出一團真白玉,將歸回向未來人”;宋代朱熹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標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等等。

宋代蘇軾是豆腐的超級粉絲。他寫的《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郎見和》中有:“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 ”。蘇軾曾親自動手製作美味豆腐,“東坡豆腐”流傳至今。宋代林洪編寫的《山家清供》中記載了東坡豆腐的做法:“東坡豆腐:豆腐蔥油炒,用酒研小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


豆腐流傳2000多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別稱。豆脯就是其中之一,宋代王令寫的《山陽思歸書寄女兄》中有:“盤蔬羅春青,豆脯兼夕鱐。”這裡的豆脯就是豆腐。因為豆腐的腐,有爛的意思。還不如叫豆脯,像肉脯一樣。

明代孫作也覺得豆腐這個名稱不好,就給豆腐起了一個“菽乳”的名稱。他還寫了一首《菽乳》的詩:“淮南信佳士,思仙築高臺。八老變童顏,鴻寶枕中開。異方營齊味,數度真琦瑰。作羹傳世人,令我憶蓬萊。茹葷厭蔥韭,此物乃呈才……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烹煎適吾口,不畏老齒摧。蒸豚亦何為,人乳聖所哀。萬錢同一飽,斯言匪俳詼。”

豆腐還叫黎祁——宋代陸游寫的《鄰曲》中有:“拭盤堆連展,洗酺煮黎祁。”陸游曾標註:“蜀人稱豆腐為黎祁”。宋代馬廷鸞寫的《謝毛子文見壽》中有:“苜宿黎祁湯餅供,一澆眊矂強持盃。”也用了“黎祁”這一名稱。此外豆腐還有:大素菜、小宰羊、王糧、水歡、水板、白字田、白麻肉、佗合、軟玉、鹽酪等幾十個名稱。


豆腐不僅名稱多,而且品種多、做法多。如清代袁枚編寫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一道“金鑲白玉板”的菜——其實就是“波菜肥嫩,加醬水豆腐煮之”。還記載了鰒魚豆腐、連魚豆腐、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愷豆腐、慶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程立萬豆腐、凍豆腐、蝦油豆腐等等各種豆腐。

豆腐除了美味、富有營養之外,還有祛病養生的功效。古代貧困人家生了燥熱病症,沒錢看醫生,通常就是吃幾塊豆腐。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指出豆腐:“氣味甘、鹹、寒、有小毒。”“主治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清熱散血。”清代褚人編寫的《堅瓠集》中還寫了“豆腐十德”,即柔德、剛德、廣德、和德、儉德、貴德、厚德、清德、聖德和隱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