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六旬老兵倆月寫4萬字憶老山作戰

商河六旬老兵倆月寫4萬字憶老山作戰

“我只是戰場上一名平凡的戰士,能活著回來已是萬幸。之所以要把經歷記錄下來,是希望告慰那些戰死邊疆的無名英雄們,更希望大家銘記歷史,學習發揚老山精神。”7月23日,在商河縣廣電局家屬院的家中,楊佃平穿著當年的軍裝,向記者訴說著初心——1985年的一天,31歲的楊佃平奔赴老山前線,帶領連隊守住了軍事要地。

戰壕“血腥味”,走路提防地雷

1954年,楊佃平出生在商河懷仁鎮楊家村的一戶貧苦家庭,父母靠種地勉強養活家中7個孩子。

楊佃平心中一直有個軍人夢。1972年徵兵辦到楊家村徵兵,剛高中畢業的楊佃平想去報名,卻遭到家人反對。1973年徵兵辦再次來徵兵時,他第一個報了名。“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徵兵辦的副指導員說了一句話讓我很開心,他說‘楊佃平,這次即使全縣只能帶走一個新兵,我也要帶走你’。”1973年12月,楊佃平離開了家鄉。

成為軍人的楊佃平在章丘明水服役。剛到新兵連3個月,他就被選做文書負責寫黑板報。1974年,他被選去司令部從事文字工作,兩年後成了團裡能參與司令部演習的最年輕幹部。此後,他被重點培養前去陸軍學院進修,1984年被提撥為步兵8連的副指導員。

1985年3月初,他所在的部隊奉命前往中越邊境,參加老山作戰。楊佃平回憶,1985年5月底,他所在團接替那拉船頭地區的防禦,8連為師預備隊駐紮在南溫河南岸做戰前集訓。“經常看到多架直升機來往於我連附近的臨時停車場運送大批傷員,讓我感到前方戰鬥的殘酷,心裡緊張起來。”

當年6月9日凌晨2點,楊佃平被驚醒,他接到命令立即向前方開進,增援兄弟團投入戰鬥。“我們隱蔽前進,戰壕裡的泥水很深,散發著難聞血腥味。”楊佃平說,路上遇到戰壕就爬著走,在開闊地帶則沿著前邊帶隊戰士走過的路走,不然很可能會踩到地雷。

戰士們身背60多斤的裝備,快要走到暴露地帶時,一些人累得走不動。“帶路的戰士說,前方就是百米生死線,要以百米短跑的速度跑過去,慢了會被打死。”楊佃平回憶,百米生死線上,敵人的機槍噴射著火焰,封鎖道路。“一班長高建忠第一個穿過火線,我最後通過。”

商河六旬老兵倆月寫4萬字憶老山作戰

敵人深夜進攻,首戰沒有傷亡

楊佃平說,上陣地之初,他被安排在一處農場,具體負責指揮連隊生活保障、後勤保障和協調彈藥。在農場的第4晚,他接到命令:立即上戰場,前往無名高地,接替原來指導員的職務。

無名高地是最前沿的一個小高地,距敵所在高地只有15米遠,是一個大石縫。它的地勢低,完全在敵人的俯瞰和火力控制之下,只有3名戰士和一挺重機槍在堅守。但它的位置重要,在連指揮所右前方600多米處,是阻敵進攻的關鍵之處。

楊佃平回憶,到高地的第二天,“凌晨3點多,我們發現有幾個黑影向我高地接近,我立即向上級報告敵情,同時下令離近了再打。”當敵人距10米時,他們開始進攻,同時連隊迫擊炮也給了炮火支援,“敵人有的被擊斃,有的踩響地雷,幾次反撲都被擊退。凌晨5點多,戰鬥結束,我方沒有任何傷亡,敵人在炮火的掩護下搶運了十幾具屍體。”

初戰告捷,給了戰士們很大鼓舞。後來的20多天裡,楊佃平與戰友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現在回想起在無名高地的經歷,簡直刻骨銘心。那時生活條件艱苦,幾天吃不上飯,喝水更是困難,下雨時用頭盔接點水。不下雨,就去其他高地附近的山溝裡背水,水量有限,常喝洗手洗臉水。”

1986年5月12日,部隊圓滿完成任務。8連榮立集體二等功,楊佃平被榮立個人三等功,成為連隊指導員。

商河六旬老兵倆月寫4萬字憶老山作戰

寫成紀實文學,希望精神傳承

1989年楊佃平轉業回到商河擔任了一名鄉鎮基層幹部。

今年64歲的他,依舊身板挺拔,身手敏捷。他家裡,有關老山作戰的記憶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電視頂上立著戰友合影,陳列架上擺著立功勳章……“那些畫面在我腦海裡就像放電影一樣清晰,曾經一起戰鬥過的戰友,名字我都記著。”

平日裡,楊佃平喜歡讀詩寫詩。今年年初,在朋友建議下,他決定用紀實文學將血戰老山的故事記下來。“我從4月開始寫,不到2個月就完成了初稿,共8章4萬多字。”

將老山記憶寫成紀實文學只是楊佃平的一種嘗試,他還有更多打算。“我想把我們連所有參戰戰士的基本情況都梳理一遍,將血戰老山寫成劇本,讓人們知道,在祖國需要時,中國軍人能打勝仗,讓老山精神發揚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