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從前,有個詩人叫白居易。

他每次寫完詩都先念給一個老太太聽,然後改到老太太能聽懂為止。

有人問為啥啊?您可是大師啊!這不是掉價嗎?

白居易說:大師也得說人話啊,裝逼一定遭雷劈!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姜文導演新作《邪不壓正》,目前豆瓣21W人打分,評分為7.1。這個人數,評分應該穩定了,最多上下浮動0.1分左右。

那麼,豆瓣評分7.1是什麼概念?

先來橫向比較,藥神目前8.9分(是的雖然藥神一度成為第十四部華語九分的電影,但現在已經跌破了九分,和讓子彈飛一樣,當年也是上過九分的)。

目前好評比較多的動物世界7.3分

縱向比較,近兩年:

36億的紅海行動,8.3分

33億的唐人街探案2,6.7分

22億的捉妖記2,5.0分

16億的前任3,5.5分

13億的後來的我們,5.9分

9億的超時空同居,7.0分

7億的無問西東,7.6分

56億的戰狼2,7.1分

22億的羞羞的鐵拳,6.9分

16億的西遊伏妖,5.6分

11億的芳華,7.6分

10億的乘風破浪,6.8分

7億的悟空傳,5.0分

………

這樣有個很直觀的瞭解,豆瓣7分,絕對不是爛片,以華語電影的標準來看,可算的上優秀了。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很多朋友好像把邪不壓正說的一無是處,甚至視為爛片,儘管他是從8.2分一個極其優秀的開畫分數往下掉的,但7.1分絕對不是爛片啊,還是一個比較優秀的評分。莫名的就淪為粉黑大戰了…也是奇特。

雖然我知道大家都對姜文期待頗高,姜文之前導的五部電影,三部8.7以上,一部8分,但這部邪不壓正,其實已經勝過一步之遙了。

那麼,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為什麼從一個極其優秀的開畫評分下滑到一個比較優秀的評分?

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其實全世界都存在啊……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總括而言,簡單來說,早期的高分是粉絲群體(大頭)+部分電影媒體人+水軍(存疑)的結果,後期的降低則是回落到了正常水平而已,然後我們具體分析:

首映場+路演場,會去的,必然以姜文的大批粉絲為主,然後部分電影影評人為輔,粉絲打分,自然會不客觀,早期分數水漲船高。

同時看好的還有部分電影影評人,姜文的電影,梗和隱喻是很多的,像我這種沒有大量的歷史知識和電影知識的人,只能看懂一部分,即便是我自己看懂的一小部分,我也覺得著實精彩,而知識越深的電影影評人,看到的更多,就越是推崇,比如說,“第三共和國的崛起”,這批人打的分也自然高。

此外,還有水軍(存疑),畢竟豆瓣人人皆可打分,無論看沒看過電影,即使豆瓣具有自己的算法消除水軍,但早期,肯定是兼顧不太到的。邪不壓正的發行商會不會使用水軍呢?我不知道,所以說存疑。只是我覺得,這次的姜文很奇怪,比如,去了創造101宣傳……

姜文飾演的藍清峰在裡面說了“我就是為了這瓶醋,才包的餃子”。

但是,認真講,你這餃子真的一般,雖然醋是不錯,但我吃餃子不喜歡蘸醋。

題外話,扯一扯我國目前的電影評分問題。

我國現行被廣泛討論的有豆瓣評分和貓眼評分。

貓眼評分一般反應了大眾對電影的看法,而豆瓣則是電影愛好者(分初級、中級、高級)對電影的看法,一般以豆瓣評分為準。

國外的主流評分為MTC、爛番茄和IMDB。

IMDB基本和豆瓣類似,metacritic和爛番茄則是專業影評人和媒體對於電影的評分,而我國沒有,我國的這部分人基本上也是去豆瓣評分的。(貌似貓眼好像有個專業評分?不過關注的人很少吧)

我覺得這幾天關於《邪不壓正》的大部分爭議,在於此。

不少人覺得,這電影有好多隱喻啊,怎麼會只有7.1分;也有一批人覺得,這部電影故事都沒講好,爛片,居然還有7.1分,然後演變為粉黑大戰。

如果有個權威性的類似MTC和爛番茄的評分,就可以看看這部電影在全部專業影評人心中,到底是什麼樣的水平,爭議會小很多吧。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有點懷疑姜文在《讓子彈飛》成功之後,對“什麼樣的電影觀眾喜歡”產生了誤解。

他也許以為觀眾的水平有限,看不懂什麼暗喻,所以要把暗喻什麼的弄得再明顯一些,這樣觀眾就能看懂了,再加上些商業元素,觀眾就喜歡了。

所以他才在一次涉及到《讓子彈飛》的頒獎晚會上派個演員撇著嘴傳了一句話:謝謝你們喜歡《太陽照常升起2》。(大概意思吧,具體記不太清了)

實際上,我覺得《讓子彈飛》讓觀眾喜歡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刨去一切的隱喻,它依然是一部完整的,緊湊的,很有趣的電影。而《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失敗,恐怕除了商業元素不濃之外,表層的結構鬆散才是根本原因。

你看那些為《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叫屈的影評,不都是在說:你沒有看懂,實際人家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反而很少有人說這個情節很過癮,那個橋段很有趣,這個演技實在炸裂,整部電影如何讓人喘不過氣來等等等等……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讓子彈飛》,中國目前沒有第二個導演能夠拍出來。包括《太陽照常升起》,那絕對是一部經典。可惜《太陽照常升起》的票房失敗是他的心結,他似乎總想將這部電影的精髓注入他的新片,用一次票房的大賣來證明:我領先你們一個時代!

問題是,他的那個真正做到了領先一個時代的偶像曾經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瞭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在網上的評論中,姜文和姜文的“學歷粉”也被罵的差不多了,下面再談兩點:

1、姜文的電影確實被過度期待了。

2、審美是很私人的東西。

不可否認,姜文在中國電影屆確實具有一定地位。豆瓣首映當天評分8.2確實是各路人馬實打實給出來的。

為什麼現在分數降到了7.1?

電影全線上映,大家看了電影后發現,《邪不壓正》劇情拖沓又不夠酣暢淋漓,各路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加之過高的期待,就直接給了低分。另外,不排除其中包含了對姜文粉絲爆棚優越感的厭惡情緒。

有時候覺得姜文確實像個宗教。喜歡他的人覺得他神秘、戲謔、有趣、富有歷史沉澱感,不喜歡的人覺得他就是個裝逼犯。

個人覺得:“姜文的電影,看了就看了,別和人去爭辯。”

姜文是一個個人風格很強烈的導演,他在《十三邀》裡和許知遠聊:“我能做的只是表達自己,你只能表達自己。”

他倒是很坦誠。《邪不壓正》就是一部姜文個人的成長史,李天然就是他自己。這部電影就是他自身“少年時迷茫的跟著他人的步伐前進——實踐中遇到挫折時的膽怯——找到了勇氣和自我”的成長曆程。

有人說這是個“少年找爹”的故事。不,這應該是一個少年成為爹的故事。李天然一步一步從精神上離開了“父親”,成為了一個男子漢。

不破不立。所以,結局,李天然最後一位守護者關巧紅也離開了。

《邪不壓正》作為一部電影,內容和表現手法都太私人了,完全按著姜文自己的愛好來演繹。這就像芥末,喜歡的人很喜歡,炒花甲都要加芥末;不喜歡的人十分厭惡,一點都碰不得。

電影降到7.1分,說明不喜歡芥末的人還是很多的。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世有姜文,然後有《讓子彈飛》。然姜文常有,而《讓子彈飛》不常有。

必須要承認的是,人們對《邪不壓正》的高期望,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是姜文民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是那部《讓子彈飛》的後作。

但是世有姜文,然後有《讓子彈飛》。然姜文常有,而《讓子彈飛》不常有。

當然,說姜文常有這話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不對的。因為姜文也是比較少有。

有多少有呢?同一個時代,能和姜文比肩的,就那麼七八個人。

但是《讓子彈飛》更少有。

一個時代,像《讓子彈飛》這樣的片子,就只有這一部!

《讓子彈飛》之所以能夠口碑票房雙豐收,並且這些年屹立在中國影史的神臺上巍然不動,原因是很多,並且很複雜的。

首先是演員陣容:

在拋去廖凡和周韻等這些姜文電影標準配置之外,《讓子彈飛》比起《邪不壓正》多出了葛優、周潤發、陳坤等一水兒一線影帝,還有劉嘉玲、白冰、胡軍、龍太子張默、馮小剛等一系列人們喜聞樂見的演員們。

演員是一部戲的最為核心的支柱。

如果說好的演員能夠把一個好故事演出它應有的味道,那麼一流的演員就能夠把一段極為簡單普通的故事演出一流故事的感覺。

舉個簡單的例子,1992年臺灣拍的《暗戀桃花源》拍了兩個話劇團排練話劇的故事。

其中一個話劇團的話劇是金士傑老師和林青霞演的一對戰亂中學生戀人的故事。雖然電影的大故事還算是有點意思,但是電影中的話劇故事實在是非常普通,對話普通佈景普通配樂也相當普通。但是金士傑老師和林青霞的表演愣是給了我一種極為投入的沉浸感。

在《讓子彈飛》中,不但有一群好演員,更有葛優、周潤發、姜文這三個中國超一流男影帝的同臺表演。不但同臺,而且針鋒相對。不但針鋒相對,而且火花四射。

拋去《讓子彈飛》的大故事不談,單看中間鴻門宴這一段實際上也和《邪不壓正》一般臺詞對話雲裡霧裡繞來繞去不知所云。但是一般觀眾也能看這一段看得津津有味,正是因為三大影帝絕倫的表演吸引住了觀眾們的興趣,沒有讓他們因為看不懂而喪失興趣。

客觀來評價一下這段,開頭的對話非常平淡,之後一段美金的對話不知所云,後半部分關於接腿話題又繞來繞去雲裡霧裡。但是因為三大影帝的極具張力的表演,讓這一段成為了全片最為閃光的片段。普通的觀眾可以享受三大影帝吹水談笑風生,喜歡挖掘內涵的人也可以去分析對話背後的隱語。

《邪不壓正》的演員們當然也都是非常出色,但是比起《讓子彈飛》無疑是差了兩個檔次的。周韻一如既往的女神氣息十足,許晴一如既往的極度誘惑,廖凡一如既往的展示霸氣中規中矩,但彭于晏。。。雖然說不是演的不好吧。。。。就是有一點用力過猛的感覺,恍惚間以為他還是《悟空傳》裡面那猴子。

而姜文姜大影帝。。。並沒有相當多的戲份。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其次是故事本身,也是《邪不壓正》最為讓人詬病的地方。

毫無疑問《讓子彈飛》的劇本之於姜文,就像是《在那遙遠的地方》之於王洛賓,是天授的。

是上帝將這個劇本送到了姜文的腦子裡,而不是姜文創造了它。

先不提故事中臺詞中的各種暗示隱喻,《讓子彈飛》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故事開頭張麻子搶下火車,馬縣長隱瞞身份哄騙張麻子去鵝城假裝上任。於是無數矛盾衝突火花油然而生,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即將上演。

任何一個觀影者都願意往下看,想看張麻子如何假扮縣長,隱瞞身份的馬邦德會在張麻子身邊做出什麼。

隨後黃四郎出現了,於是電影核心矛盾就此確立。

一邊是身為麻匪但是充斥著理想主義光輝,並且擁有一幫飛簷走壁身手精彩的小弟的張麻子。

一邊是霸佔鵝城多年,在南國勢力龐大,並且城府深厚手段高明狠毒的黃四郎。

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裡,張麻子完成的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殺死黃四郎的任務,而是帶領人們反抗黃四郎壓迫的任務。

後者比起前者更為複雜,有難度,並有更有逼格。這個任務值得花上兩個小時去完成。

那麼觀眾們花上兩個小時看到張麻子完成了這個複雜,有難度,有逼格,並且他們看得懂可以理解的任務之後,便覺得時間沒有浪費。

但是另一邊,《邪不壓正》在貢獻了一個雖然略微有點老套,但還是非常吸引眼球的開頭,確立下的主要矛盾是李天然和朱潛龍、根本一郎。

而普通觀眾們能看見的主要任務是,前者要殺死後兩者。

這個任務,太簡單了,簡單到不值得觀眾們花上兩個小時去看李天然去完成,簡單到觀眾們會在兩個小時以後看到李天然完成任務之後產生一種錯愕感:

啥,就這樣完了??這片子到底想要表達什麼?

那麼,這個片子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最為主要的應該是人如何戰勝內心的恐懼。

李天然花了兩個小時完成的任務也不僅僅是殺死那兩人,而是戰勝內心的怯懦。

其實這個主題和《讓子彈飛》是有點相似的。

鵝城的百姓們聯合起來的力量要比黃四郎大很多,因為怯懦他們不敢反抗,直到張麻子站出來帶領了他們。

李天然的戰鬥力比朱潛龍根本一郎也大很多,他可以很簡單地彈冰塊就射死他們,但是因為怯懦他猶豫,直到他自己戰勝了這個怯懦。

那麼,差別在哪裡呢?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差別在於《讓子彈飛》中的怯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張麻子帶領下人們覺醒這個事件也是很直觀很容易明白的。

但是《邪不壓正》中這種怯懦是需要仔細思考才能領悟的,李天然等人戰勝自己內心怯懦的情節也是需要揣摩思考才能感悟的。

可能有人會說:主題需要揣摩的電影有很多啊,那些高分電影基本沒有一個是主題很明顯,為什麼那些電影沒有被人指責呢?

關鍵是,觀眾去領悟到這個主題,需要用到多少電影中的細節。

絕大部分主題比較隱晦的片子,觀眾只需要自己注意到,或者事後在提醒下回憶起電影的兩三個情節就可以恍然大悟。

但是《邪不壓正》,包括我很喜歡的但是口碑不盡人意的《蝙蝠俠大戰超人》,他們的主題隱晦到觀眾是需要能夠注意到片子中五六個甚至七八個情節才能恍然大悟的。

這個難度太大了,絕大部分觀眾第一次觀影時候根本不可能做到。即便事後在別人的提醒下,他們也最多隻能回憶起兩三個情節,並不足以讓他們恍然大悟,反而可能覺得別人的解讀是牽強附會。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於是,絕大部分人都能夠輕鬆享受《讓子彈飛》,部分愛研究的人也能去挖掘隱晦的東西滿足自己的愛好,於是《讓子彈飛》票房口碑雙豐收。

而《邪不壓正》,在最早期一波熱愛姜文,能夠花時間去研究的人看完給電影打了八分之後,更大一波因為《讓子彈飛》的名頭去電影院只想看個故事被逗個樂的人在電影院看得一頭霧水覺得浪費了時間,出門隨手打了七分。

雖然我其實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但也不得不承認,講一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可能真的有時候比拍一部充滿內涵的片子更難。

畢竟這些宗師級別導演們心中誰沒點複雜深刻的想法,但是如何拍得人們能接受才是最為重要的。

就像《蝙蝠俠大戰超人》,我來回看了十幾二十遍,看到每一句臺詞每一個鏡頭都能背下來。但是我喜歡有什麼用呢。。。

大眾不喜歡,就沒有票房,沒有票房再拍就不划算,不划算就只能。。。要麼不拍,要麼換導演。

由此可見,諾蘭導演的功力才是真的深不可測啊。

所以,還是不要責怪沒看懂《邪不壓正》的觀眾們沒有眼光了,再虧下去,姜文就沒有下部片子了……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光屁股在街上走了幾圈,終於有小孩兒敢大聲喊出來,可是皇帝他真的沒有穿衣服啊!

豆瓣評分8.2出來的時候是零點場和早場,週五工作日,最早看完電影評分的(甚至惡意一點兒有很多沒看就評分的)都是熱烈期盼這電影好久的姜吹,還有就是收錢打分的影評人,收錢打分的必須得趕早,要不怎麼把人騙進電影院?

影評人確實只需要認識五個字,那就是“這部很姜文”,講了一大堆隱喻啊,畫面啊,藝術啊風格啊就是不敢講故事。

等真的買票的普通觀眾開始陸續進入電影院,評分就開始剎不住的往下掉,有趣的是,剛好卡著點,每兩個小時放完一場,看完電影的出來打分就開始往下掉,每次掉0.1-0.2,一度甚至掉到7.1,最後是很多豆瓣文藝青年實在看不下去曾經拍出過《讓子彈飛》、《鬼子來了》的姜大導演淪落成這樣,才說電影也沒那麼差,才挽尊回7.1。

而購票App貓眼那邊,評分已經低到7.5,不如爵跡和小時代(貓眼用過的都知道是買票看完後會提醒你打分)

這部電影要是不是姜文拍的怎麼樣?想起了那年《一步之遙》參加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前一年《白日焰火》剛拿了金熊,國內媒體都寫不知道有沒可能二連莊呢,結果創下了主競賽單元影片放映40%的離場率,媒體評分2分。沒辦法,人家老外不認識你這個皇帝啊。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最後,姜大導演求求你說說人話吧。

姜文的民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越來越個人向,越來越莫名其妙。

就一個少年復仇記的簡單故事,臺詞莫名其妙、剪輯跳片、人物形象稀碎,這如果不是姜文導演的能上7分我真的不信。我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網上刷來刷去就盡是看見彭于晏的肉體,許晴的風騷。因為這片就沒故事好說了。。。

這電影就是完完全全姜文拍給自己看的,給自己的光輝歲月留下個痕跡。完完全全就是個先鋒派電影,但是偏偏又想賺錢當成個商業片來宣傳,結果弄了一個不知所云的個人主義作品放在電影院。《讓子彈飛》的成功是因為脫離了姜文的影子依然是一個好故事。根據《夜譚十記》改編的,有個好故事來扼制一下姜文的天馬行空,結果自那後的兩部開始他拍的越來越隨心所欲,自然越來越莫名其妙。

還有一眾人最喜歡的隱喻,我說實話所謂隱喻這個東西是有邏輯可循的。但是那些大多數隱喻越來越像是一群人的過度解讀,看見個蘋果就能解讀出宇宙飛船。 一部電影只需要隱喻就夠了?乾脆說自己就喜歡洋嗆怪調的說話吧。我並不覺得這種主角一秒鐘說五句臺詞,恨不得每個字都是隱喻的,說到最後恨不得你得看三遍才能聽清主角說了什麼的方式算是尊重觀眾。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在《子彈》的時候也有過這種密集型雲山霧繞的臺詞對口,譬如黃老爺、縣長、師爺三人鴻門宴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在後期姜文與周潤發的對話已經開始那種似答非答的意境,但是觀眾並不覺得厭惡為什麼?

1.劇情是漸入佳境,是一開始普通的劇情然後在慢慢隨著演員的表演,把劇情推前,最後變成了姜文那種雙放演員對說一串臺詞的風格。

2.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葛優這個角色,他就像是在相聲中的捧哏一樣。在雙方說的雲山霧繞的時候他會出來負責一下搞笑的部分,一來是緩解劇情壓力把那種即將癲狂的節奏收住,二來是從側面讓觀眾更加理解劇情。這比起大部分時間兩個人對著一秒蹦5句臺詞的《邪不壓正》在節奏上好太多了。

3.再就是三位演員影帝級別的表演,讓這種雲山霧繞的臺詞更加便於理解。彭于晏還是太年輕了,撐不起場面,也hold不住。他雖然是主要人物,但是卻沒有那種功底可以串聯整個劇情走向,所以大多是情況下就只能跑酷了。

《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在我看來就好像是一個磕嗨了的人,和我說了一個故事。

當然我是沒資格對姜文說三道四的,只是想發洩一下對於無腦吹捧之人的厭惡,和我個人的看法。

姜文的電影,的確是開創了華語影壇獨樹一幟的風格:那就是電影拍的亂七八糟,但是咱有隱喻啊!你敢說電影不好看,那特麼是你文化水平低沒看懂電影裡的隱喻。

可惜吧,看電影不是猜謎,拍電影也不是搞燈謎展,觀眾被影評忽悠進影院了,發現這電影拍的莫名其妙的,說一句不好看馬上一群人指著鼻子罵你“看不懂電影別bb”。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從8.2直降7.1,姜文導演新作觀後有感

您倒是站著把錢給掙了,但是想讓觀眾跪著看電影還是需要點本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