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動遷房好一點

對動遷房好一點

這標題,若少一個“房”字,就是一個社會話題,輪不到我來寫;

這標題,多了一個“房”字,彎道超車成了個小眾選題,但確有話題屬性。

看起來可以雙手一攤:“這是政府動遷、政府安置,我們只是執行”,但今天的背景是什麼?

——經適房好像已經好久沒人提及這個字眼了

——大量租賃用地在2017年被“發牌”,上市可期

——長租公寓藍海了一年,秒變紅海,像夏天的游泳池

——保障房、動遷房、廉租房,新名詞像排隊上市的IPO

對動遷房好一點

把所有的責任義務歸於政府,“我們真的不能在有限權限內做的更好一點”?

把今天的隱匿者,拉出來!

(一)貴方義務不僅是動遷,更是全程安置

貴方這種尊稱,直指我們的公僕,他是生來管理我們的。

周立波有云:“我(們)是人民的兒子”,那邊廂的做派是人民的老子

所以,權且稱為貴方,不亢不卑不做作。

貴方發起並搞掂了動遷,對“動遷去哪裡&如何貨幣補償”都沒有絲毫可以商量的餘地,只有選擇權,是以兩害相遇取其輕的方式;

沒有是非權,要麼服從要麼成為被妖魔化的釘子戶。

站在動遷居民的立場,都是在一個地方居住了數十年乃至幾十年,他們的心態很微妙:

一方面,對現有居住條件的侷促忍無可忍;

另一方面,對可能要去的新家(區域)參照原標準,少有歡天喜地。

當然可以一切歸於“沒錢”兩個字,但沒錢不代表沒要求,或者沒有提要求的人權,所以對動遷戶而言,(選擇後)進入一個全新(基本都是郊外)的區域,心理的怯,是真實存在的。

貴方也無奈:市區可利用土地越來越少,原拆原回基本不可能,只有往外突圍;

另一方面,拆和置是兩個範疇,所以一包到底既不願意也沒這聖心。

接下來就是接收人口區域的“現管們”,可以為新人口做些什麼?

對動遷房好一點

反過來自問:新人口想要些什麼?

交通、生活配套、設施、便利,歸根到底是生活無縫對接的適應期儘量短。

動遷的原地當然都是有商業價值的,都是可以為土地財政貢獻的,所以儘管建築和空間絕對老破小,但環伺左右的各種配套甚至熟稔了的鄰里,都是可以念念不忘的軟硬件。

從市區到郊外的動遷,最大的利好當然是“房子好、環境好”,這也是一句永遠正確的廢話:房子總是新的好,郊外配套不足種一點樹合情合理。

所以,動遷的貴方大老爺要做好接收方的“接機工作”,這要求是儘量便利。

於是,公共交通設施儘量配置;

於是,開門七件事至少要有個基本配置:

於是,若能在物質基礎上添加一些精神設施,那是極好。

當然做不到一切如故(否則也太靈異了),因為動遷居民對生活便利度下降是有心理承讓準備的,但可以少,卻不能無。

對動遷房好一點

(二)甲方責任不僅是施工,更是精細建設

甲方的社會名字叫做開發商,看起來的工作好簡單:“房子造造好就行了”,但這句話可以一分利,也可以儘可能百分百,玄妙在於願意與否。

不能因為“房子總是新的好”,就忽視鋼筋水泥的主觀能動性:

1、戶型要合理,關鍵要參照商品房標準,為什麼不能做兩個衛生間?

2、外立面要洋氣,動遷戶也是消費者,讓它佔點“像商品房”的便宜又如何?

3、環境總比原來好,但大市政都是草皮,社區內要有點層次、造型、大樹吧!

4、一梯四戶甚至六戶沒問題,但基本的物業管理要有,弄堂也已經升級了。

5、留點社區商業,但要為招商考慮:開間、進深、採光、面積、不擾民。

對動遷房好一點

開發商是造房子的,但不僅僅是造房子的。

歸根到底一句話:動遷戶,也是消費者,請對他們好一點。

N多開發商在面對動遷房時候,的確和商品房做了參照,但這種參照是逆向的,因為一切是以降維為目的,這也沒錯,但降維也要有底線。

官本位的邏輯如是:“總比原來螺螄殼裡做道場要舒服”,基於這個觀點,只要實現了空間面積的擴容,動遷房就萬事大吉了?!

動遷房和商品房,因為消費者的消費能級有別,動遷房對於實用性的要求反而更高,一些商品房中可以接受的浪費或不合理,在動遷房中反而要精打細算,比如戶型瘦身、公共分攤、導致物業費高企的設施,同比降維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開發商像兒歌一樣傳誦的以人為本,真要做到反而是“體貼無極限”。

另外,動遷社區中,開發商更有便利和義務在商業配套上盡力而為,畢竟放任招商和集中採購之間,“誰出面”對居住者體驗感而言,是天壤之別。

對動遷房好一點

(三)乙方職能不僅是填滿,更是營銷包裝

乙方,即房地產下游的服務方,看起來好像跟動遷房更不存在瓜葛,但其實又是事不關己的推搪。

各種保障用房的推出,增加了供給,就存在了選擇,就催生了競爭。

終於,開發商在完善自身建設水平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起動遷房形象打造的問題。

於是,動遷房開始有了宣傳費用,有了審美要求,有了市場意識,為先覺者點贊。

從最早的圍牆刷一刷,到後來豎個廣告牌,再到精神堡壘、路段指示、工地辦公室包裝,越來越多商品房開發和營銷中的手段,有選擇性地平移到商品房,將是未來一個趨勢,樂見改變。

儘管還沒有上升到樣板段、市區接待中心、媒體投放、明星代言,但未來隨著供給進一步上升,也很難主觀說絕不可能。

再來看看設計水平,從最早的標語到如今的廣告語,看起來只是換了文字而已,背後卻是市場營銷元素的介入,從耳熟能詳的“質量重於一切”到“環境優美提升品位”,變化本源是甲方的市場意識。

反問一句:從市區動遷到郊外,最擔心的是什麼?

當然是生活便利不再。

追問一句:生活便利不再,除了市政和開發商,設計事不關己?

對動遷房好一點

當然不,設計在有限範疇內可以掌控的畫面、主色、場景營造,都可以嫁接在商品房營銷中那些偏遠樓盤的(適度)誇張手法:

1、偏遠更怕黑,沒夜生活是事實,夜景沒有但不能迴避,所以藍天白雲是大忌;

2、工地的淺色系,不耐髒且更換導致成本高,更暖色彩儘可能高端無可厚非;

3、建築本體的巨幅也可以嘗試,不用來賣房子,但可以昭告周邊歡迎業主;

4、拍一部未來家園的宣傳片或相關形象資料,讓動遷戶可以提前瞭解和比較;

5、甚至設立一個動遷居民接待(展示)中心也未嘗不可,便於瞭解和熟悉環境。

對動遷房好一點

動遷過程中,會提前提供幾個備選社區,原則上動遷戶會先期到訪,路遠和配套缺失是先天的,但提升到訪者第一眼的不抗拒,是可以也必須嘗試的。

去一個新地方,舟車勞頓卻第一眼就愛上,那是CCTV做手腳。

換位思考,人性總是需要愛。

對動遷房好一點

對房子好一點,本質還是對人好一點。

以人為本,說說容易做到不易,但也有很多(內容)值得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