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呼之欲出,這些變化值得關注!

近年來,跨境電商在進出口兩方面都發展迅猛。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8.06萬億元,同比增長20.3%。業內預計,未來這種迅猛發展的勢頭仍將延續。

經過兩年過渡期後,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將在今年迎來監管新政。

隨著過渡期即將在今年年底再度到期,商務部等相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制定過渡期後政策,監管新政在此前的“48新政”基礎上將做較大改動,政策思路大方向上將更加適應跨境電商進口特點,包括研究出臺適合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有別於一般貿易進口的單證等通關舉措、以及制定更具靈活性的正面清單等。

進口新政正在醞釀

我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政策的調整,可追溯到2016年4月8日起實施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被業內稱作“48新政”),新政核心為調整關稅、正面清單、通關單三項內容:即在稅收層面,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在通關層面,參照進口商品正面清單,需按貨物驗核通關單,並對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等商品提出了首次進口許可批件等要求。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呼之欲出,這些變化值得關注!

隨後,考慮到跨境電商的特點,在2016年11月和2017年9月,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監管過渡期政策先後兩次延長至2018年年底,即繼續按照“48新政”之前的模式進行監管。

伴隨過渡期即將在今年年底再度到期,過渡期後的政策如何走向,一直受到業內高度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瞭解到,早在今年年初,包括國務院參事室、相關部門就已經多次召開內部研討會議,就政策走向進行研討。目前,商務部等部門正在緊鑼密鼓制定過渡期後的監管新政,主體思路已大致成型。

記者瞭解到,此次將不再採取延長過渡期的臨時政策,而是有望出臺相對穩定的監管新政。監管新政在此前的“48新政”基礎上將做較大改動,政策思路大方向上將更加適應跨境電商進口發展的現實情況和行業特點。

例如,在單證提交方面,或不再要求參照一般貿易單證要求,而是更加便捷,提交物流、交易、支付這三項單證即可。

再比如,進口商品依然採取正面清單的方式,不過形式上會更加靈活,也會考慮到一些創新型產品的進口需求。

“當然,畢竟跨境電商還是比較新的業態,所以政策也不是一勞永逸。”業內人士表示。

“出臺穩定的政策,已經具備成熟條件,也有利於給行業穩定預期。”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張莉表示,無論是從適應行業特點、助力擴進口來說,還是從與國際慣例規則的協調來說,出臺穩定的監管新政都是必要且重要的。

跨境電商連迎利好

事實上,近期從國務院層面到部委層面,利好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降低進口日用消費品關稅、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擴圍等不斷釋放利好。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呼之欲出,這些變化值得關注!

7月1日起,1449個稅目降低部分進口日用消費品稅已經正式實施。“預計節約進口環節成本40%左右,市場售價也將相應降低,刺激消費迴流。”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財務分析師方格表示,關稅下調,國內外售價差距減小,將很可能影響消費者對於購買渠道的選擇。更多人會選擇正規平臺,因此進口關稅的調整對跨境電商平臺利好。

7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新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北京、呼和浩特、瀋陽、義烏等22個城市入選,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數量進一步擴大到35個。

對此,張莉對記者指出,我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的試驗成果不斷複製推廣,其核心在於統一實施“六體系兩平臺”的政策框架,形成了固定特點。“六體系”包括信息共享、金融服務、智能物流、電商誠信、統計監測和風險防控體系,提供了涵蓋跨境電商全流程、各主體的管理和服務。“兩平臺”包括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和線下產業園區平臺,提供了綜試區建設的軟件和硬件條件。

此外,在通關、商檢等方面,各地也結合自身特點出臺具體的創新舉措,給企業帶來便利,也有利於調動企業大力發展的積極性。

以鄭州為例,鄭州經開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在2017年全年進出境商品1.08億包、貨值100.77億元,並首創“電子商務+行郵監管+保稅中心”的通關監管模式(1210模式),打造出一個集通關、通檢、通商等多功能合一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

此外,從今年8月1日起,海關進出口貨物將實行整合申報,報關單、報檢單合併為一張報關單。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認為,報關單和報檢單合二為一將提升整個海關工作效率,電商重速度,效率,體驗,此舉對跨境電商行業發展有利好作用。

(來源:經濟參考報,記者:孫韶華,王文博,張靜(實習生),本文略有刪減。)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呼之欲出,這些變化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