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頭號玩家》終於上映了,而且還是罕見的與北美同步上映。上映僅僅4天,中國大陸的票房收入就超過4.6億元人民幣。雖然在美國的爛番茄網站上,《頭號玩家》只有76%的新鮮度,但在中國的豆瓣電影網上16萬人卻給出了9.1的高分。由此可見中美電影觀眾口味之區別,《頭號玩家》顯然更受中國影迷歡迎。2018年才過去3個月,卻已經有很多人把《頭號玩家》譽為2018年最好電影了。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頭號玩家》的劇情其實很簡單,無非是一個遊戲裡打怪通關的故事加上一個現實中挑戰強權的故事。未來的2045年,全能虛擬遊戲“綠洲”的創始人詹姆斯·哈利迪彌留之際宣佈,將他所有的財產和“綠洲”的所有權交給能夠闖過遊戲的三關得到最後彩蛋的玩家。超級玩家韋德·沃茲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歷經險阻,終於擊敗遊戲中和現實中的對手,拿到了金蛋,還從遊戲中得出人生感悟。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這個公認簡單、淺顯的故事之所以能夠獲得觀眾如此高的認同,關鍵在於斯皮爾伯格抓住了遊戲和彩蛋這兩個最時髦的娛樂因素。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頭號玩家》一上映,網絡上就興起了“挖梗”的高潮。豆瓣電影上有位網友形象比喻:普通導演在電影中插播廣告,二逼導演在廣告中插播電影,文藝導演在電影中插播彩蛋,牛逼導演在彩蛋中插播電影。據說,在《頭號玩家》中出現多達119個彩蛋,向街機時代以來的幾乎所有的經典遊戲、動漫和電影致敬。為了挖出這些彩蛋,居然有網友不惜8遍10遍地看電影。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自從個人電腦發明以來,電子遊戲一直是推動電腦軟硬件升級革新的強大動力。電子遊戲不僅成為青少年的最愛,而且越來越深地進入影視產業。遊戲翻拍電影成為好萊塢最重要的電影類型之一。電影改編成遊戲也方興未艾。遊戲和電影的龐大受眾正在越來越密切地相互融合。在《頭號玩家》中出現這些歷史上熱門遊戲的形象,無疑會受到各個年齡段人群的歡迎。即便像我這樣從不接觸遊戲的人,看到最後高達大戰鋼鐵巨人時,你也會會心一笑。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彩蛋是近年來影視作品中頗為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先是在片尾放上一些幽默有趣的拍攝片段,吸引觀眾看完影片。然後就逐漸發展到在影片中隱藏預示影片劇情發展的情節或者道具,吸引觀眾觀看續集。為了感謝影迷,致敬經典,很多電影還經常會插入致敬經典的橋段。尋找彩蛋,逐漸成為很多影迷的一種樂趣。斯皮爾伯格在《頭號玩家》裡把彩蛋的藝術玩得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令人拍案叫絕。不用細挖,我們就看到了致敬《閃靈》《鬼娃回魂》《幻影英雄》等著名電影的橋段,令喜歡這些經典電影的粉絲們感到驚喜。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更重要的是,斯皮爾伯格把這些彩蛋和梗巧妙自然地埋在了劇情裡面,即便你對這些關於遊戲、動漫、電影的“典故”一無所知,你也照樣可以看到一部緊張、激烈、流暢、有趣的娛樂電影。我們再次在《頭號玩家》裡看到《奪寶奇兵》那樣的奇思妙想、緊張玄妙;再次在《頭號玩家》裡看到《人工智能》《ET》《第三類接觸》那樣的炫麗場面、神奇景象。全片一氣呵成,毫無滯澀。說是“全程無尿點”一點都不誇張。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瞭解電影的過往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對於遊戲和動漫的過往如此精通。原因主要在於他有一顆童心。從《ET》到《奪寶奇兵》到《侏羅紀公園》到《丁丁歷險記》《戰馬》《圓夢巨人》,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斯皮爾伯格那顆始終如一的童心,感受到影片中傳達出來的浪漫、夢幻、快樂、勇敢的氣質。1994年10月,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傑弗瑞·卡森伯格、大衛·格芬共同創辦夢工廠,片頭就是一個小孩坐在一彎月亮上垂釣著自己的夢想。這個電影工作室的名字和影像足以說明斯皮爾伯格對電影的認識和理想。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好萊塢對電影的定位與斯皮爾伯格並無二致,那就是製造夢幻。過去,在我們讀大學的那個年代,我們常常批判好萊塢電影用虛假的夢幻來麻醉大眾,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現在我們想明白了,不管在任何時代,生活中總有苦難、悲傷,電影和所有的藝術形式一樣,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苦難和悲傷,幫助我們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不至於喪失生活的勇氣。就像孩子一樣,未諳世事的他們看到的是生活中一片光明,所以他們天真浪漫,無所畏懼。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說到底,藝術和童心是一個道理。斯皮爾伯格已逾古稀之年,閱盡人間滄桑,可依舊保有一顆童心,他是幸福的。我們也應該留下一顆童心,敢於夢想,熱情生活,於是我們也會充滿幸福。

有一顆童心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