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詩:余剛《祖國》

週末讀詩:餘剛《祖國》

祖國

朗讀:勞月

我不願跑到山崗上

對你居高臨下地說

我愛你

我也不會象空泛的海浪

每天都把廉價的愛情

捧給你

我是一輛出租汽車

向著田野和城市

永遠出租我的感情

但我最終卻是個

酷愛想象的狂人

把美麗的幻想塗滿天空和大地

我要把你裝進一個搖籃

讓大海的碧波把你搖曳

因為你不但是個母親,而且是個嬰兒

我要用母性的手,把你輕盈地護理

當你醒了,從黎明的霞光中醒來

我要讓全世界的海洋

都圍著你

我要讓各種各樣的鮮花

都插在你的桌子上

我要讓所有的魚

都流進你的海洋裡

如果只有幾條魚,在你的領海遊弋

這並不稀奇

啊,如果能讓外星人

一眼就看出這是中國

那該多好

如果能把中國人

夜郎自大的脾氣摘落下來

然後焊上謙虛的目光

那又該多好

我們東方

本來就比西方多一層神秘的色彩

多一層神秘的傳說

我們怎麼能夠不把屈原和莊子

明白地介紹給世界人民

我們怎能不把我們的民族

鄭重地推薦給世界的編年史

事實上

我們東方人的鐘聲

很少被洲際天文臺翻譯

我們東方人的早晨

很少被巴黎電報大樓接收

但我們一定要翻譯

我們一定會被接收

當古老的長城

還高不過艾菲爾鐵塔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給歐美大陸

翻譯我們民族的自信心

我要告訴南極和北極

你們這兩張世界日報

應當出一期我們的報紙

你們的空白紙型

應該採購我們那部分有光芒的象形文字

啊,祖國,在我的幻想誕生之前

我已經把我的出生證

莊重地放在你的上面

誰說現代沒有牧歌

我要把江南和塞北

都看成是青海的草原

我要祈求所有生存的羊群

都被那牧羊姑娘輕輕地抽上一鞭

我更願意拋棄那萬貫財富

跟著你去草原上呼吸自由的空氣

春天裡有一個故事

說的是我象一個年幼的孩子

盼望著成熟的秋天

祖國,把你所有的秋天連成一片吧

我的心絃要撥出愛的旋律

但是不平凡的愛

不是戴在手指上,象戒指一樣被人炫耀

也不是掛在脖子上,象項鍊一樣叮噹作響

請你注意這樣一株桃樹

當它輕輕掉落花瓣的時候

一半落進故鄉的土地

一半又飄向永恆的河流

1981年5月19日

週末讀詩:餘剛《祖國》

作者簡介:餘剛,當代先鋒詩人,浙江杭州人,1982年1月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在浙江省民政廳工作至退休。198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著有《熱愛》、《垂楊暮雅》和《夢幻的彼岸》《超現實書》《錦瑟》及詩評集《更新的火卻在消失》等。

週末讀詩:餘剛《祖國》

解讀:挺住就是一切

孫昌建

如果我說/我將到南美的叢林/用槍朗誦游擊戰/如果我說我將到非洲大戰鱷魚/把半個世界的理智嚇昏/那一切都會平靜/像黃昏,什麼也不會發生......

——餘剛《詩人之歌》

週末讀詩:餘剛《祖國》

什麼也沒有發生。12年過去了,海子和顧城死了。作為公務員的餘剛,一如既往地坐在民政廳的辦公室裡編《浙江民政》。而作為詩人的餘剛,則捧出了他沉重的詩集《熱愛》。

在閱讀《熱愛》的這些日子裡,我的目光不時被有關顧城、謝曄的媒體報道所打斷。這使我變得很浮躁,影響了閱讀的連貫性和審美情趣。面對《熱愛》,我不知所云。

我寫作時開始決定不引用詩人的詩句,後來發現根本不可行。因為十多年前讀大學時,我是先詩後人地認識餘剛的。那時他在杭州大學,我在杭州師範學院,靠得很近,學的都是漢語言文學。那時大學都有文學社,杭大有個著名的詩社叫“揚帆”。她造就了張德強、王自亮、吳曉等詩人,而餘剛則是他們中較為怪異的一個。有關他的傳說至今還沒有哪一位小說大師能虛構和傳達,包括詩和詩人自己。

詩人說:“在春天/我的座椅上/頻頻坐滿了我不同的身影/每一種身影都是一種無奈/我願告訴你我的身世/可我形容不了種種的感覺......”當時我讀文章開頭引用的《詩人之歌》時,感覺餘剛可能像個卡斯特羅。後來匆匆見了幾面,彼此都無多印象。“如果世界的圓桌/真要端出一盤帝國反擊戰/我將背棄東方古老的君主/而以國際縱隊的士兵出現......”餘剛寫了卡扎菲和阿拉法特才能寫出的詩,讓我想到銀行小職員艾略特寫出了“四月是殘忍的月份......”的《荒原》。

直到1984年,也可能是1985年,有人告訴我,詩人徐剛在我家附近的望江山療養院寫作,《詩刊》頭條有他《祖國》一詩。我找來一翻後,始知是餘剛而非徐剛,是浙江蕭山人氏,而非上海崇明人氏。餘剛寫詩的開頭總能抓住人:“我不願/跑到山岡上/對你居高臨下地說/我愛你”。也可能那個時候,或再早一些,有一個女孩子對餘剛說了那三個字。當然更大的可能是餘剛給那個女孩子寫了那三個字。那個女孩子後來成了詩人的妻子,這是一件幸福而不容易的事。“我能為這個夜晚作些什麼/特別是喝了酒以後/我能看到夜空最深處的奧秘嗎/我要謝謝你/謝謝你為我提供了想法/但我卻讓這整個世界揮一揮過去/在沒有更多的想法之前/我讓鳥兒在存在物中飛翔/越飛越多......”

餘剛,作為一個熱愛詩歌甘於落寞又好古龍的詩人,在“想法”跟鳥兒一樣越飛越多時,一個來自北京的詩人兼詩歌活動家把他介紹給了前衛藝術圈,或者說介紹給了中國和世界。那時,全中國最優秀的詩人都能從打印稿上讀到餘剛,還有梁曉明、朱曉東.....。這一年,浙江前衛詩人的名字排在北島、舒婷、顧城之後,照現在的說法是上了排行榜。現在詩人的地位已被流行歌手所替代。現在堅持詩歌寫作幾近天方夜譚。但餘剛還是執著堅定平穩地邊走邊唱,並把寫詩當作一件美好的事情來做。雖然評論家不屑提他或只在浙江創作年鑑上蜻蜓點水一番,其實那是評論家還讀不懂餘剛,讀你一遍也覺厭。連詩人自己也說:“有時候我自己就是一本天書/我不知自己是否讀懂了它”。不過我想強調,評論家不懂餘剛與詩人視自己為一部天書,應是兩個概念,後者是詩人黑洞般的創作源和無限的誘惑。

大概是尋根熱中,餘剛的同學李杭育成了著名的小說家。那時我對餘剛說,我們的詩沒有根。因為我當時隱隱感到餘剛的詩衝擊力下降,語感上斧削頗重,許多篇什是閱讀藝術史的詩筆記,連題目都很抽象,但這可能是我的苛求,連童話詩人顧城也寫此類的文字:姑娘本是一枝花,什麼花,沒錢花。......後來,我們談到,我們的詩歌寫作可以衝擊東西方文化,而不應該有任何地域和形式的限制。於是,在《熱愛》的壓軸篇《東方的清澈明亮者》中,我們看到餘剛一改曾有過的蒼白紊亂,以其重金屬般的聲音闡述東方華麗而清晰的樂章,這使我想到里爾克的詩句——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原載1994年第一、二期《浙江作家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