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點讀書」:理工男打造閱讀第一大號

“十点读书”:理工男打造阅读第一大号

“十點讀書”會員招募海報。

■本報記者 劉璐

最近一段時間,30歲的福建小夥林少在自媒體圈炙手可熱。他創辦的閱讀類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剛剛獲得300萬元天使投資,估值3000萬元。

這名理工男,是如何做到“把文藝青年感興趣的領域全覆蓋”的呢?

覆蓋閱讀各領域

2012年底入駐微信公眾號平臺時,“十點讀書”自帶了微博上的20多萬粉絲。不到兩年,公眾號粉絲增至70萬。現在,這個數字已是260多萬,音頻產品“十點電臺”每期在喜馬拉雅、荔枝等平臺上的播放量在50萬左右,“十點讀書”成了國內同類公號中公認的“老大”。

對於今天的成績,林少這樣分析:“首先,我們創辦得比較早,這是不容忽視的優勢;其次,在內容上,我們做得用心; 另外就是我們和出版社、作者之間有很好的溝通。”他向記者介紹,“十點讀書”目前與國內上百家出版社、300多名作者有合作關係,公眾號六成的內容都是原創。今年9月,由“十點讀書”籌劃的原創作品集 《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剛剛面世,收錄有職業作家的作品,也有“十點讀書”粉絲的投稿。其中十篇文章,由十點電臺主播錄製成音頻,轉化為二維碼印在相應文章中,讀者可隨意選擇讀文章或聽廣播。

在公眾號出書成為風尚的當下,林少對新書的市場表現顯得頗有信心。而這種信心,並不侷限在“十點讀書”這一個公眾號。林少現在打造的,是一個泛閱讀的新媒體矩陣。除了“十點讀書”,他還經營著時尚味更濃的女性閱讀公眾號“她讀”、聚焦電影的公眾號“十點電影”。他的分公司運營另兩個公眾號“十點讀書會”、“小柚子童書”。此外,他還投資了一個動漫公眾號和一個旅行公眾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把文藝青年感興趣的領域全覆蓋了”。

不折不扣的理科男

為文藝青年服務的,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男。在大學裡,林少唸的是機械專業,因為熱衷互聯網,他在一個電腦維修論壇當過版主,也在博客如火如荼時開過博客,雖然沒搞出什麼名氣,他還是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信息的收集與分享。

本質上說,創辦“十點讀書”,也是出於這種興趣。林少從小喜歡看書,尤愛武俠小說和青春小說,看到覺得不錯的書,很樂意跟朋友們分享。互聯網時代,閱讀內容看似豐盛,實則魚龍混雜,這就給“人工過濾”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同時,在早期,微信用戶對於內容是否原創並不十分在意。這樣,花心思提供內容的“十點讀書”,逐漸積攢了一批擁躉。

在躋身“大V”後,林少對於新媒體的敏感與直覺,也為他贏得了投資方的好感。獅享家新媒體基金CEO崔璀,曾被林少拉進一個幾百號人的圖書編輯群,本來她覺得這種人數眾多的群很容易變成“死群”,沒想到這個群非常活躍。群主林少基本上就是整個群的靈魂,他幾乎每時每刻都會關注和回應群裡每一個人的發言,還會引導一波又一波的話題。崔璀告訴記者,與林少接觸下來,發現他是一個“很好的自媒體社群運營者”。

獅享家新媒體基金創始人之一、藍獅子財經出版人吳曉波告訴記者,閱讀作為一個門類,進行商業探索的寬度很大,而“十點讀書”作為閱讀第一大號,成長也非常快。“我們對閱讀和出版類的商業實驗,一直有很大的熱情,‘十點’ 的調調跟我們的興趣是吻合的。”

吳曉波對林少的印象,是“謙虛”,“做事挺紮實的”。作為老闆,這位理工男身上似乎也少有被吐槽的“點”。據“十點讀書”團隊透露,林少的口頭禪是“可以呀”和“OK”,很少激烈地反對別人的意見。遇上急脾氣的員工,他的辦法是說六個字——“不著急,慢慢來”。

值得一試的冒險

“十點讀書”的第一位全職員工,是林少的太太玲子。

玲子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隨著公眾號快速成長,夫妻倆兼職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漸漸透支。在公眾號保持每天“漲粉”四五千的勢頭下,玲子辭了職,專心運營公眾號。

拿到投資後,很多人讚賞玲子對林少的無條件支持。不過林少坦言,他和太太在公眾號的具體事務上“其實常常有爭執”。當初,對運營一個前途未卜的微信公眾號,學英文出身的玲子並不感興趣。而玲子辭職時,由公眾號帶來的收入尚不能養活夫妻倆。“我一直給她‘打雞血’。”林少笑著告訴記者。理工男給太太“打雞血”的方式,是用實打實的數字告訴她“用戶又增長了多少”或者“營收又有多大突破”。

去年5月,林少也辭去了之前的設計工作。現在,夫妻倆分工明確,林少主要負責融資和商務合作,其餘大小事務,統統由玲子打理。除了這對85後小夫妻,“十點讀書”的員工隊伍也擴大到了近十人。這些80後、90後小夥伴,有學新聞、中文出身,也有學廣告的,女孩子稍多。林少告訴記者,他們的共同點是,全部由“十點讀書”粉絲轉化而來。

浙江女孩BoBo便是如此。她最早是“十點讀書”的微博粉絲,在一次線下活動中認識林少。得知BoBo在一家電臺當兼職主播,並且做的就是讀書節目,林少特意回去收聽了BoBo 的節目,發現她的整體風格非常適合“十點”,就去找BoBo談,希望她加入。BoBo回憶說,當時自己有點“作”地提了不少條件,比如讀什麼內容完全由她說了算、不許插播廣告之類,沒想到林少都爽快地答應了。“由粉絲轉化過來的團隊成員,不需要我花時間去傳播公眾號的定位和理念,因為他們本身對此非常熟悉和認同。”林少這樣解釋自己選人的方式。

BoBo很快因“十點讀書”而小有名氣,在網絡上擁有了一批關注和喜愛她的聽眾。“後臺和群裡每天都有人留言,給我鼓勵和祝福,我知道這都是‘十點讀書’這個平臺賦予我的。”BoBo 告訴記者。至於自己受歡迎的原因,BoBo 認為,大概因為自己是從普通人中來的,“不拿範兒”。“我不是播音專業出來的,和他們一樣是普通人,也會犯一些錯誤,比如前陣子 ‘卒章顯志’的‘卒’字我就讀錯了,但是我會勇於認錯。我不是大明星,也不是小公主,而是和大家一起讀書的書友。”

就在上週,BoBo也離開了老東家,成為“十點讀書”團隊的正式一員。“這是一次冒險”,她告訴記者,“但是值得一試。”

對話

從“輕閱讀”開始,

養成閱讀的習慣

解放週一:在你們看來,這個時代的閱讀跟過去有什麼不同?

林少:互聯網時代,有一個“輕閱讀”概念,所謂“輕”,就是在移動端碎片化的閱讀。閱讀並不一定是捧著一本紙質書在看,因為大家都很忙。以前閱讀是一本一本地看,現在可能是一篇一篇看。

解放週一:這是好事嗎?

林少:我覺得它推動了全民閱讀。許多過去沒有閱讀習慣的人、看到書就頭疼的人,現在會打開公眾號讀一些東西了,閱讀這個習慣被普及了。

解放週一:訂閱公眾號、聽電臺節目,跟閱讀紙質書還有關係嗎?

BoBo:曾經有一位媽媽和我說,她的兒子自從聽我的節目,現在變得很喜歡去圖書館看書。還有學生聽眾說,他們全宿舍一起聽、一起討論,然後去借書來看。我有時會介紹一些經典名篇,比如卡爾維諾、馬爾克斯、莫言的作品,有很多聽眾反映他們以前完全不看這些作家的作品,現在會去看了。這是我最滿足的一點。

林少:閱讀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如果你覺得碎片化的閱讀不能滿足需求了,就會通過其他渠道找更多的書來看。很多人就是這樣慢慢愛上閱讀的。

標題檔

《她化了妝,而你卻是素顏》

《窮太久就是你的錯》

《世界那麼大,到哪都一樣》

《所有的不開心都是要付費的》

《沒有誰比誰過得更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