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頭版 丨 經濟壓力顯現,政策謹慎應對

官媒頭版 丨 經濟壓力顯現,政策謹慎應對

文 丨 王靜文

2018年進入下半場,統計數據開始陸續公佈。從率先公佈的7月PMI指標來看,製造業PMI由51.5%下降至51.2%,連續第二個月下降,且降至今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則從55.0%降至54.0%,降到近一年來的低點,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雙雙放緩。

從分項指標來看,7月數據可能會繼續走弱。其中,生產指數回落0.6個百分點至53.0%,預示著工業生產景氣度回落。新訂單指數下滑0.9個百分點至52.3%,新出口訂單指數持平於49.8%,連續兩個月低於榮枯線,預示著內外需可能會雙雙下滑。與此同時,產成品庫存指數回升0.8個百分點至47.1%,企業庫存繼續積壓,而出廠價格指數下滑2.8個百分點至50.5%,顯示盈利並不樂觀。代表企業信心的生產活動預期指數回落至56.6%,已經降至一年多以來的最低水平。

PMI在7月份的集體走弱並不意外。隨著幾項支撐因素的陸續消退,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已經開始出現。中美貿易摩擦疊加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將使出口受到衝擊,房地產調控從嚴從緊疊加土地購置費遞延支付完成,房地產投資增速也將回落,工業品價格增速放緩疊加社融增速降至新低,則會降低製造業企業的投資意願。消費和服務業能否在下半年托住經濟,仍存較大的不確定性。

中央顯然已經關注到最新情況的變化。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相比於4月政治局會議的“我國經濟週期性態勢好轉,但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中央對當前形勢的定調明顯趨於謹慎。“穩中有變”這一首次出現的提法,更是體現出對形勢變化的高度關注。

壓力之下,“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成為下一階段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會議在重申“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之後,強調“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與4月的政治局會議相比,“擴大內需”被置於“結構調整”之前,顯示出中央更希望財政政策在穩增長方面發揮作用,而“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意味著基建再度成為穩增長的抓手。事實上,7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強調“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在減稅降費、加快專項債發行速度等方面做出了更為詳細的安排。

相對而言,政治局會議並未對貨幣政策賦予重任,與4月會議相比,最大的變化是強調“穩健”而不再提“中性”,並重申“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既表明中央對此前邊際寬鬆的確認,也明確宣示不會大規模放水。這一政策導向,與“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的部署彼此呼應。

除了穩增長之外,會議還強調“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在推進改革開放、加強房地產調控、做好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等方面也一一作了部署。可以看出,雖然面臨著嚴峻的下行壓力,但政策仍然具有“預調微調”的味道,並沒有失去方寸、全部用足。

從歷史上看,我們曾有過數次政策急劇轉向而使此前調控成果付之東流的先例,其後果是短期內雖然穩定了經濟增速,但導致了槓桿率的持續上升、房價的報復式反彈、過剩產能的大規模堆積等一系列問題,其影響至今仍未徹底消除。此次政治局會議展現出了較強的政策定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預期。接下來,各方需要把決策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之下,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紮實細緻、有條不紊地開展下半年工作。

(發表於《經濟參考報》2018年8月2日頭版時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