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使人聰明?當心有陷阱!

閱讀使人聰明?當心有陷阱!

近日媒體報道了一條消息。日本文部省通過對全國約14萬名的青少年的調查,得出一個結論:讀書讀報的青少年學習好,學歷高。這條看似簡單的消息和結論背後實際上還有一個可以引申出來的結論:經常上網、看手機,或者說網絡閱讀越多的青少年,學習成績較差,學歷也相對較低。

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結論,在網絡媒體還沒有興旺發達的年代,類似的結論就已經有了,例如,愛看書的青少年比愛看電視的青少年學習成績好、學歷更高。兩者作比較,涉及到媒體屬性問題: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和學歷與他經常接觸的媒體商業化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說,青少年接觸的媒體商業化程度越高,對學習學歷的負作用越大。這是一個相對的比較結果,以前,電視的商業化程度最高,因此,對青少年學習的負面影響更大。如今,網絡的商業化程度超過了電視,網絡閱讀的負面作用也取代了電視成為首位。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圖書、報刊也是商業化的。不同的是商業化形式和程度不同。傳統媒體時代,圖書、報刊都是要付費的。為了讓讀者能心甘情願地付錢,付了錢還能覺得有所收穫,寫作者、出版者必須對讀者負責,總是希望讓讀者付錢之後能夠覺得物有所值。現在很多報紙也不需要付費,但米國最有影響的報紙還是要靠付費訂閱和零售數來確定發行量,贈送的不算,發行量又與廣告價位有關,使得報紙一定程度上還保留了過去的傳統。

閱讀使人聰明?當心有陷阱!

電視、網絡閱讀一般不需要付費,因此,讀者、觀眾的反映和感受並不重要,基本可以說是被忽略了。即便有收視率、點擊率這樣的評價指標,它所反映的只是讀者曾經“到此一遊”,至於讀者是否有所收穫還是感到厭惡,它的評價體系不會反映。

商業化程度很高的媒體也不會是學雷鋒的天使,它們也要賺錢。如何賺錢呢?它們只要用一些刺激人的內容吸引住讀者、觀眾,就可以將讀者、觀眾賣給廣告商。電視時代的收視率是將觀眾撮堆批發,網絡時代的個性抓取是精確地零售。越是不需要付費的媒體,商業化程度越高,就越不需要對讀者觀眾是否有益的良性反饋,而只是需要讀者觀眾被我拉來、騙來、咋來、嚇來的圍觀,圍觀的人越多,它就能賣的越多,廣告商支付的錢就越多。在商業化程度越高的媒體中,讀者觀眾只是商業鏈條上承擔實現利潤功能的一個環節和工具,而不是有情有義有需要的、求知求真求收穫的社會成員。

付費閱讀情況下,閱讀者如果覺得不值,停止付費就是很有威力的個人權利。免費閱讀情況下,閱讀者的個人權利幾乎無從體現。因為免費者似乎因為免費便擁有了侵犯你的更大權利。你捍衛自己權利的唯一做法只能是:不看。就好比我家信箱和我的個人電子郵箱收到來路不明的郵件,總是被我直接扔進垃圾桶。

閱讀使人聰明?當心有陷阱!

當心陷阱很多!

當然,這不能絕對化,但總的傾向是肯定的。由於這樣一種明顯的傾向性的存在,商業化程度較低的媒體更容易對讀者觀眾負責,向讀者觀眾提供更多有益的、有用的內容,或者使讀者有更大的選擇權利。而商業化程度越高的媒體就越容易給讀者觀眾提供瞬間刺激、吸引人的零碎內容,甚至是令人麻醉、迷醉、上癮的有害內容,目的只是為了將這些被它綁架來的讀者觀眾賣掉!而被賣掉的讀者觀眾,可能根本不知道,沒感覺,繼續陶醉在那些無聊內容中,真正屬於被賣掉還幫著數錢的傻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