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從生活變成活著,我只用了10年……

以前是以前,不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黃金時代。

可在北京,我的生活,卻總決定不了什麼。

  • 花了10塊錢買一本漫畫書,看完之後只能再退回去

在北京,從生活變成活著,我只用了10年……

小時候總會如此,懵懵懂懂,想法也總是天真。就像當時父親因工作原因,一家人從山東搬來北京,於我而言也只不過是短暫的告別孩童時記憶模糊的玩伴,換一種環境生活,說來有趣,一想到能見天安門,那股子興奮勁兒,竟能蓋過告別故土的不捨之情。

身處異鄉,童年時期的我卻能快速適應,上學,結識新朋友,丟著到哪兒都流行的沙包,玩兒著已經被升級改造多次的拍掌遊戲,就連口音,也慢慢被同化,成為親朋好友口中的“小北京”。

即便故鄉的那個我慢慢被消磨,好奇心帶來的疑問卻永不磨滅。

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在家鄉中能住120多平的大三居,來北京卻只能住90多平的小兩居;

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以前天天都能吃到新鮮的海鮮,在這裡吃一頓肯德基都變成了奢侈;

就像我不知道為什麼花了10塊錢買的一本漫畫書,看完之後被要求退回去把錢拿回來。

那個時候,2007年,山東房子,2500元/平,北京房子,11000元/平。

那個時候,在我眼裡的北京生活,在父母那裡是生存。

二、求學時一個月的房租,回到北京只能吃一頓400塊的火鍋

在北京,從生活變成活著,我只用了10年……

就像大部分電影情節所描繪一般,“陽光總在風雨後”,近10年春秋與冬夏,隨著我慢慢成長,順利完成小學、初中、高中學業,期間家庭狀況也逐漸變好,添置二套房的同時也慢慢還完貸款。每每提起,那段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時光,卻總變不了味,愈久愈香愈難忘。

2013年暑期,“董小姐”火了,民謠界開始走入大眾視野,機緣巧合,我的大學生涯,沒成想能在民謠中近幾年年最火的“成都”展開,也於此結束。4年時光,我與北京,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有意思的是,即便北京的這個我慢慢定型,好奇心帶來的疑問卻在永遠發展。

就像我好奇為什麼當大家自我介紹,我說來自北京時,舍友會以當時流行詞“土豪”來調侃;

就像我好奇為什麼最後一年在學校附近合租房子,一個月租金400元只是北京一頓火鍋錢;

就像我好奇為什麼臨畢業,決定滬漂北漂有更好發展的同學們往往總愁眉苦臉;

那個時候,2017年,成都合租,800元/月,北京合租,3000元/月。

那個時候,在我眼裡的北京生活,在同學那裡是生存。

三、別人眼裡我的北京生活,在我這裡變成了活著

在北京,從生活變成活著,我只用了10年……

畢業,進入社會的第一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心智最易變化的一段時期。我也忽然明白以往的那些好奇、疑問,並不是因為它們的虛幻而不被我理解,而是在別人眼裡的現實,我與它們僅隔了一層擋視野的泡沫。隨著不斷成長,“泡沫”也逐漸變大,在我步入社會的那一刻,它便破了。

我明白了為何有人省吃儉用,只為交那即將到期的房租;

我明白了為何有人不辭疲憊,只想儘快湊齊夢想的首付;

我明白了為何有車有房的人,只因“戶口”找不到歸屬。

而當我也想自己努力,闖出點名堂的時候。2018年,北京均價,60000元/平。

這個時候,別人眼裡我的北京生活,在我這裡變成了活著。


在北京,從生活變成活著,我只用了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