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有擔當

---訪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處處長盧文彬

深圳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有擔當

深圳完全有條件、有意願、有能力勇挑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試驗田和主力軍的歷史重擔,應積極作為,主動謀劃。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劉寶

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列入2018年重點工作。這標誌著包括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將進入正式實施、全面啟動的新階段。那麼,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之一的深圳市,是如何審視自身的定位,以及將如何融入其中?帶著這一些問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對深圳市發展改革委區域經濟處處長盧文彬進行了採訪。

深圳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有擔當

機遇

盧文彬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通過打造成為比肩紐約、舊金山、東京灣區的世界一流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力圖突破現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激發和釋放該區域的發展潛力和活力。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城市,深圳也正在謀劃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由此可以說,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一流灣區,是深圳重塑發展新優勢的重大戰略機遇”。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為深圳“高位過坎”、促進更高質量發展豎立新標杆。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是國家在新時期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不僅是粵港澳地區自身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為深圳實現更高水平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盧文彬指出,深圳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2016年全市GDP達2936億美元,人均GDP達2.5萬美元,均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但對標紐約、東京等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目前深圳人均GDP僅為紐約的1/4、東京的1/3;地均GDP也只相當於紐約的1/8、東京的1/3左右。“由此可見,在引領全球要素資源配置等方面深圳與世界一流灣區城市相比差距巨大。”

他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新的發展要求下,深圳絕不能固步自封,要清醒認識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主動對標國際一流灣區城市,彌補不足和短板,深入挖掘未來發展潛力和空間,充分借鑑世界一流城市建設和管理經驗,努力在高平臺上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新的起點上勇當尖兵、再創新局,推動“高位過坎”,保持長久持續快速發展。

——為深圳全方位開放合作注入發展新動力。

盧文彬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珠三角“一小時都市生活圈”加快形成,前海蛇口等自貿片區加速開發,廣深港客運專線、蓮塘口岸等基礎設施加速推進,灣區各兄弟城市合力發展的潛力必將進一步釋放。

而作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之一,深圳基本形成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集聚了金融、航運、貿易、創新等灣區核心功能要素。因此,深圳應更好發揮比較優勢,與灣區兄弟城市合力培育國際競爭新動能,共同打造產業發達、功能強大、開放協同、集聚外溢的一流灣區經濟,促進大灣區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為深圳更好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引領功能提供新空間。

盧文彬指出,作為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深圳行政區域狹小,發展腹地嚴重不足。粵港澳大灣區為深圳拓展戰略腹地和縱深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空間。向東,藉助廈深鐵路、沿海客專,深圳將能更好地輻射帶動惠州、汕尾乃至粵東地區發展;向北,通過贛深高鐵,深圳與河源、粵北乃至江西的合作將更為緊密;向西,通過深中通道、深茂鐵路,深圳與中山等珠江西岸由“隔江相望”變為連為一體發展。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將深圳創新、金融、航空航運、會展等要素優勢與珠江西岸、粵東西北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製造、資源、土地等優勢充分整合,深圳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引領作用必將更能充分釋放和發揮。

深圳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有擔當

優勢

盧文彬認為,深圳毗鄰港澳,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濃厚的改革創新氛圍、強大的人才和產業基礎以及國際化市場化的體制機制優勢。“深圳應充分認識和利用好這些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中搶佔先機。”

首先,發揮毗鄰香港的獨特優勢,釋放合力發展潛能。深圳與香港陸路相連,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深港之間由早期的“前店後廠”模式進入了合作共榮的新階段。隨著前海蛇口自貿片區、落馬洲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合作區開發合作的加快推進,廣深港客運專線以及蓮塘口岸的全面開通,港深金融、專業服務、教育醫療等領域合作的不斷深化,深港合力發展的潛能必將進一步釋放,港深共建國際大都會區已成為現實可能。

其次,發揮創新發展的強大優勢,強化創新引領作用。2008年深圳獲批成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2014年獲批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6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4.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佔全國一半,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約佔廣東省總數的40%。“以創新為特色的深圳實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一批高科技企業更是領先全球同行。深圳強大的創新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獨樹一幟,打造粵港澳世界一流灣區迫切需要深圳創新的引領和帶動。”盧文彬頗為驕傲地說。

再次,發揮市場化、國際化的先行優勢,更好服務“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深圳在深化改革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獲批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內對外開放的先行地,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率先形成了一套與國際接軌的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2016年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到215家,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達到83個。在華為、中集、招商局國際等骨幹企業的帶動下,深圳企業“走出去”優勢十分突出,在海外通信工程、工程承包、海工裝備、港口建設等方面走在各大城市前列。盧文彬強調,應充分利用好這些優勢,在“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實施中更加主動作為,全面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

最後,發揮高端要素資源集聚的領先優勢,增強灣區核心功能。作為國家經濟中心城市,深圳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金融中心,2016年在全國大中城市中證券業位列第一,基金業位列第二,銀行業位列第三,保險業位列第四。初步成為國際航運中心,擁有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海港。深圳機場初步成為國際航運樞紐,初步被明確為國家級鐵路樞紐城市。金融、航運、貿易等灣區核心功能業態齊備。盧文彬認為,應鞏固和強化這些優勢,與兄弟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全面增強灣區核心要素功能的輻射引領能力,共同促進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定位

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中特色鮮明,優勢顯著。盧文彬認為,應強化作為灣區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中的戰略定位:

其一,應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核心支撐區戰略定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活力、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按照國際大都市標準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城市,以產業技術鏈和物流鏈為紐帶,合力打造香港-深圳-廣州為軸心的世界級金融、航運、貿易、科技、產業中心,實現在更大範圍、更高層級集聚配置要素資源,從而增強對接世界、服務全國的能力。

其二,突出國際科技產業創新引領區戰略定位。作為國內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應立足全球視野,主動整合全球創新資源。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載體。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基礎研究機構、製造業創新中心,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海外人才政策體系,打造國際引智示範區,成為粵港澳灣區創新主引擎。

其三,突出全面改革開放先行區戰略定位。充分發揮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疊加效應,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潛能,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率先形成更加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利益導向和政策體系。

其四,突出對港合作先導區戰略定位。率先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發展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為內地與香港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更有力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依託香港引入國際先進行業標準和管理經驗。打造綜合性高端開放平臺,共建開放高效的世界級港口群和機場群,共同打造世界級的港深國際大都會區。

深圳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有擔當

突破口

盧文彬表示,綜上所述,深圳完全有條件、有意願、有能力勇挑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試驗田和主力軍的歷史重擔,應積極作為,主動謀劃。重點在以下方面爭取有所突破:

——打造落馬洲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區新的國家級重大合作平臺。

在加快推進前海重大平臺開發建設的同時,著力推進落馬洲河套深港創新科技合作區開發建設。

盧文彬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深圳已與香港達成共識,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在深圳河北側毗鄰河套地區建設“深方科創園區”,共同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創新和科技為主軸,促進港深及國際創新資源有機對接,新建一批國家級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加強深港高等院校產學研聯動,推動香港高校在河套區內設立分校、科研中心及產業化基地,推動科研成果在區內產業化,將其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大功能引擎。

——全面提升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層級。

其具體內容主要有:積極推進深港融合發展,推動與香港在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科技文化、醫療教育、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更多合作事項落地;開展港深陸海交通一體化規劃研究,繼續深化深港機場合作,共同推進優化調整口岸佈局和通關模式改革,完善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爭取推進大灣區空域試點改革;加強深港知識產權合作,促進港深創新人才無障礙流動,積極推動港澳青年來深創新創業;建設大灣區食品安全標準化與信息交流平臺;繼續深化深港文化創意產業合作,進一步提升深港教育合作水平;在大灣區港口設施共享;建設沙頭角邊境購物城、大灣區“一程多站”郵輪旅遊、灣區生態修復和垃圾處理設施共建等。

——積極爭取相關先行先試政策。

盧文彬認為,應爭取國家和廣東省以及港澳方面支持,獲得更多先行先試政策。具體設想主要有:推進前海擴區儘快獲得國家批准,爭取在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實施更加靈活開放政策,落實前海金融創新優惠政策,開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技政策創新試點;依託太子灣郵輪母港加快建設中國郵輪發展試驗區,率先探索實施更為便利的出入境政策,進一步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量,落實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爭取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先行區政策,打造國際引智示範區,創新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辦學機制,使深圳真正成為全球創新人才的“棲息地”,從而率先實現灣區人才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便捷流動等。

——抓緊謀劃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如加快推進深中通道、贛深高鐵、穗莞深城際等公路和軌道交通項目建設,積極謀劃深肇鐵路、沿海客專、機場擴建、皇崗口岸整體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展港深西部軌道、港深東部軌道等項目規劃研究工作,儘早恢復梅沙和南澳旅遊口岸,抓緊開展沙頭角邊境購物城、灣區遊艇自由港等項目的論證,全面促進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此外,還應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圳(河源)產業城,深圳中山生物健康科技創新示範區等若干重大平臺和項目的合作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增添更多的發展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