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 特别报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镇宜居宜游

“特色小镇 特别报道”

栏目主持:副主编 刘延春

第(1)期

“光明小镇”:今天发展受制约,明天宜游受欢迎

探索迳口社区保护与发展共赢新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延春 通讯员李剑萍 张超 文/图

深圳市光明新区成立以来,光明办事处的开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辖区包括迳口社区在内的道路、管网、环卫、公园、绿化等设施有了极大提升,但按照特区内外一体化的标准,一些公共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城市功能仍不够完善,与中心城区的定位还不匹配。

如何突破迳口社区发展瓶颈,打破制约束缚?光明办事处经过梳理和调研认为,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股份公司+社区居民”走联合营销、联合开发的道路,提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组织化、标准化水平,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最大限度地挖掘乡村旅游资源,致力将迳口社区打造成一座宜居宜游的“光明小镇”。

开发和扶持“双限”,突破需要更大平台

“特色小镇 特别报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镇宜居宜游

图说:迳口社区生态环境优越,正在宜居基础上致力宜游发展。

迳口社区总面积约5公里,周边环山绕水,山青水秀,一片自然生态景象。然而正是由此,依据相关保护政策和管理办法,当地开发区域受限;加上传统的扶持政策有限,迳口社区股份公司每年股东分红为0元。

光明办事处意识到,社区经济发展涉及面广,投入大,建设期长,对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要素有着较大需求,单纯依靠社区集体资金和办事处的力量难以完成。必须以光明新区乃至深圳市为平台,以专项资金为杠杆,整合各部门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集中投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有序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五板斧”让迳口社区“看到光明”

光明办事处迳口社区是传统的荔枝、黄皮、龙眼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自然基础较好,具备天然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农业资源。迳口社区欲由原来的“输血式”村庄建设模式,逐步向“造血式”村庄建设模式转变,必须以田园综合体开发为试点平台,依靠“五板斧”打破瓶颈,切实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等方面集中发力,建设社区。

“特色小镇 特别报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镇宜居宜游

“板斧一”:强化产业基础。农业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一项复杂工程,需要科学推进,全方位打好“组合拳”,而重中之重的一拳就是要在强化农业产业支撑上下工夫。既做足现代农业文章,又能够同时满足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需求。

“板斧二”:抓好规划设计。田园综合体的本质在于“综合”,建设田园综合体要在“综合”上做足文章,同时坚持和突出迳口社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比如将迳口社区的黄氏宗祠人文美与山水资源自然美有机统一,实现个性化发展。

“特色小镇 特别报道”:“五板斧”打造光明小镇宜居宜游

图说:迳口社区规划将深挖人文内涵,将黄氏宗祠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

“板斧三”:加大政策集成。田园综合体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社会效益高等特点,其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扶持,需要财政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农业、科技、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将其导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板斧四”:确定开发主体。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共同发展,坚持以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为载体,保障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把探索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资金实力,真正让社区居民分享田园综合体发展成果。

“板斧五”:搞好宣传推广。创新发展需要宣传,如果不宣传、不推广,就很难形成足够的市场认知度和更大参与度。

如今,光明办事处的“五板斧”正在实施,接下来的3年到5年时间,将全面提升绿色景观效果,提升生态景观格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通光明办事处农田、水库等生态景观“观光线”,让辖区居民和外来游客能深入光明优美的生态环境“最后一公里”,真正领略“光明小镇”的宜居宜游风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