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清 吴昌硕为刘访渠刻『懿翁』印

印文:“懿翁”

边款:“乙未闰七月,秋暑初减。为访渠先生刻”,“安吉,吴昌硕”

著录:

1.《寿山石赏石—田黄石》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P21;

2.《墨海探珠》,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大学出版社,页366,图十二。

Qing Dynasty

A VERY FINE TIANHUANG STONE SEAL CARVED BY WU CHANGSHUO FOR LIU FANGQU

L: 2.5cm, w: 2.5cm, H: 6cm, Wt: 89g

估价RMB: 3,000,000-3,500,000

此方印章取材田黄,石质细腻温润,色泽金黄且黄中泛红,为田黄中上乘者桔皮田黄是也。通体打磨精到,随行雕就,光素无纹饰。素壁一面刻有“乙未闰七月,秋暑初减,为访渠先生刻”,书尾落“安吉,吴昌硕”印章款。印面为方形,篆书“懿翁”二字。此外,本拍品盒内附有篆刻大师王北岳先生题记,并作出高度评价,称此印“诚可珍也”。

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此拍品盒内有王北岳题记

王北岳,1926年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原名泽恒,以字行,号子苍。后定居台湾。是台湾老一辈的书法篆刻大家,1979年在台创办《印林》杂志,曾任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的美术系教授,中华书道会、中华篆刻学会顾问,门下弟子众多。

印面主人刘泽源(1862-1923),册名士端,字访渠,别署懿翁、淮南布衣,室名“诵抑轩”,故又号诵抑,安徽合肥人。晚清太学生、翰林院待诏,合肥李府总管。民国时,被国务总理段祺瑞、龚心湛聘任为国务院高等顾问。刘泽源曾历时近十年整理、出资刊印《石翁临禊叙书谱合册》,从《合册》和李审言《药里慵谈》的互证中,可以知道刘氏曾于光绪乙巳年十一月(1905年10月)至江宁晤藏书家缪荃孙和李详;于清宣统元年正月(1909年2月),晤端方;癸丑腊月(1914年1月)到上海晤郑孝胥、刘慎诒、吴昌硕、李详,都是请为《合册》题跋。丙辰年春(1916年3月)到上海,期间,吴昌硕为《合册》题跋,并为其刻“懿翁”、“访渠”、“诵印轩”、“诵印”、“淮南布衣”五方印。

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著录:《壽山石賞石—田黃石》福建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P21。

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著录:《墨海探珠》,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安徽大学出版社,页366,图十二。

吴昌硕作为海派书画的领军人物,提携后进,扶持学子,加之刘泽源“以布衣遨游公卿间,获观旧拓碑帖与名家墨迹甚广”的经历与吴昌硕早年在上海与吴平斋、吴大澄、潘祖荫的交往甚为相似。1913年,吴昌硕已被推为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此时为一个后辈治印,并治五方,可见其对刘泽源的赏识。另外,《合册》亦增加了吴先生年谱,以弥补1916年3月吴昌硕因染眼疾而不能为之遗憾。葛介屏先生幼时师从刘泽源学书有年,据其生前回忆,后吴昌硕为刘泽源治印共达50方之多。

刘访渠刻「懿翁」印田黄石

拍品另面图

沈石坪是安吴书风的继承者,刘泽源则是安吴书风的推广传播者。刘泽源作为安吴书风的传播者,是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的:首先刘泽源作为李府总管,经常往来京、津、江、浙、沪等地,是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刘氏所用印章多为名家所刻,且材质多田黄、鸡血等上等印材;其次刘泽源继承和发扬了安吴书法且确有自己独到之处,吴昌硕题《合册》诗中说:“访渠先生书法遒古,运腕得拨镫法,终莫测其师承,先生亦秘不宣也。

今观石翁老人所临禊帖及书谱,飞动沈着,疏密相间,如读晋杨泉草书歌,始知先生为老人之及门而包安吴再传弟子,所以点画波磔盖有由来矣。缶学书未得古法,对此准绳,惭悚奚极!”;刘访渠生活在李府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特殊环境里,并且与塾师马其昶、张子开、刘启琳等朝夕相处,与肥西士绅周家谦、周府馆师丹徒李恩绶等名流过从甚密。交游面广,加之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滋养,使其能悠游于公卿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