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歌王、喜劇王到《新舞林大會》,跨界綜藝真能實現1+1>2?

文 │ 夏天

“不會唱歌的舞者不是好演員。”用來形容時下如火如荼的跨界綜藝再合適不過。

綜藝節目發展至今,不論是音樂類、舞蹈類還是喜劇表演類競技綜藝,都深諳觀眾閱盡千帆、喜新厭舊的心理,如今的競技類綜藝,圍繞“明星+”模式,大有從專業性向娛樂性過渡的趨勢。

近期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的跨界綜藝,就是此類趨勢下衍生出的產物。

以熱播的《新舞林大會》為例,在《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等舞蹈類綜藝節目成功實現跨圈層爆火後,藉著這股舞蹈熱潮,乘著“跨界”東風,沉寂6年的《新舞林大會》重返觀眾視野。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張靚穎、吳昕、許魏洲等一眾明星,搭配韓宇、小P、蘇戀雅等在舞蹈節目中有過出色表現的專業導師,《新舞林大會》舊瓶裝新酒,娛樂為主,競技為輔,大有老牌綜藝IP煥發新生之勢。截至目前,節目首播收視率1.151,上線2期累計播放量8.3千萬,成績雖不算亮眼,但在日漸疲乏的電視綜藝裡,算是能打的一個。

從2016年開播以來連辦3屆的《跨界歌王》到《跨界喜劇王》《跨界冰雪王》,再到《新舞林大會》,越來越多綜藝節目高舉“明星跨界”真人秀大旗,搶奪觀眾眼球,大有類型化之勢。然而弔詭的是,任它跨界熱火朝天,此類綜藝市場表現普遍平淡,口碑褒貶不一,至今還沒有一檔具有代表性的跨圈層爆款出現。

讓明星跳出舒適區的“真”人秀

傳統競技類綜藝節目,自綜藝誕生伊始,就一直活躍在大眾視野。節目形式開發越多,後來者要想實現突破就越難。

以音樂競技類綜藝為例,《我是歌手》與《中國好聲音》曾是此類型中兩座難以跨越的大山。《我是歌手》充分發揮

明星“歌手競技”的綜藝魅力,引發收視狂潮,然而“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受演繹形式侷限,節目還是沒能逃過“綜N代”魔咒。

《中國好聲音》是素人“歌手競技”節目中頗具代表性的節目,最新一季複名開播後,除導師李健憑藉“反差萌”表現頻頻引發熱議外,選手至今沒能掀起大水花。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與傳統競技類綜藝相比,跨界綜藝請來人氣明星跨界競技,自帶觀眾基礎與話題熱度,在突破競技類綜藝固有形式桎梏上,也十分取巧。

與參加無需專業技能加持的普通綜藝節目不同,參與跨界綜藝,明星要克服的心理障礙更大。對於有專業底子的明星而言,跨界自是“技多不壓身”的圈粉時刻,然而大部分明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參與跨界節目,走出原專業領域舒適區,“我能行嗎?”“我的表現觀眾會喜歡嗎?”諸如此類的焦慮揮之不去,“不要丟臉”更是努力的目標之一。

比如擁有演員、導演、監製等多個身份標籤的才女徐靜蕾,在參加第三季《跨界歌王》時,在排練房就緊張得無法剋制情緒,到了錄製現場也如同新人一般手足無措,在演唱時一度忘詞。這樣的徐靜蕾,與平日裡我行我素、落落大方的老徐,判若兩人。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觀眾看明星跨界,自然是圖個新鮮。在專業領域中表現遊刃有餘,在新領域裡態度忐忑不安,明星脫離舒適區的反應,更人格化、生活化,既能滿足觀眾對明星多角度窺視需求,也更貼近觀眾在真人秀裡對“真”的渴求,這些都是此類節目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在“競技”與“娛樂”間搖擺

然而成也跨界,敗也跨界。

常規競技類綜藝節目,往往以競技為主,娛樂為輔,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新說唱》《這!就是街舞》等,參賽選手統一由專業歌手或專業舞者組成,起點一致,評判標準統一,選手用實力說話,比賽結果也讓觀眾信服。

而在普通綜藝節目裡,娛樂為主,競技為輔,即便含跨界元素,也更注重娛樂效應,

比如《奔跑吧》第二季中,跑男跨界上演了一場聯合國英語演講,由於場合的重要性及嚴肅性,此次跨界激發出明星在極度緊張狀態下的真實反映,給觀眾不一樣的情感觀看體驗,並無勝負之分。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與上述兩類綜藝不同,徘徊在“競技”與“娛樂”之間,跨界綜藝常出現兩邊費力不討好的尷尬境況。

“在這些觀眾的分數里,人氣和唱功的比例是多少?明星的人氣給他們的表演加了多少分?很難說清楚。”在《跨界歌王》節目評論下,有觀眾如此評價道。

一昧效仿傳統競技綜藝,走純競技方向,跨界綜藝弊端頻現。參賽選手非科班出身,少部分帶專業基礎,多數明星跨界狀態與常人無異。節目很難用傳統專業標準來評判跨界明星的表演,並且在跨界綜藝中,“人”比“專業”起到的作用更為關鍵,比賽結果很難不受參賽選手人氣與咖位的影響。

這些因素直接導致跨界綜藝在競技上的評判標準、評判結果難以服眾,在專業上的建樹和比賽氛圍的營造上都有心無力。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受表演形式及專業限制,跨界綜藝在娛樂性方面的優勢也難以發揮。《跨界歌王》作為一檔歌唱類表演節目,“笑點”鋪陳空間本就十分有限。而對於《跨界喜劇王》而言,“喜劇表演”本是節目娛樂性的一大賣點,由於喜劇表演准入門檻高,舞臺表現難一蹴而就,明星跨界喜劇表演,在臺詞表達、動作設計上略顯生澀,抖包袱手法稚嫩,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喜劇表演的娛樂性。

吸取前車之鑑,新上線的《新舞林大會》,去評委化,以新增嘉賓間的互評環節,製造看點和話題,以“連續劇劇情式”增強節目真人秀屬性,弱化競技元素,在娛樂屬性上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然而就目前的輿情來看,《新舞林大會》不僅沒能擺脫上述跨界綜藝存在的原生問題,反倒因“劇情式”真人秀上的野心,“舞蹈展現時間少”“評分規則不嚴謹”引來觀眾對於節目模式、表演評判標準的質疑。節目尚未在競技性與娛樂性間拿捏妥帖。

小結

從第一季的5.6,到第二季的5.0,再到第三季節目完結後尚未有豆瓣評分,作為跨界綜藝的代表,《跨界歌王》後繼乏力,陷入發展瓶頸期。

《跨界喜劇王》舉辦兩季後悄無聲息,《跨界冰雪王》打著“張藝謀掛帥總導演”的名號,還是沒能躲過滑鐵盧的命運。近期上線的《新舞林大會》,口碑褒貶不一,成績還有待觀察。

總體而言,不論在口碑還是在點擊量上,跨界綜藝都與爆款綜藝有著不小的差距。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在綜藝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跨界綜藝引導明星離開舒適區,展示挑戰自我的內在精神,滿足觀眾對真人秀“真”的渴求,固然是一種創新方式。然而在跨界模式下,如何尋找競技性與娛樂性的平衡點,尋找明星在不同領域之間構建融合的方式,仍是目前從業者們急需解決的難題。

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从歌王、喜剧王到《新舞林大会》,跨界综艺真能实现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