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文|朱曉培

7月13日,9點半,香港港交所。汪擁軍和伊雄軍揮動手裡的鑼錘,咚咚,接連兩聲,51信用卡正式上市了。

汪擁軍和伊雄軍是51信用卡的創始員工。而他們的老闆,51信用卡創始人兼CEO孫海濤,站在臺下和觀禮的嘉賓們一起紀錄了這一刻。

孫海濤是在前一天早上才從深圳飛到香港的。正逢颱風過境,擔心不能正常起飛,他還問過香港證監會, CEO不在場,能不能一樣IPO?得到的回覆是,可以。他又問,能不能讓自己的員工敲鑼,自己在上面看著。結果,對方說:員工敲鑼可以,但你得去下面站著。

孫海濤選擇了在下面站著。他說,汪擁軍和伊雄軍跟隨自己創業多年,雖然現在不在公司的管理層,但依然希望他們能夠體會到創業的自豪感。

51信用卡得到了“2051”的交易號碼,並向港交所捐獻了100萬港幣。孫海濤覺得,自己幹到2051年還是有可能的,那時候自己剛71歲。

回顧一路走來,孫海濤感慨:信任託付越多,擔子越重。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很牛逼的公司”

敲過鑼,汪擁軍很激動。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不看好51信用卡這個項目的,覺得做不起來。”他對《商業與生活》坦誠。

2012年,孫海濤的房途網已經做了5年了,覺得再做下去意思也不大,就在內部分拆了三個項目,其中一個是51賬單。

孫海濤希望懂技術的汪擁軍能夠支持他的這個項目,但汪擁軍一心想做房產項目,對51賬單不感興趣。而且,他問了身邊同樣做技術的朋友,願不願意把郵箱內的賬單信息交給一個第三方應用,讓它幫自己管理信用卡賬單。大家都說,這不可能,不放心。

“用戶不信任你,這個事根本就不行。”汪擁軍對孫海濤說。

“你先別管會不會有人用。你給我一兩個月的時間,先做出來看看結果,要是再覺得不行,你就回去做房途網的總經理。”孫海濤很自信,他對汪擁軍說,“我們這個公司,以後一定是個很牛逼的公司。”

一兩個月,時間成本也不大。汪擁軍被孫海濤說動了,回家打包了個人用品和孫海濤、伊雄軍等5人住進了西溪留莊御晟酒店,開始了封閉式的研發。

孫海濤想著程序快點兒上線,汪擁軍琢磨著快點搞完了回去做房途網,每個人都想著快點把程序做出來。日子過得沒日沒夜的,困了就睡一覺,醒了就繼續幹。一個多月後,51賬單上線了。

“居然還真有人用。”汪擁軍負責後臺,看到一上線就有200個用戶註冊了,心裡也很高興。他原本估計,這個產品的用戶不會超過2000人。

2012年,APP正處在一個紅利期。人們都在快速更換智能手機,對新的、好玩的應用,需求極其強烈,蘋果商店對新上線的應用也有一個免費的新品推薦。51賬單趕上了這個紅利期。

孫海濤又提出要把51賬單改成51信用卡管家。汪擁軍心想,改個名字能有多大影響?沒想到,改成51信用卡管家一天後,用戶增長就超過了6000。汪擁軍感到驚喜,就不再想房途網的事情了,踏實的在51信用卡幹了下來。一干就已經6年多了。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生死存亡的問題

孫海濤對《商業與生活》感慨,“我們的業務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也嚐到失敗滋味的。他創辦的第一家公司的主業是三維地圖。公司規模和名聲都挺大,也拿到了投資,但因為盈利模式不清晰,就是賺不到錢。

2007年,房價瘋漲,成交量巨大。孫海濤決定轉型,按他當時的計劃,新業務是要替代地產中介線下門店的。

但半年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大幅下跌,孫海濤又不得不裁員。這也是他的一次教訓,一味追逐熱點肯定是會吃虧的。

2012年,孫海濤創辦51賬單(51信用卡前身)。創辦這家公司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是出於自身需求。

但在51信用卡的初期,所有投資人都把它的管家產品跟市面上的記賬產品對標。為了獲得投資人的認可,拿到融資,51信用卡也嘗試提供記賬服務,但事實證明,這在他們的用戶裡只是一個弱需求。

找不到用戶的痛點,融資也推近的很慢。有一天,公司的HR找到汪擁軍跟他商議,工資可不可以推遲幾天發。汪擁軍回答說,沒有問題,就是幾個月不發工資也沒有關係的。“我也創過一點業,知道公司是有很困難的時候。你去安撫那些新同事。”

所有的人都能感覺到公司當時的困難,但是沒有人提出要走。

2013年,還在海納亞洲的徐炳東與孫海濤第一次見面。徐炳東提到,做金融會很有前途。

“哇,你讓我腦洞大開”,孫海濤的回答。徐炳東當時心裡很激動,以為孫海濤是認可他的,但兩人相識一年以後他才發現,孫海濤當時是不認同的。

2013年底,海納亞洲投資了51信用卡的A輪,但接下來的一年多,51信用卡的用戶數增長不是很快,活躍度也不強。為了提升用戶活躍度,孫海濤還嘗試了增加管理現金賬戶、銀行帳戶功能,但只試了三個月,效果不好,就取消了。

當時,幾乎所有的主流基金,在看了51信用卡項目以後,都會問孫海濤:移動互聯網爆發,其他項目用戶數都在猛漲,51信用卡為什麼不漲?用戶留存率為什麼不高? 孫海濤一時也給不出答案,風投們就選擇繼續觀望。

為了揣摩持卡人的心理需求,孫海濤夫妻申請了4張信用卡,想辦法刷卡欠錢,找用戶的感受。他們分析數據發現,用戶有一兩張信用卡的時候,使用51信用卡的活躍時間並不長。但一旦有三五張信用卡,黏性就變得非常大。因此,他們就把主營放在了信用卡管理上。

2014年,孫海濤說服幾家大銀行把在線辦卡業務建到51信用卡管家裡面。差不多隻用了3個月時間,51信用卡管家就成為幾家銀行的網絡辦卡渠道第一名。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51信用卡管家管理了約1.063億張信用卡,2017年幫助用戶完成的信用卡還款交易總計1085億元,所有應用程序累計註冊用戶達8100萬個。

找到自己的黏性用戶後,融資也變得順利起來。2014年中,拿到了紀源資本領投的B輪融資。

過去,公司時刻有存亡的風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閉,因此,孫海濤大部分時間都撲在業務上。現在,公司的業務越跑越順,而且還有一幫得力干將在分管各個業務。很多事,孫海濤就可以撒手不管了。

5月,孫海濤跟著經緯出行去了一次貝加爾湖,他還給自己取了個俄國名“史蒂芬孫夫斯基”。

數據是一個大礦山

2015年,楊宇智創業還做99分期。當年8月,在投資人的建議下,他和孫海濤約了一次見面,想拿點兒投資。

當時要去杭州,但是辦公室地址不知道具體在哪裡,楊宇智在百度地圖上一搜就搜到了“51信用卡”,心想:這個公司也太牛了吧,懂得在地圖上運營自己。當時,移動地圖興起不久,大部分創業公司都還不懂得在地圖添加自己的地址,很多時候都靠搜索街道名稱,99分期也沒有做。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楊宇智從北京來到杭州,一進園區,就看到一個特別大的51信用卡的Logo,大門在一樓進去上到二樓,又拐進一個電梯繼續上到四樓,才到孫海濤的辦公室,但人並不在裡面。原來孫海濤在外面還有個工位。

孫海濤剛從非洲旅遊回來,整個人曬得黑黑的,話也不多。他問楊宇智,99分期是怎麼做風控的。楊宇智就打開手機給他看自己做的用戶信用報告。孫海濤就問這一個個的項目是什麼意思,怎麼評分的。楊宇智說,是根據用戶過往的溝通,上網行為以及申請記錄做的分析。

聊了十來分鐘,孫海濤說,你回去等消息吧,我們團隊討論下就給你答覆。第二天,楊宇智接到了孫海濤的電話,說基本可以投,但要來北京再跟他談一次。

投資談到比較後面快要確認的時候,楊宇智給自己的投資人,華蓋資本合夥人王寶華打了一個電話。兩個人聊了半天,討論如果拿到投資後99分期怎麼發展,如果下一輪還要繼續跟投最後併入51信用卡的可能很大。楊宇智認為,51有海量的用戶,有海量的數據,但金融業務非常少,如果肯花大精力,交易規模肯定會有十倍以上的規模,是一個大的礦山。

電話後的第二天,孫海濤來北京,在首都機場附近的希爾頓酒店,孫海濤和剛入職的趙軻一起來的。在酒店剛坐下來雙方都飢腸轆轆,孫海濤很著急要點吃的,菜單上的東西不多孫海濤說他喜歡吃雞肉於是點了個海南雞飯,等餐上來的過程中孫海濤給楊宇智介紹了新來的財務總監趙軻,並對楊宇智說:我們有一個新的idea,如果99分期和51信用卡現在合併應該不錯,你在發展以後估值會變高,51信用卡也在發展以後也會很牛,現在一起搞也許會更牛。

孫海濤曾提到,為了讓董事會通過了這項併購,自己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說服他們。但這個併購讓他看到了年輕人的力量, 1988年的楊宇智也是他遇見過的最年輕,最NB的CEO。今天,楊宇智擔任51信用卡副總裁,主管51信用卡聯名卡、流量等業務。

楊宇智加入51信用卡不多久,公司就啟動了C輪融資。2016年開始,資本寒冬的氛圍愈來愈濃,投資人的熱情也在不斷下降。7月,孫海濤和楊宇智一起去嘉實投資談融資。嘉實投資CEO仇小川說:你們現在還是用P2P的資金,如果能證明有很多金融提供很多資金給你們資金的瓶頸就打開了,那我們就投。

孫海濤覺得仇小川的要求是在情理之中。但楊宇智壓力很大,因為和銀行的合作就是自己在負責,而且,這個業務剛開展了一個多月還沒任何成績。

銀行提供資金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楊宇智帶著團隊去找所有可能認識的人給自己介紹那些銀行,挨個挨個去拜訪,邀請有意願的機構來公司考察。挨個跟他們講自己用戶、商業模式,一個數據、一個數據的擺出來。來了四五波之後,才開始有銀行走正式的流程了。

楊宇智至今仍清楚的記得,自己談成的前兩個客戶,哈爾濱銀行和京東金融。

2016年9月,51信用卡完成總額約3.1億美元的C輪融資。此時,經過4年的發展,51信用經積累的信用卡用戶已經達到7000萬。四週年發佈會上,51信用卡宣佈產品要從“信用卡管理”到“負債管理”的轉變,並強化“51人品”等信貸產品,試圖打造一個“互聯網金融生態”。

一個月後,嘉實投資和銀泰集團又給 51信用卡投了累計8400萬美元C+輪融資。

吸引投資人的,是51信用卡的增長速度和盈利能力。2015年5月-12月,他們做了10億元的交易額。到了2016年5月,一個月就做了7、8億元的交易額。而且,單月已經開始去盈利了,現金流為正。

平衡風險的重要性

臨出發的前一天,蔣燕青還在杭州跟團隊開一個新產品的例會。因為金融產品會牽扯到產品、技術、渠道、運營、風控等很多環節,蔣燕青幾乎每天都要跟團隊開會。週一業務會,週二風控會,週三產品會,這跟他之前在的工作經歷很不一樣。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蔣燕青先後在Opera、Discover、MasterCard等公司工作過,一直和金融風控打交道。2016年,當孫海濤邀請他加入51信用卡時,雖然自己家住上海,但蔣燕青沒有拒絕這個來自杭州的機會。

早在2014年,51信用卡就和宜人貸嘗試合作了瞬時貨,通過信用卡數據,運營商數據,淘寶電商數據做交叉分析,在線給用戶提供3-6萬的信用借款。效果不錯,孫海濤就想自建金融團隊做借貸。

2015年,51信用卡決定開展P2P業務,這可能是中國最晚一批做P2P的公司。一開始,他們計劃跟積木盒子一起做,對方供應資金,51信用卡做兜底。但是,孫海濤又發現與人合作,風控永遠被挑戰和質疑,業務推進非常緩慢。於是,他又帶領5個人的團隊在辦公室大幹1個月,開發出了人品寶。2個月不到,用戶每天充值就過1億元。

一個技術團隊要去組建金融團隊,隔行如隔山,冒得風險非常大。而要想放心的生產大量借貸資產,風控就變的極為重要。

孫海濤找到蔣燕青,聊完後,第二天就給他發了offer。蔣燕青覺得,互聯網金融剛剛興起,51信用卡本身又有非常好的數據,這個機會還是比較吸引人的。2016年5月19日,蔣燕青加入51信用卡。

51信用卡的數據有很多,但怎麼把它用好、組織好才是風控的關鍵。蔣燕青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在這上面,獨立開發出了一套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iCredit大數據智能風控系統。這個大數據系統可以利用機器學習建立各類風險模型,分析超過20個維度的數據以及1萬個以上的變量,這些數據來源和數據分析能力成為了51信用卡的護城河。

互聯網行業發展迅猛,但借貸業務本身是有風險的,而且風險是滯後的。一些創業公司只看到了GMV的快速增長,卻忽視了隨後而來的風險。

蔣燕青深知平衡GMV和風險的重要性。“對於互聯網基因的人,要認識到金融風險有其客觀規律,快速增長並不能夠抹殺風險,你得認識到它是有風險的。” 這裡面的核心就在於拿捏好增長、收入和利潤之間的關係。

51信用卡的創始團隊脫胎於互聯網,而楊宇智和蔣燕青則偏金融屬性,在執行層面上難免有一些衝突,但正是早期雙方的這種PK,讓51信用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

“我覺得互相之間的PK不是壞事。財務有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投資人希望有一個比較好的表現。但對業務來講,我們要綜合考慮到市場環境和我們自身目前的發展狀況。這是一個PK的過程。” 蔣燕青說,能做到100分的時候,最好能提出一個120-130分的目標,才能夠最大化激發大家的動力。

51信用卡的金融業務發展非常快。單純看借款撮合量,2016年差不多是2015年的10倍。2017年同比增長了3倍。“規模越大,後面的速度會下來。” 蔣燕青認為,發展過程中還需要稍微停下來,把團隊整一整,很多東西也需要沉澱,才能更好的為後面的事情去做努力,“跑的快或者慢都是辯證相對的”。

蔣燕青來之前,公司收入不高,大部分是非金融的收入。現在剛好倒過來,70%是金融的收入。蔣燕青透露,在來香港的飛機上,同行的還有一位銀行的朋友。而接下來,51信用卡會跟銀行和其它持牌機構,在產品、流量、運營、風控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把金融收入轉化成風險更小的科技服務收入。

“我們的優勢在線上,線下基因偏弱,線下的坑也多。” 蔣燕青說,市場上存在較多的商戶和用戶勾結騙貸的現象。比如說教育和醫美,很多中介跟客戶聯手騙貸款,不僅是消費者個人的風險,還有商戶的風險。解決的辦法就是找很多的地推人員去核實,但是這不僅模式很重,更重要的是也有道德風險。而線上的欺詐風險,更容易通過大數據和模型來識別,而這正是51信用卡的強項。

蔣燕青認為,51信用卡本質上還是一個技術公司。他加入51信用卡時,風控團隊大概50多人,現在這個團隊差不多有將近400個人,加上技術團隊超過1000人。而51信用卡的發展邏輯始終圍繞著信用卡這個垂直領域,聚焦在信用卡管理上下游這一根主線,依託於信用卡賬單管理,又在其上面長出了辦卡和在線信貸撮合業務,同時在信用卡上下游公司都在投資。

創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2016年是51信用卡關鍵的一年。

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技術需要整體升級,從團隊到整體架構各方面需要有一個升級,所以51信用卡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CTO。

差不多同時,郭威覺得在大公司進入了舒適區,想到創業市場試一下。他覺得,阿里是用互聯網改造了零售行業,如果有下一個比較大的行業,應該是金融。

51信用卡上市記:那些改變潮水方向的人

郭威之前在阿里巴巴天貓技術部,負責天貓前端消費者業務的技術團隊,做過阿里巴巴雙11技術集團總負責人。但是郭威一直想尋找那種有創業本能的團隊;第一次見孫海濤,郭威覺得,他很符合自己心中的創業者的形象——畢業兩年就開始創業,連續創業十幾年,身上有對創業的敏感、堅韌和篤定。“他像我心目中王興、莊辰超這樣的連續創業者形象,,我就勇敢的加入了這個公司。”

那個時候,51信用卡還擠在老辦公樓裡。正是夏天,衛生間裡空調都沒有,但郭威能感覺到大家的工作氛圍很好。“51信用卡已經是一個創立四五年的公司,但是我身邊坐著十年或者更久(從房途網就在公司)的同事,還在一線非常努力的工作,他沒有以元老自居那種感覺,那種精神非常打動我。”郭威說。

“一個公司初創員工還能保持創業激情和平常心,這證明這是一家很偉大的公司,證明這麼多年這家公司沒有讓大家失去信心。”郭威說。之前,他還在擔心,員工願不願意接受一個空降CTO,沒想到大家對他非常包容。

“我希望有更厲害的人來做這件事情。”汪擁軍說。HR部門曾經來找他諮詢關於部門合併的意見,汪擁軍說,自己心裡明白HR是擔心自己的感受。他回到,“這個不用擔心的。如果會影響公司的發展,那就得改變。你就認為怎麼樣好,對公司有利,那就怎麼樣去調整。”

郭威沒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大變,而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不斷的重構優化讓事情和團隊慢慢好起來;同時讓技術團隊相信,技術不是簡簡單單的支持業務,而是要驅動業務、能夠影響業務的發展。

51信用卡5週年的時候,進行了一次發券活動,當時有一個接口達到了4/5的量,見過大場面的郭威也會有點點緊張。“我們一定要保證系統是非常穩定的,如果超出預期就是我們工作不到位”。不只是支持業務又快又穩的發展,還要技術驅動業務,在公司業務增長,安全風控等多個環節,技術、數據和算法都在不斷髮揮越來越關鍵作用,技術和數據對一家公司的價值是驅動力和護城河的作用,這是郭威和團隊讓大家相信並且不斷做出來的結果。

51信用卡通過香港證監會的聆訊後,管理層在週末開了一個聚會,找了一個餐廳一邊吃飯喝酒,一邊看球,聊到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衝突,交流完之後大家都感慨,創業其實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汪擁軍和伊雄軍敲響港交所的“鑼”的那一刻,郭威感到很開心,“畢竟能走到這一步很不容易”。但他又強調,自己整體還是比較平靜,因為上市不是終點,心裡琢磨的還是業務怎麼發展,“很多事情還要做。”

51信用卡有一支車隊,團建的時候經常去杭州郊區一條路上越野。那條路上坡又下坡,曲曲折折。“你衝上去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時候是下坡的,你看不到那個頂。等到頂的時候,馬上就是一個下坡。就跟創業一樣,今天一帆風順,明天可能來了一個大風暴,後天可能又變好了。”楊宇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