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一大天性之一就是懶散。個人尤是,因為深知自家的廢柴本質,所以在學習這件事上一向不敢把自己逼的太狠,生恐出現一曝十寒的場面。比如,在連續看過數本有關工作方法一類的正經書後,就要穿插一本休閒省腦的放鬆類圖書。比如這本《散步中的設計》。
雖然是抱著休息一下的心情翻開這本書,但真正閱讀後發現,這本書同想像中那等多圖少字,一小時翻完的圖畫書並非同路。事實上,對於一本200頁都不到的照片書,個人花了兩天才完全看完。或者說看的是什麼,當然是設計囉。
本書作者林桂嵐曾是一位藝術策展人,現為自由作家,為報章雜誌撰寫設計、生活時尚、城市觀察等文章,用考究一點的詞定義其工作,可以被稱為一位藝術觀察家。在這本書之前,已經出版了《設計,不安於室》《挑食的設計》兩本書,講起設計來已算是輕車熟路。讀這本書,相當於在專業人士的陪伴下,對幾個國際化大都市中的設計欣賞一番。
設計這個詞,在近年間似乎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含義,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今天,紅點獎、性冷淡風等熱詞似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各種產品文案裡面。無印良品在上海的酒店一開張,便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酒店粉、無印粉、設計師們入駐,各種自媒體網站每天被各種體驗帖、探店帖刷屏,那怕一隻椅子、一個CD架也能從設計角度講上一大篇。
但另一方面,設計這個詞又似距我們無限遙遠,以個人所在的北京為例,每日街頭觸目所及,大都是水平極其低劣的設計。無論實用性還是美觀性,都表現平平,甚至可稱粗鄙。或許,這也是作者在書中吝於對北京和上海給出更多篇幅的原因之一。
全書的內容一如其名,箇中講的都是作者在各個國家幾個大都市間散步時所觀所見的設計,或者更恰切些說向大家展示了作者體驗到的各大都市的城市美學。
整本書採取照片加文字說明的模式,充分做到有圖有真相,箇中都是作者在各大都市見到的那些優秀獨特,令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因為是專業人士,作者的解讀中也充滿了專業眼光,每件設計,無論是整棟的文化中心大樓,還是一隻小小的櫻花盃,經作者條分縷細、娓娓道來,讓人讀後對作品更有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之感。
當然,從另一方面談,此書也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且看的出作者比較偏向於欣賞現代大都市的“潮範兒”,相信其如果有機會來三里屯轉轉,定有如入寶山之感。這裡要地圖炮的說幾句,在個人讀過的中國臺灣作者的書中,在遊歷類書籍方面,似乎都是比較哈歐美且親日韓,對待中國香港、中國大陸則評價比較一般。
以此書為例,書中作者提及的城市有巴黎、東京、京都、大阪、香港、上海、北京,其中巴黎和東京都是單獨成章,京都大阪則合為一章,而香港、上海、北京腆居末位,不但淪落末尾,三個風格大異的城市硬生生擠在一章裡,且所佔頁數更是少的可憐,相較於各自佔去60餘頁的巴黎、東京,三個城市只得到不到20頁的展示篇幅,可說差異巨大。
或者說,你不是在開篇時自己便說過北京城中的很多設計都太LOW了。身為北京最古老胡同的原住民,個人表示這話的確沒錯,不過我大北京(面積相當於8個東京、155個巴黎)本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的精神,在城市建設上一向的良莠不齊,如要以此書中的內容為標準,個人表示,我便曾在芳草地、金寶匯、金融街、大悅城等處見過許多不次於書中作者所稱道作品的設計。
當然這可能也與此書成於2015年有關,畢竟這些年間北京的變化真的是日新月異。許多地方一個月未去便變化極大,更別說三四年時間了。所以寫到最後,不妨以此帖立此存照,坐待將來有點贊京城當代設計之美的圖書出現的那一天。
閱讀更多 上智下愚小文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