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辛苦一生,仍然是社會底層

為什麼很多人辛苦一生,仍然是社會底層

因為他們的父母是社會底層。

生而底層,你和你的家庭成員終其一生,雙眼都被蒙上了一塊灰布。

然而這塊灰布並非來自他人的迫害,而是來自心智種子得不到滋養。

生而底層,你身上有數不清的繩索,每一條都讓你無法喘息。

你的父母或許很辛勞,但家裡的日子卻總也總上不去。

你不知道那些光鮮耀眼的窗戶後面的人們,是怎麼擁有並將長久擁有那一切的。

你不知道複雜社會的規則,你不知道一場峰會如何產生,你不知道如何領悟信號並作出判斷。

一、讀書:不一定改變命運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一直是底層人實現向上流動、改變自身命運和階層的重要途徑。在目前的大學教育和就業市場下,如果你是農村的孩子,沒背景沒關係,考上大學也未見得就有好的出路。

原因很簡單,教育要出成果是需要投入不菲成本的。現在城市裡校內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養外,父母都捨得花錢,小時候就送他們進各種培訓班,學習各種特長,甚至請名師家教。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起跑線上他們就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試”等高考政策,疊加了優越家庭的優勢。以某重點高中為例,每年上清華、北大的就有十幾個。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比一個好,從政的、經商的,最一般的也是來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來自農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麼一兩個

二吝嗇又好攀比、愛面子

大多數窮人骨子裡是吝嗇的,因為生活經歷、經濟條件和父母的影響。

他們不願意為有價值的服務支付費用,尤其喜歡廉價的甚至是免費的,哪怕這些會讓他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價。

可是他們卻又是好攀比的,愛面子的。

他們會為面子犧牲很多,哪怕是一項決策,明顯A是理智的,對自己有好處的,但容易讓人笑話,所以他們會選B,僅僅是因為面子問題,哪怕選B其實對自己是很不利的。

因為窮人身邊大多是窮人,也很少關注有價值的重大事情,所以就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家長裡短,你家兒子我家女兒的,各自攀比,尤其是農村裡和小城鎮。

好攀比、愛面子,過於看重他人的態度和看法,影響了自己的明智抉擇,甚至阻擋了前進的、通往富裕的道路。

三、不愛錢、甚至鄙視錢

熱愛金錢並不是錯,相反,是一種美德

沒錯,是美德!(再強調一遍)對金錢發自內心的熱愛,有這種驅動,想方設法去發現商機、努力掙錢,才是富人的思維和特質。

可窮人不那麼認為。

他們大多沒有熱愛錢。

他們也知道錢的重要性,可是隻有在十分缺錢的那一瞬間意識到,過後就忘了,甚至還自我安慰,不要那麼勢利,有錢不一定幸福,做人要知足常樂,然後又跑去看國產電視劇了。

可是,要我說,有錢不一定幸福,可沒錢肯定不幸福。有人可能會說,窮人怎麼可能不愛錢嘛,他們可愛錢了。

不,那不是熱愛錢,而是貪圖錢。

熱愛是去了解、研究、分析,並想方設法去努力擁有它;貪圖是,不思考、不行動就想憑空佔有。二者有區別,好好體味一下。

熱愛並利用金錢,才是該有的、正確的金錢意識和態度,而不是鄙視金錢,自以為清高不凡。

你鄙視金錢,錢也會鄙視你,最終你就沒法擁有它。

真正熱愛金錢,研究金錢和掙錢的規律,認清並利用規律,才能擺脫貧困。

否則,就喝一輩子的雞湯吧。

四、錯誤理解勤勞致富

勤勞致富是最大的笑話!箇中邏輯沒那麼簡單。

很多人動不動就拿王健林的日程表說事,還用來證明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觀點也是醉了。成功的人也確實多半是勤勞的,可勤勞就能致富嘛?!

以收入來衡量,簡單分為上中下三層次的話,可以這樣敘述:

上:佔據權力中心位置(資源分配)或靠近它的,或者統籌整合資源(國企高管、大企業主);

中: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比如比較厲害的IT人員、工程師、註冊會計師、職業經理人等;

下:體力勞動者、體制外低端技術含量工作從業者。

如果不突破層級的限制,只是在同一個層次晃悠,你再怎麼勤勞、努力,其實都不會有大的改進和提升。比如,一個餐館服務員,再勤勞也沒啥用,加班加點也是枉然,生活還是捉襟見肘。

五、傳統保守、害怕風險

窮人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

——穩定的、沒有風險的工作。

他們大多是傳統保守的、怕擔風險的,哪怕是很小的風險。

他們很少去考慮挑戰與成長、發展空間和長遠,他們更看重的是現在,是目前,是穩定、是安全。

比如我,找工作或跳槽的時候考慮的是:這一份工作對我的學習和成長有多大幫助,對我找下一份工作有沒有好處。

而我媽,在我之前跳槽的時候,她嘮叨的是:這麼穩定的工作,你幹嘛還要跳槽?非常不理解。

大多數窮人,缺乏勇氣、思維定勢,所以不敢跳出那個看似安全的小圈子,最終只能原地踏步。等到年老的時候,就算想走出去也可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六、受害者心態

他們老覺得富人就是為富不仁的,老闆就是壓榨剝削你的

他們痛恨社會和體制,卻不去從自我身上進行反思和改進。(我也認為社會和體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他們要的公平其實是:社會應該公平的,而我應該享受更多的公平。

他們只從自己的愛好、願望和判斷出發,事情稍有不如意就很容易有憤怒、怨恨、委屈等負面情緒。

以前有個朋友,自己條件也欠佳,不管是長相還是性格能力,卻特別喜歡對女人品頭論足,完了見到一個美女就去追,當然,結局是屢屢被拒,他經常給我說女人都是功利的、虛榮的、貪財的。

把自己站在一個女孩子的立場來分析,發現如果我是女孩子我也會拒絕他。

第一,工作不思進取、不求上進,抽菸、酗酒、打麻將;

第二,大男子主義,思想和觀點還偏激;

第三,人也不帥,也沒覺得多有思想。

倘若你的生活和工作不如人意,生活暫時貧困,我覺得一定要擺脫這種受害人心態和偏激情緒。很少有人會從一開始就故意陷害你或和你作對,最重要真的是認清社會,認識自己,反思並加以改進,否則,在思維的泥淖裡,你永遠都無法逃離。

七、懶於思考

懶惰有兩種:一是行動上的懶惰,生活中懶散、散漫,

一種是思想上的懶惰,懶於思考和動腦。

農村裡出來的,窮親戚不少,但是他們幾乎都是很勤奮的,一般意義上的懶惰根本和他們無關。(生活的壓力下怎麼可能生活工作上懶惰嘛)父母、叔叔那些一個個都很勤勞,年輕的時候恨不得一天干二十四小時來支撐這個家,即便現在年紀大了,在家休息他也經常閒不住。

我相信這種情況放眼全中國絕對是大多數。

窮人其實在行動上並不懶的,不少還是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的工作,可即便這樣,並不能讓他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只是維持著還湊合的生活而已。

窮人的懶惰,本質上還是在思維——只想著努力工作,只想著低頭幹事,卻從來不曾抬頭望天,分析和思考周圍的環境、職業發展和收入,認清規律,並真正採取行動加以改進。你看他們閒下來的時候,是不是都在看國產肥皂劇。

為什麼很多人辛苦一生,仍然是社會底層

如果你是窮人,腦子還聰明、人也上進,

通常有兩種方式脫貧:

1.上大學,哪怕是職業技校,大學期間真正努力去掌握實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成為企業技術骨幹、中層管理之類,這可以脫貧;(後面條件機緣具備時候開業考慮再出來創業,也就是資源整合)

2.待時機成熟,殺進市場,整合資源,做生意。這條路肯定也有風險,你可能賠得精光、血本無歸,但也可能走上小康之路,甚至走向人生巔峰,沒辦法,你想高收入又不但風險,躺床上做夢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