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姓公姓私,是事還是不是事?|麒聞醫事 · 協和八

麒聞醫事第六季 · 第五篇

記得前段時間,某網紅的又一爆款作品中嘲笑那些呼籲公立醫院私有化的「偽中產」,說如果私有化了他們根本就看不上病了。

那麼臺灣的民眾應該早生活在看不了病的水深火熱中了。

我們這次去的5家醫療機構,可能沒有一家能算成是公立的。

一家Davita旗下的私立洗腎診所,四家醫院,兩家醫院分別屬於長庚和新光兩家企業,一家屬於一個社會組織,另外一家是個市立醫院,但經營權目前是給一所大學的,而這個大學是私立的。

臺灣街頭隨便走一走,沒看見幾個診所或者醫院,那你一定是去了一個「假臺灣」。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濫用中藥是導致臺灣腎衰竭的重要病因。我不敢斷言這些隨處可見的診所是不是也擔當了助攻,但同樣遍地開花的洗腎中心(臺灣把透析稱為洗腎),是臺灣醫療中值得一提的風景。

我們去參訪的Davita旗下的這家洗腎中心位於一棟外觀看上去有些殘破的樓裡,但就在這一棟樓,就有兩家洗腎診所,行業競爭激烈也由此可見一斑,患者透析的便捷程度也不言而喻。

而且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是很難獲取暴利的。

內部環境的溫馨舒適,放在5年前,我感覺會是震撼的。但是最近一年來雨後春筍般在大陸出現的各類獨立透析中心,我對這樣的環境已經並不意外。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但是我注意到的卻是幾張科普知識海報。

前一天在新光醫院的洗腎中心走廊上,看見了同款。

盜版?抄襲?

不是。

因為落款是:臺灣基層透析協會。

臺灣透析行業的拼圖,我終於找到了一直遺漏的一塊。

我去過大陸一些獨立透析中心,從環境設備來看毫不遜色於臺灣,但印象中至少1/3的中心都是不飽和的,有的甚至是嚴重不飽和。

而大多數運營狀況還可以的,基本都使用了一些灰色手段。

我無法想象隨著制度的完善,這些可以被利用的漏洞被一一堵上之後,會發生什麼。

所以問題仍然是:為什麼大陸的私立醫療機構在面對公立體系時,仍然顯得那麼無力?

信任是一個問題,但信任的背後不可以迴避的是:透析是整個慢性腎衰的治療管理中的一個環節,它需求量大(每個患者要透析2-3次),但可替代性強(不一定必須在某一家醫療機構進行)。正是這樣的原因,使得獨立透析機構成為資本進軍醫療市場一個良好的可選項目,但也埋下了部分中心目前尷尬狀態的伏筆:這個鏈條中最具有門檻性的機構,可能因為可替代性低而獲得更多的資源掌控能力,從而可能實現壟斷式的打壓能力。

臺灣由於歷史的原因,透析通路相關的手術由外科(主要是血管外科)完成,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分工,使得誰都不會佔到壟斷的地位。

所以在這家中心,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聯繫電話表,接到不同的外科醫生那裡,處理患者通路可能出現的問題。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電話打過去是誰在接呢?

大的醫院有病案管理師這樣的角色,如果是診所呢?

單獨請個人接電話,成本是很高的。

那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外包。

有獨立的機構負責接電話,幫數十個小的門診或者中心接電話。有的患者問題是非特異性的,他們就直接幫忙解答了;真的需要處理的,他們會聯繫回到原本的醫療機構。

而撥打電話的人並不知道,事實上接電話的人,並不屬於他要找的機構。

這些加起來,才是臺灣醫療行業的完整拼圖。

我想表達的,並不是臺灣整個醫療行業中,公立的比例只佔到以小部分;而是整個行業,怎麼幫助小的民營醫療機構也得以良好的生存。

那是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有各類可以外包的服務降低成本問題,有類似臺灣基層透析協會這樣的組織提供基礎支持和服務…

單拿davita說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是在全球有4000門店的大集團,有意義的是小的:那些只有20-30臺透析機,服務就近社區人群的機構。它們是整個醫療行業的毛細血管,它們在這個生態系統裡健康的生長,為整個社會的醫療健康服務提供了充分的養分。

它的意義,留在下一篇,也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裡說明。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

看不上的病的原因是醫療資源的不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優質醫療資源的不足。

跟資源提供方是公立還是私立無關。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反覆強調醫療行業市場化是不可以的。

我只覺得世界很大,我們都該去看看,而不是禁錮於我們有限的已知,就急著給出所謂正確的答案。

医疗机构姓公姓私,是事还是不是事?|麒闻医事 · 协和八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